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班上課在我國現行教育體制活動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教學研討活動、教學比賽或評比、課堂觀摩等都會傾向于選擇借班上課來進行。但是,也隨之引發了來自教師、學生、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或評價者和教育研究者等對這一種教育現象的爭論,他們各自從自己的實際和認識出發指出了借班上課利與弊,從而間接地反映出他們各自的教育價值思維。本文通過對來自各個教育群體對借班上課的爭論的梳理,分析借班生課的利與弊,反思這種教育現象背后的價值意義和思維方式。
關鍵詞:借班上課;利與弊;價值意義;思維方式
一、什么是借班上課
借班上課已經成為我們教育研究、教學評比或競賽、課堂觀摩等活動的主要選擇的形式,那究竟什么是借班上課呢?顧名思義,借班上課就是相對于原班上課而言的,主要是指授課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存在直接的所屬關系,參與授課的教師與由活動的組織者從其他學校抽調的一個班或抽取一部分優秀的學生而拼湊的“臨時班級”之間的一次特殊形式的教學活動。借班上課形式的采用主要是因為大部分的教學活動是異地進行的,大批學生跟隨教師參加活動也不切實際,所以,就選擇就近抽調學生來參與教學活動。除了校級的教學活動可以直接由授課教師進行原班上課外,其余大部分的教學活動還是采用的借班上課。
二、不同教育群體的利弊解讀
借班上課作為一種普遍的教育現象在誕生之初就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問題形式,本身極大的教育關注度和敏感度給其帶來了諸多教育爭論。借班上課的利與弊眾說紛紜,下面主要從教師和學生、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或評價者、教育研究者等角度來進行解讀。
(一)教師
利:借班上課可以幫助教師自己比較便捷高效地開展教學活動,能夠更好地展示教師在面對陌生教育環境和情境下的應對能力,對自身的教學機智進行一次實地檢測,以便找出自己在教學上的不足和缺陷。弊:借班上課是一種為適應教育實際的順應性行為,但并非能成為我們去值得推廣的模式。借班上課存在的特殊性并不能詮釋教學活動的本真面目,也不能充分地檢驗出教師真實的教學水平和教育素養,更不能通過借班上課來檢驗出學生在課堂上的常態化表現。學生在課堂上就是一個個看客,只會對重點進行標記,而不能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1]
(二)學生
利:面對這樣一次特殊安排的課堂教學活動,好奇和期待帶給自己的新鮮感已經可以替代重讀教材所帶來的厭倦感,可以被認為是一次“履新”的過程。這樣的安排也可以讓自己領略到同一個學科里不同老師所帶給自己的“別開生面”,獲取對教學內容的不一樣的認識和理解。弊:“重復課程學習的內容”很容易造成自己對該課堂學習的厭倦感,失去對該活動參與的興趣。新老師對自己不了解,不知道該如何針對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就會容易導致無效的課堂學習。
(三)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評價者
利:為減輕組織活動單位和部門的負擔,提高活動開展的效率,借班上課的實行是一種必然要求。針對教師而言,借班上課可以提高教師針對陌生環境和教育情景的教學機智,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水平等;針對學生而言,借班上課可以提升學生在面對新教師的適應性,增加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進一步和多維地理解,獲取新的學習啟示。弊:借班上課對教師的綜合能力要求相對比較高,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縮短因師生生疏而產生的心理距離和隔閡,摸清學生學情,就不容易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進而會影響教師的授課和與學生的互動,學生也會被動地處于一種緊張的心理氣氛之中,難以還原一種真實的課堂生活。在短暫的幾十分鐘的新教師與新學生的接觸中,需要更迅速地導入課堂,而往往出現由教師不了解學生,學生不了解老師而造成整堂課始終處于“原地踏步”的狀態。
(四)教育研究者
利:每種新形式的應用都可能會存在其必要性,也就是自身優勢,借班上課也能夠從其產生的理由中找尋自己存在的優勢:考查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升教師能力和水平的區分度、關注學生在面對新教師新課堂的反應和表現來改進教學等。但針對專業化的教育研究者而言,借班上課可以作為研究教師在新活動氛圍中、新的教育情景下的專業發展問題的重點參考,以及學生在這種公開式、特別式的課堂生活中的不同反應的問題等。弊:借班上課的弊端是比較多的,不是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缺陷導致的,而是在實施借班上課的過程中,當事主體很難從一個客觀的、標準化、科學化的立場上來實施和評價借班上課活動。一堂優質的課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的結果,而被評價的對象、過程在最后只是針對教師及教師的教法,并沒有考慮到學生及學生的學法,評價的結果也直接由教師一人獨自接受。
三、借班上課利弊分析背后的價值意義和思維方式
(一)價值意義
為什么要有借班上課?借班上課的出現似乎帶著一種歷史和現實的邏輯,它的優越性突出地顯現在可以避免因異地授課所帶來的諸多不便,提高活動開展的效率,更有利于發現教師在面對陌生的環境和學生時能否上好課的問題。即使借班上課存在著自身難以克服的局限,但是為了各種教育實際的需要,借班上課仍然還在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是這種作用的范圍有所縮小。借班上課的教師為盡量縮小借班上課固有局限所帶給課堂活動的負面影響,往往會通過設計一些巧妙的教學環節來盡力拓展教學設計的思路,建立在這些設計上的教學內容就會重新煥發出活力,喚起學生的學習的興趣。由此看來,借班上課的固有局限并不能絕對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
(二)思維方式
每個教育主體的思維模式的形成都是基于其自身經驗與理解的,針對借班上課所作出的各種各樣的反應,正驗證著各個主體的思維方式。所有的思維都沒有優劣之分,切不可對其據此作出的反應評出好與壞,教師、學生、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育研究者等不同的角色在這樣一次公開的教學活動中都在發聲,而且都有權利去發聲,這樣才能在不同與爭論中找尋共同點、找尋新鮮點。不論借班上課是否可以在未來的教學中繼續存在,都不可對這種教育現象背后所潛藏的教育思維進行顯性地評判,因為思維在教育中的價值就在于此。
【參考文獻】
[1]馬元.新課程實施與教育教學探索[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