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遼寧新媒體創意產業發展態勢研究》
摘要:新媒體可以實現真正的“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它增加了信息傳播和人們接收的廣度,深度和速度。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是新媒體技術發展基石,在全社會正能量的影響下新媒體必將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更多精彩。
關鍵詞:新媒體;創意產業;發展
近年來,新媒體這個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新媒體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早期的論壇(百度貼吧為代表),博客(新浪博客為代表),SNS(以人人網為代表),到現在的微博、微信、微淘、微視都可以囊括到新媒體之中。
“新”是相對于“舊”而言的,是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發展以后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實現真正的“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新媒體與廣播傳統媒體融合之后,信息會以聲、光、電、文字、圖片、數字等多種樣態呈現出來,各種信息的刺激,增加了信息傳播和人們接收的廣度,深度和速度。在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傳播者,也都是信息的接收者,打破了職業和業余媒體人的區別和界限,對新聞的定義也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快捷、簡單、及時,圖文并茂、聲效合一是現在媒體表現出來的主要形式。隨著新媒體對用戶在不同的,個性化需求的滿足和提升,尤其是當互聯網正在以絕對優勢吸引受眾眼球的時候,傳統的廣播媒體意識到了危機,甚至業內還有一種新媒體將要取代傳統媒體的言論。可是,事情并非如此,在媒體的發展過程中,更多體現了一種競合的態勢。
一、基于大數據的新媒體發展
基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媒體,具有多種形態。數字電視、手機報、微博、微信、I V等,均屬于新媒體。這些與傳統媒體迥然不同的媒體無一例外都具有微型化、社會化、即時化、海量化和共享化的特征。正因如此,使得新媒體正廣泛地參與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當中。目前,在三網融合、物聯網和大數據的背景下,新媒體又將出新的發展趨勢呢。互聯網發展到今天,特別是移動終端的加入,產生和積累了大量的數據,這個數據量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估計,全球企業2010年存儲了超過7 E B的數據,消費者存儲了超過6 E B數據(1EB等10億GB)。對于這種現象即大數據。對于其他新媒體,有了大數據的支持,同樣可以深度挖掘用戶的使用過程,使得新媒體更加符合用戶的操作習慣,甚至可以依照用戶的習慣和愛好創新新媒體。
二、新媒體的發展之路
(一)開放、自主和互動的新媒體發展
麥克盧漢認為,過去的媒介會成為新媒介的內容。新媒介正在將過去媒介納入它的內容范圍,將傳統媒介如電話、廣播等的功能轉移,并以超鏈接的方式集中和再次擴散。從傳播模式上觀察,超鏈接使網絡新媒體傳播呈現出一種馬賽克的拼接效果,迥異于書本媒介線性傳播模式。由于超鏈接的延伸效果,任何一個頁面都處于一種中間站點的狀態。網絡超文本通過超鏈接處理文本之間的關系,它具有開放性、自主性、互動性等特點、是網絡媒介文化潛力活力與靈活性的來源。使用超文本指針可使順序存放的文件具有一定程度上隨機的能力,這種隨機性更加符合人類非線性的、跳躍的、交叉的思維方式,每一個動作都代表了使用者的思維路徑。超文本模式下意義的生產沒有邊界,它不斷地被建構、被解釋、被補充,且是一個流動的概念,時時刻刻可能發生變化。新媒體研究學者弗洛 (Terry Flew)在定義新媒體時強調新技術的融合功能以及它的文化內涵,根據弗洛的定義,新媒體是三種技術的結合體:傳播技術網絡、計算機信息技術、內容媒體技術 。新媒體可被認定為數字媒體,數字媒體形式將資料、文本、聲音、圖像等整合在一起,以數字的方式存儲,通過寬帶光纜、衛星、微波等傳送系統進行傳輸,它以可操控、網絡化、壓縮、中立的特點重新定義了媒體的平等精神。新媒體的網狀傳播模式基于超鏈接原則,超鏈接使原先散落于各處 的相關信息通過簡單的點擊就可及時獲取,它不僅讓用戶擁 有獲取和儲存信息的便利,且使用戶通過這種方式建立“思想蹤跡”。即技術開發將更多地圍繞服務個人化媒體的修改需求,新媒介不僅能滿足日常交流,“還處于經濟界、實業界的數據、信息處理的延長線上的地位”。
(二)提高新媒體的互動性
現在新媒體藝術正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之中,隨著新媒體的普及以及大眾對于新媒體的依賴,人們已經離不開各種新媒體以及其產生的互動溝通方式,大眾對于這種“新新媒介”的依賴程度更高。比如,2009年上線的新浪微博,在其上線之后便以50 %的速度增長,截至 2012年12月,其注冊用戶已經超過5億,已經成為最為流行的網絡交流平臺,而2011年騰訊推出具有語音功能的微信,在2013年不到兩年時間,注冊用戶就已經超越5億; 目前其活躍用戶也有兩億。微博帶動了新聞、圖片等信息的傳播;而微信則掀起了語音、圖片、微電影、短片等各種微影像的傳播和流行。歸根結底,“互動”成為網絡時代的關鍵詞匯。而與傳統藝術相比,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點則是其互動性和聯結性。新媒體作品好壞的判斷標準就以作品是否讓受眾參與,具有新的藝術思維,也就是藝術體驗。好的新媒體作品可以在觀眾和作品之間形成一種連接或者紐帶關系,而這種關系甚至可以成為其作品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新媒體在傳播方式以及信息的接受等方面相比傳統媒體具有傳播主體多元性和個性化的特點。傳統的電影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幾種類型的大眾傳播形式都屬于單一方向的傳播形式,都是舊媒體的代表。但是在新媒體時代,這種傳統的單一式,一點對多點傳播形式已經開始落伍,逐漸被新興的互動傳播媒體形式所替代。
互動并不是指動作的反應, 而是指相互感應。對于人的互動來說,一方的行動、傳遞的信息或者表達的意愿得到另外一 方的應答,這樣的過程就構成了交互 。如果因為距離,或其他原因無法直接進行交互,那么就可以通過媒體。因此產生了人與媒體的交互。人與媒體的交互就像是蘇格拉底所說,一篇文章寫出來以后通過傳播流傳,但是不能控制傳播的對象也不知道傳播的效果,也“無力辯護自己.無力保護自己。”相比之下,計算機技術帶動下的新媒體技術具有得天獨厚的優點,其一開始就具有人機交互的特征從對計算機命令輸入到運算以及最終的輸出本身都是一種互動或者交互行為。互動的形式在當代藝術領域也很流行,像互動裝置藝術、網絡互動藝術等形式都是藝術家善于采用的互動交流方式。黃鳴奮提出“數碼每天為人們自由發表意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網絡文化產業迅猛發展大大增強了文化產業的總實力。隨著以網絡科技為主體的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廣泛使用新媒體傳播文化和生產生活的時代,新媒體傳播已經滲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我們的社會、生活、文化傳播方式、價值觀念甚至思維方式都產生了強烈的沖擊,相信在全社會正能量的影響下新媒體必將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更多精彩。
【參考文獻】
[1]張紹樂,周瑞蘭.2011年中國新媒體動漫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2]尹韻公,劉瑞生.成長中的新媒體:虛擬和現實社會的沖突和融合[J].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2
[3]何建平.新媒體與中國動漫產業互動機制研究[J].當代電影,2007
作者簡介:
陳峰(1979- "),男,沈陽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文學學士;
閆啟文,(1963- "),男,沈陽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文學學士;
袁思源(1994- "),女,沈陽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