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各行各業呈現出了新的發展趨勢,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日漸增多。然而現實中,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己成為中國發展的障礙性問題,而就業難的主要原因是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大學生就業能力不僅包括狹義上“找工作”的能力,還包括持續發展、高效率完成工作、實現良好職業規劃與發展的能力。本文探討了大學生就業結構對就業質量的影響,從多維度進行了論證,提出了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具有一定借鑒價值。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維度;對策
大學生是我國寶貴的人力資源,高等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形式,而就業則是人力資源配置的重要方式。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漸突出。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大學生就業難存在著整體與局部的巨大差異。總體上看,大學生就業競爭日趨激烈,就業難度逐步加大,但大學生就業狀況的個體差異卻非常顯著,即有些大學生可以從多個工作機會中挑選單位,而有些大學生卻無業可就,找不到工作。
一、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就業狀況分析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699萬,比2012年增加19萬人,是歷年來大學畢業生最多的一年。而與大學畢業生規模“暴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3年全社會提供的職位較2012年同比下降了15%。因此,2013年的大學生就業被媒體稱之為“史上最難就業季”。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已經開始認識到就業質量問題。就業質量低下,往往導致求職的畢業生頻繁跳槽、勞動糾紛不斷,就業穩定率低。《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在2013屆大學畢業生中,有47%對自己的就業狀況表示滿意,其中本科為50%,高職高專為44%。2013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在“政府機構、科研事業”的就業滿意度最高,為60%;在“民營企業、個體”的就業滿意度最低,為43%。可見解決大學生低就業質量問題與解決低就業率問題同樣重要,因為大學生就業質量的低下將會浪費巨額的教育資源。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對就業質量的影響
大學生的整體就業能力是由多維度能力構成的,在研究大學生就業質量影響因素時,通常應從維度內部要點出發。下圖1為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圖。
圖1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圖
(一)實習經驗對就業質量的影響
實習單位聲望和實習單位評價是預測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因素。數據顯示:實習單位聲望越高、實習單位評價越好、參與就業指導情況越多的學生的就業能力則越強。這說明,實習作為就業的預演,已經與就業越來越具有同質化的性質,在激烈的求職競爭中,能夠獲得行業聲望高的用人單位的實習機會,能夠獲得良好實習評價的學生,可以被認為是具有較強就業能力的。
(二)專業類別對就業質量的影響
就業能力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復雜系統,是大學生的專業能力、人際影響、分析思考、職業認同以及個性品德等多個因子的復雜組合,就業能力每個因子及就業能力整體更多地受到個人情況和個人經歷、學生工作經歷、實習經歷和參與就業指導情況等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出個體特征和個體差異,不能簡單地以學校類型和專業類別的劃分方法來判斷不同人群的就業能力高低。這也符合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理論以及大學生個體的就業能力的定位。
(三)外語水平對就業質量的影響
研究表明,國家二級外語水平的學生在內在素質方面顯著低于外語水平較高的學生。這可能與外語學習的特性有關。雖然目前外語的級別考試不能真實反映一個人的語言水平,但可以反映一個大學生的自覺性與勤奮程度,外語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因此外語成績好的人可以間接反映出其學習的態度,并進一步體現出個人的內在素質。
(四)政治面貌、學歷層次和學生干部經驗對就業質量的影響
政治面貌、學歷層次和學生干部級別對就業能力具有顯著預測作用。由于高校在發展黨員時,會綜合考慮發展對象的政治素質、思想覺悟、學業情況、社會工作等內容,因而中共黨員整體的綜合素質較高,故而就業能力相對更高;博士和碩士由于繼續深造和閱歷豐富的原因,故而就業能力比本科更高;學生干部級別越高,就業能力越強。因此,我們也為在求職人數眾多的情況下,用人單位在招聘畢業生時以學歷層次、政治面貌和學生干部級別作為輔助篩選標準找到了實證研究的依據。
三、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水平的對策
(一)政府應積極搭建就業能力開發平臺。
針對中國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問題,政府應該盡快建立中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開發平臺,從國家層面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涵、結構做出清晰的規定,這是引導高校和大學生更有效地提高就業能力的極為重要的前提,是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的必要途徑。當前,關于大學生就業能力內涵、結構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差異還比較大,對實踐的指導意義還比較小,承須整合全國最優研究資源,進行更大范圍的樣本測試,科學、全面地確定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涵與結構。
(二)高校人才培養應建立以就業能力為導向
大學生在就業能力各維度上的發展水平也是高度不一的,有的差異還十分顯著。基本就業能力更大程度上可以通過課堂教學來加以提高,而社會應對能力、就業人格則更多地需要課外教育或專項的就業教育。學校應加強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分類培養,既注重統一的、廣譜式的就業教育,更要結合學生各種具體就業能力的實際狀況制定針對性的教育培養力一案,確保大學生就業能力教育真正符合不同學生的實際需要。
(三)企業應積極參與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過程
當今的社會人才需求實現,是用人企業和學生自身雙向選擇的結果。為此,企業應積極參與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過程,在高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計劃修訂中發揮作用,接納高校學生的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傳授學生團隊技能,讓學生的知識得到加深,技能得到加強,順利走向工作崗位。
(四)大學生要堅定信心,把握機會提升就業能力
大學生要堅定信心把握機會提升就業能力,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與職業觀,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重視學習能力的提升。積極參與就業指導提升就業能力,增強自我認知和職業認知、優化就業能力結構,在實習實踐中獲得在提升就業能力方而的重要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對于作為高端人力資源的大學生而言,他們面臨的就業問題主要是結構性失業,結構性失業的實質是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為此,研究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了解我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總體發展水平以及不同大學生群體就業能力的差異,評估和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就業質量培養過程中應當是確保大學生成功實現就業的能力群,是職場上所共同需要的、廣泛適用的、可轉移的核心能力組件,不應當包含具體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參考文獻】
[1]崔勇,馬國光,于張紅.抓好專業建設,努力提高學生就業質量[J].黨史博采(理論).2010(05)
[2]柯羽.就業能力對就業質量的影響[J].當代青年研究.2010(06)
[3]李穎,劉善仕,翁賽珠.大學生就業能力對就業質量的影響[J].高教探索.2012(02)
[4]張杰.變革環境中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