在香港影壇能夠被人們津津樂道并且有固定觀眾群體的有兩個人,一是周星馳,二是王家衛,周星馳用他的搞笑來顛覆傳統,而王家衛用他的唯美創造出了充滿技巧和幽雅的另類世界,王家衛喜歡用烈酒加可樂來調制出濃烈的長島冰茶,在這種混合之后的多種色彩和多重口味當中讓人們處于一種微醺和迷醉的狀態,這正是王家衛電影的誘惑力和魅力。[1]
王家衛出身上海,五歲移民香港。他畢業于香港理工大學平面設計系。經過少許的編導培訓之后,他決意向電影行業發展。30歲他拍出處女作《旺角卡門》,之后十年,他的獨特開始蔓延到全部香港影壇:《阿飛正傳》、《東邪西毒》、《重慶森林》、《墮落天使》、《春光乍泄》,他與攝影杜可風,美工張叔平,在商業到發愁的香港創出奇跡。王家衛是自我特立的。他在剪輯《重慶森林》時候說:“我不是在build,不是在建設,而是在破壞。”;他費盡心思把立誓不拍同性戀題材的梁朝偉騙到阿根廷,然后梁考慮三天三夜,終于接拍《春光乍泄》;關淑怡陪王家衛在布宜諾斯艾立斯枯燥漫長了無數日夜,結果卻被剝奪女主角名分,《春光乍泄》里她一個鏡頭也沒有;《東邪西毒》演員每天都是拿到劇本立即拍攝,全劇組苦不堪言……然而他又魅力非凡,光彩照人。所有的當紅明星都肯為他降低片酬出演。金城武在《墮落天使》里整天在街上晃,他自己都不知道在演什么,卻無比賣力;林青霞在《東邪西毒》愿意獻聲在鏡頭前獨白三分鐘;粱朝偉在異域的日子無絕期,但他申明決不離開。他得的獎項可等身而計,他每部影片都可以在香港電影的頒獎禮上出盡風頭,同時他又是戛納的最佳導演。
王家衛電影的“香港經驗”與20世紀90年代香港都市的迷離世態及香港民眾的精神狀態緊密相關,展示了現代香港人探尋歷史、文化和身份定位的整體心理狀態,這樣的闡釋風格與其說是一種機緣巧合,不如說是一種奇特的電影智慧。王家衛電影中的人物幾乎都沒有確定的身份,每個人都在漂泊不定。他們似乎都在尋找一個屬于自己的真正的家,無疑揭示了香港民眾在九七回歸前的心理狀態,香港已被殖民統治許久,處于東西文化的夾縫中身份無法定位,九七之后,又不知生活將會怎樣,更不知何去何從。《阿飛正傳》中的旭仔因身份的不確定而苦悶,一心尋找生母,希望結束無根的游移生活,但最終生母不肯與他相認,找到的卻是失望和空落,他失去了唯一一次明確身份的機會。這個形象是九七回歸前香港青年心理意識的一個揭示,多元混雜、燈紅酒綠的資本主義社會下,由文化上的無根導致現實生活中的飄忽不定和對香港身份定位的認同危機。
對香港人來說,“97回歸”無疑會形成整體的心理狀態變化,由長期殖民統治造成的身份危機,文化危機會隨著回歸的到來而日益激增,并擴散為香港人的集體焦慮。王家衛以電影作為感知世界的有力工具,適時地反映了這種特殊心態。作為香港最具特色的電影導演,他通過一系列影片隱晦地反映了過度時期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心理變化。《阿飛正傳》片頭就有一段王家衛借阿飛對麗珍說的表達自身感受的話“,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號下午三點之前的一分鐘你和我在一起,因為我你會記住這一分鐘,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鐘的朋友,這是事實,你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了。”
對于王家衛來說,時間是不可捉摸的,人們對未來時間的不確定充滿困惑與迷惘,無法預知香港“97回歸”后的情況,所以寧愿把時間定格在某一分,某一秒,在無定律的人生中截取一小部分,當作生命的全部。甚至王家衛自己也說“《阿飛正傳》的重心,在關于離開或留在香港的各種感受。現在這比較不是個議題了,因為我們現在是如此接近‘九七’。《重慶森林》比較是關于現在人們的感受。”
作為一個國際化的港口城市和世界貿易中心,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在經濟領域內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電影王國中,它也是當之無愧的“東方之珠”。[2]明星陣容是王家衛的關鍵武器之一,從他的第一部電影《旺角卡門》開始,每一部電影都是眾星熠熠。其中,不乏一些如今已貴為國際級的華人電影明星,如梁朝偉、張曼玉、鞏俐、章子怡;也有其他領域里的“天王天后”,如張學友、王菲;更有國外一線明星如裘.德洛(Jude Law)、諾拉.瓊斯(Norah Jones)、木村拓哉……甚至在他的新片《一代宗師》的演員名單中,還出現了中國內地小品王趙本山的名字,盡管,他絕對不是主角。
在他的最新力作《一代宗師》的“卡司”里,王家衛將這種商業考量模式發揮到了極致:梁朝偉當然是影片品質的保障,是中國電影市場(包括香港、臺灣地區)的票房靈丹,身為“國際章”的章子怡,寄托著王家衛要在國際市場上大展頭角的野心。
然而,并不是每一個當紅明星都可以成為王家衛戲里的人物。王家衛選擇演員的另一個標準是他們身上獨有的、同時又與他的電影要求相契合的氣質。他熟悉每一個演員的特質:王家衛認為張國榮的氣質里有著放縱不羈的成分,所以“放蕩不羈的角色最適合他”。梁朝偉的眼神很有意味,不高的身材和端正的姿態,演受傷害之后的男性的隱忍與絕望、悲哀,就像堅強的陽光透過濃密的樹葉枝杈,在舉手投足之間可以自然流露。而張曼玉有“很特別”的外形條件和氣質,他的動作本身蘊含著復雜的戲劇意味,是基本上不需要說話已經表達內心感受的演員;張曼玉曾經指出:這旗袍不僅是她的服裝,同時也是她的肢體語言。[3]所以“完全不適宜去做、去‘演’”……劉嘉玲則 “很直接,是那種想要就要的人,性格分明,生命力很強,是那種睡醒一覺就沒事的人”。故事、人物、主題(包括情節),在傳統文學作品和電影中,可謂人們所熟知的“老三樣”了。很多影響巨大的經典電影作品,都是在這方面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人們在談起這些電影時,不能忘卻的也總離不開這“三樣東西”。當然,一部好的電影留給人們的并不僅僅是這些,其他諸如好的電影插曲以及經典的場面與鏡頭什么的也時常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但是,唯獨上面說的三種因素似乎不可或缺。這就說明,按照傳統的表現手法,這三種因素是構成一部電影的必要因素,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關乎著一部作品的成敗。
縱觀王家衛的電影作品,真正在這方面能給人們留下印象的似乎不多。換句話說,他的很多部電影,都幾乎沒什么故事,情節也相對簡單。而他的人物和作品的主題,由于又都有相對的雷同與重復,而常為人們所詬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王家衛的電影在除了《花樣年華》 那樣的個例外,仍有雖然數量不多但卻很狂熱的影迷呢?這個問題說來簡單,其實卻有相當復雜的原因。
【參考文獻】
[1]李亞萍.王家衛的電影美學[J].中南民族大學,2011(05)
[2]沈維瓊.王家衛電影的時空印記[J].電影評介,2009(18)
[3]王萬堯.論王家衛電影的主題與風格[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2(03)
作者簡介:肖雨(1995年1月-)女,湖北荊州人,長江大學文學院2012級廣新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