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六以敏銳的嗅覺和細膩的觀察力捕捉當前社會環境中普通百姓所面臨的的壓力和糾結,展示了物質化時代各式各樣的人生和當下最引人關注的醫患關系,對當下人們的精神“蝸居”展開批判,表現了作家濃厚的現實主義關懷。
關鍵詞:六六;現實主義;房價;醫患
六六,一個從網絡上成長起來的作家,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犀利的文筆迅速吸引了大批讀者,而濃厚的現實主義關懷又吸引著導演們對劇本進行改編,進一步擴大了作品的影響力。
著名文藝評論家秦兆陽談到現實主義時寫到“他以嚴格地忠實于現實,藝術地真實地反映現實,并反轉來影響現實為自己的任務。他是指人們在文學藝術實踐中對于客觀現實和對于藝術本身的態度和方法。這所謂的根本態度和方法,不是指人們的世界觀(雖然他被世界觀所影響所制約),而是指人們在文學藝術創作的整個活動中,是以無限廣闊的客觀現實為對象、為依據、為源泉,并以影響現實為目的;而他的反映現實,又不是對現實做機械的翻版,而是追求生活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①
六六作品問世后便產生了巨大影響,這與其濃厚的現實主義關懷密不可分。她的作品以婚姻、情感問題為載體,筆鋒直指當下最受人關注的房地產熱、反腐、醫患矛盾以及愛情在物欲面前的錯位等等。
一、巨大房價壓力之下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態
《蝸居》可以說典型地反映了當下作品對高房價持續下人們精神狀態以及生活狀態的細描。就其內容核心而言,揭示了高房價給普通市民帶來的精神壓力,反映了社會問題。時至今日,依然記得劇中海萍對海藻的抱怨: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大串數字蹦出腦海,房貸六千,吃穿用兩千五,交通費八百,物業管理費三百四,煤氣水電費兩百,人情往來六百,手機電話費兩百五,冉冉上幼兒園兩千五,也就是說,從我蘇醒的第一個呼吸開始,我每天要至少進賬四百,至少,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這些數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她感覺自己就像古人說的那樣,站在錐尖上努力平衡”。②從劇中的演繹我們也可以看出,海萍是怎么從一個有理想的知識女性變成了一個悍婦。隨著經濟和生存雙重壓力的增大,海萍經常煩躁不安,動不動就會無理由地沖丈夫發脾氣,使得丈夫蘇淳也深感壓抑,但又無處訴說,活得身心俱疲。水深火熱的房奴生活使蘇淳走上了借高利貸和偷賣圖紙的道路,生存的壓力使他們無心經營婚姻,從而使婚姻失去應有的意義。海藻作為文本中的女一號,她的命運和精神走向尤其受到讀者的關注。這是一個天真善良的年輕女孩,在未遇見宋思明之前,她與男友小貝過著簡單幸福的生活。但是在眼睜睜地看著姐姐忍受的巨大生活壓力之后,她心靈的天平偏向了權勢和物欲。最終海藻為這場違背基本倫理道德的感情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孩子沒了,子宮沒了,精神的創傷將永遠留在她的心上。
二、聚焦醫患矛盾,并試圖尋找出路
在中國,醫患問題與教育、房價、物價歷來并稱為四大難題。而醫患問題因為其牽涉面過廣,背景深邃,加上負面新聞不斷,因此為了減小作品失敗的風險,鮮有作家愿意以此為題材進行創作。而六六卻有著非常值得稱頌的創作精神,除了勇敢地將視角伸向別的作家不敢觸碰的死角和禁區,還親自在醫院住宿體驗,以便了解最真實的情況。“六六在寫作前,曾在醫院體驗生活數月,親歷各種案例,努力探討社會信仰缺失問題,聽到意見后,她再一次地將工作室搬入醫院,追加住院10天,尋找患者的感覺,修改后的成稿飽滿且彌補了原稿的不足。”③這種逼近零度式的寫作方式,清晰地還原了生活的實況,猶如高清攝像機錄制下的現實世界。文本中描寫了大量的醫患矛盾。例如一個患者進行大手術治療,但是從科學角度來看,做手術需要等到合理的時間來做,病人家屬不理解,于是在其他醫院迫不及待地進行手術,但是由于違反病人身體機理,最后導致手術失敗,造成更壞的結果。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都深刻反映了醫者與患者之間的不信任。而真正體現現實主義創作指向的還是對醫療問題的深入挖掘。這里主要有兩點:一是仁心與仁術的關系問題。六六認為仁心重于仁術。這也是六六為作品命名的由來。如原著中主任說道:“作為一個醫生,首先,你要有仁心,其次才是仁術。有了這一點,你就成功了一半。一個沒有善心的人,一個心術不正的人,是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夫的”。④這從社會的角度對醫生提出了新的職業素養定位,也為醫患關系的順利解決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二是社會共同努力建立起傳統的醫患相互信任的二元關系。醫生由于其專業性,因此使病患在治療和與醫生交往互動中處于不利地位。而病患由于醫學知識的匱乏和僅靠常規的經驗判斷,對治療加以道聽途說、進行盲人摸象式的判定,使得治療效果喪失甚至由于病人的疑慮(導致患者的病情)更加惡化。對此六六說道:“所有人的內心都是驕傲的,都能肩負起信任,當你把信任交給他,往往能換來意想不到的結果,‘不信任讓我們快樂指數降低,這本書是一座橋梁,建立起人與人、醫生與患者的信任’。” ⑤
六六的作品被評論界稱為“插入現實生活的一根骨刺”。⑥她的作品帶有明顯的“入世”情結,沒有故作清高,沒有與眾不同,沒有深不可測,她忠實地書寫著普通人五味雜陳的真實生活,抒寫著生活的喜怒哀樂,字里行間可以感覺她深深的現實主義關懷,不時迸出的智慧火花令人驚艷,瞬間擊中人心。但是由于視角和閱歷的限制,她的現實主義還停留在較淺層次,缺乏一些理性和全局觀。對待問題的解決方式也偏向中國式的圓滿結局,缺乏深度批判意識。因此她的小說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和上升力度。
【參考文獻】
[1]秦兆陽.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J].人民文學,1957(09)
[2]六六.蝸居[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
[3]李存.從六六 《心術 》看社會問題的文學救贖[J].名作欣賞,2011
[4]六六.心術[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2
[5]六六.感謝《心術》讓我度過中年危機[N].青年時報,2010-08-14
[6]肖復興.〈蝸居〉是指向現實的一根刺[N].新京報,200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