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遼寧老工業基地主題公共藝術建設項目的現狀及發展方向研究》
摘要:遼寧省是歷史悠久、基礎雄厚的老工業基地,以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開發工業遺產主題的公共藝術建設項目具有一定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發展以老工業基地為背景的主題公共藝術,將會為城市環境空間的改善真正起到優化性調節的作用,以及再現遼寧人奮斗和生活的歷史,激發人們創造美還生活的斗志。
關鍵詞:老工業基地;主題;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在塑造和展現城市特性的同時,融匯城市文化之精粹及精神方面,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 作用。遼寧作為中國城市里具有老工業基地這一標志性稱號的一員中,在當代中國的城市化及其社會公共文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城市公共藝術無論是在城市環境、城市形象、城市經濟方面,還是在城市生態和城市生活中,均有著重要的社會使命和公共文化職責,體現老工業基這一特殊背景的使命也意義重大。
一、公共藝術概述
公共藝術是一種藝術的思想方式,傳達著藝術對公眾的態度,以開放、交流、共享的方式表現著藝術的民主思想,從上世紀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逐步深入與城市公共藝術蓬勃發展,在城市公共藝術作品大量涌現的同時,對城市公共藝術與其相關領域的研究相繼廣泛展開,尤其是近幾年來,伴隨著城市品位追求的日益增加,以城市主題雕塑、主體設施、主題景觀、主題博物館為代表的公共藝術表現形式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德國的魯爾-曾為本國的工業和現代化進程作出重大貢獻的地區,由于資源枯竭、結構老化和競爭壓力等多種因素,導致停產、陷入危機,為了能持續發展,政府進行了靈活調整和建設,對有代表性的工業遺跡進行了有效保護并加以利用作為工業博物館、主題展區和主題性藝術演出場所。魯爾的伊斯堡景觀公園,原為著名的蒂森鋼鐵公司,是一個集采煤、煉焦、鋼鐵于一身的大型工業基地。1985年停產,現在被建設成為一個以煤鐵工業景觀為背景的大型景觀公園,在綠樹成蔭的原有原有鋼鐵廠設備的背景中,搖滾樂隊在爐渣堆成的露天劇場中高歌,游客在高爐上眺望,登山愛好者在混凝土墻體上攀登,市民在龐大的煤氣罐改造成的游泳館內鍛煉,兒童在鐵架與墻體間游戲,夜間五光十色的燈光將巨大的工業設備照得如同節日的游樂場。從公園今天的生機與十幾年前的破敗景象對比中游客們感受到了杜伊斯堡公園的魅力。
二、遼寧老工業基地公共藝術的改革和發展
遼寧省是歷史悠久、基礎雄厚的老工業基地,有沈陽這樣中國重要的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重工業基地,又有包括撫順、阜新在內的15個資源型城市。這些重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開發工業遺產主題的公共藝術建設項目具有一定的基礎,但目前總體公共藝術的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多數城市的礦產類公共藝術建設有待開發。即使已經開發的工業公共藝術項目,其規模和水平也都難以滿足市場的需要。但同時這種現狀也說明了遼寧開發基于老工業的公共藝術建設項目具有很大的潛力。遼寧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重要省份之一,為我們留下了諸多珍貴的工業遺跡:比如沈陽的鐵西工業區被譽為“東方魯爾”、“共和國裝備部”、阜新海州露天煤礦經過50年的開采遺留下舉世罕見的巨大礦坑。早在2003年遼寧省就與德國魯爾區中心城市杜塞爾多夫進行了旨在以“為促進遼寧資源城市轉型”為主題的交流。從遼寧省到沈陽市都把徹底改造鐵西作為活化老工業基地的啟蒙行動。
三、遼寧老工業基地發展公共藝術的重大意義
公共藝術是以大眾需要為前提的藝術創作活動,是在政府部門及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開展的大眾文化活動。公共藝術項目的建設已經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參照物,是現代城市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遼寧老工業基地的背景具有成熟的主題性,同時也沉淀了遼寧人奮斗和生活的歷史,將這種歷史文化用現代的藝術形式進行有效融合,再現歷史文化必將具有其重大的意義。
(一)營造老工業城市的美好環境、提升環境場所的藝術格調
營造環境視覺美感、提升環境場所的藝術格調,是公共藝術建設的最根本的意義所在。公共藝術是一種改善、裝飾、強化城市生活環境的空間藝術。公共藝術用其充滿人文情趣和詩意表達著藝術美,改變著現代城市那種水泥森林的生硬與冷漠。發展老工業基地主題形式的公共藝術建設項目并付諸于實施,無疑對城市的環境品質提高起到重要作用,為人們提供美的享受,對環境空間真正起到優化性調節的作用。
(二)增強老工業城市環境場所的文化氛圍
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把城市環境中的公共藝術作為構建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藝術作為具有“社會功能”的藝術形式,對美化城市外部景觀環境形象、彌補因工業化而造成的建筑環境以及其環境界面的呆滯單調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它也具有其他城市文化藝術形式難以代替的獨特功能,即增強環境場所的文化氛圍。創造具有文化價值的生活環境是公共藝術設計的取向。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城市公共性開放空間設置公共藝術的目的并非改變空間環境本身,而是改變環境空間給人的印象,抒發環境空間的文化意義和情感意義。
(三)加強場所環境的指示性,調節民眾心理、緩解壓力
以老工業基地為背景的主題公共藝術存在的理想狀態并不僅僅只是作為純粹的精神與藝術表現,又或者僅僅作為純粹的視覺欣賞需要而存在,還能使公共環境更加具有一種“指示感”、“場所感”以及“地域感”的積極因素,更多地服務于市民和游客的日常活動。它是城市景觀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對特定的空間進行提示、強化,并賦予它主題形式,以此作為環境空間中的向導標記,提供有關信息,在某種程度上擔負起辨向定位的使命。同時,如今快速發展的經濟以及商業化和工業化使老工業基地城市的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現代城市的發展,新的公共建筑此起彼伏大量出現,民眾仿佛被四周這些理性、高聳的建筑孤立了。主題性公共藝術的出現,很大程度淡化甚至緩解了這種由于城市高密度、高層化建筑群以及人際關系等壓力對人所造成的心理壓抑,使人在審美情緒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建立起高雅和諧的心理調節機制。公共藝術是由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的公共性開放空間中的藝術創作,它建立了與公眾親和、密切相融麗生動的觀賞方式,使觀者與公共藝術之間的主客體界面趨于淡化,而生活的內在情感趨于悅樂和提升,從而安慰人的精神,調節人的心理,關心人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周成璐.社會學視角下的公共藝術[J].上海大學學報,2005(04)
[2]李寧,歐陽樺.城市公共藝術的地域特征淺析[J].山西建筑,2010(04)
[3]黎燕,張恒芝.城市公共藝術的規劃與建設管理需把握的幾個要點——以臺州市城市雕塑規劃建設為例[J].規劃師,2006(08)
作者簡介:
王成玥(1981- "),女,沈陽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講師,文學碩士;
馬興雨(1994- "),女,沈陽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