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信息教育技術不僅為語文教學營造了善學和樂學的氛圍,確立了以學生為主的學習地位,有效促進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的發展,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其應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為語文教師提供了更廣闊的知識空間。二是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教與學的空間。三是促進了學生學與教師教的互動空間。四是為學生學習提供了一條自主實踐、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徑。從而使學生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自學能力等都得到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語文;教學應用
一、什么是多媒體教學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實踐性很強,使學生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材和教學對象等的各方面的特點,通過教師精心備課、設計、探索,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教學方法相組合,共同運用于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它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為一體,容量大,形象性和趣味性比較強,而且可以幫助教師合理的調控課堂教學時間,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互動空間。
二、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優越性
(一)方便性和快捷性及直觀性和形象性。資源共享可讓教師們互相借鑒和共同提高,且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和播放一些課件,幻燈片、應用實物投影等,不僅節省了師生時間,又解決了手動制作教學儀器的弊端。現代信息技術有效的迎合了初中生獨特的認知習慣和思維特點,尤其是學生面臨一些抽象和難于理解的知識點時,這種優勢更加顯著。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課件制作,輔助日常教學,教學效果自然更上一層樓。
(二)生動性和豐富性及時機性和必要性。結合課本內容,作者時常探索一些新穎的教學設備,以便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隨后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結合有關的影片,三番五次的誦讀課本,自主尋找答案,并且寫出自己的感悟。雖然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作用日益凸顯,然而需要因地適宜的使用,切莫濫用,傳統教學并非一無是處,其中一些優點還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因此,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既不能過于激進也不能過于陳舊。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備課,課件的構思、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課件內容的選擇、形式的展現,都要精心設計和準備,有時候有一些內容比如文章作者簡介要搜尋大量的資料,并且必須將這些資料進行加工、整理,然后才能制做到課件中去展現給同學
們,在制作課件的同時,教師能夠更加熟悉的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能夠極大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應用
(一)信息技術是一種先進的教學工具和傳授知識的工具。信息技術在教學上用得最廣的是多媒體的運用,它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及獨有的系統功能。教學中與語文整合,可使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打破傳統媒體的“線性限制”,以隨機性、靈活性、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知識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對有些古今中外的詩詞文賦進行咀嚼鑒賞品味時,用網絡下載適合的聲音和圖像,利用多媒體鏈接,會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圍中更能體味文本的內涵和美,這是一種愜意的、賞心悅目的教學境界,一種教學藝術化和教學科學化完美結合的體驗。
(二)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多媒體信息和資料,創設豐富有效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起學生對語文的求知欲。運用信息技術啟發想象,培養創造。想象,是借助表像在腦中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生動的表象,以激發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積極主動地去思索、去創造的熱情。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經常進行想象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遠性、深刻性和創造性。
(三)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是教學手段、教學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學內容的擴展與改革。傳統的教學,是以課本為中心,由于時間、空間的限制,能夠引導學生學的課外知識很有限。互聯網就像是一部百科全書,里面的知識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寬廣,與語文學科結合,可以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采集到廣泛的知識,使學生的閱讀面、知識面擴大,將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資源結合在一起,更好地學習語文。
(四)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教與學的空間。在教授古詩文中可收集和制作了大量的與古詩意境匹配的優美圖片。如講授曹操的《觀滄海》時,配合表現“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雄壯自然景觀的幻燈片,使學生對詩歌意境的理解和投影上的畫面融為一體,近而感受一代梟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邁情懷,使學生的心與海濤一起翻騰。在教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有表現“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數萬樹梨花開”的神奇,有表現“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的奇偉;在《清平樂·村居》中有表現“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的溫馨、愜意,也有表現“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童趣;這一幅幅畫面帶來的驚羨可大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邊讀邊賞,理解詩歌的
(五)信息技術是增強師生互動、自主實踐、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徑。教師是學生與信息系統間的組織者、指導者、研究者、服務者和協調者。教師的主要作用將定位于教材開發,教學研究和評價,定位于挖掘學習者的聰明才智,幫助學習者掌握創造思維的方法,提高學習者生存能力。學生借助豐富的網上資源,搜集、篩選資料,主動獲取知識。如《回鄉偶書》一詩中,學完正文后,由學生從網上自選一首懷鄉古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自學,為學生學習古詩擴大了課堂教學容量,提供了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體現了課內外的有機結合。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相互學習、交流互補的“平臺”,把個體學習、小組學習、班級學習有機地融為一體。
四、不要濫用現代教育技術,它不能代替板書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重要意義在于充分而恰當地應用它增強教學的有效性。但有的教師為追求課堂教學的高密度和大容量,利用多媒體展示的快捷、棄教學的重難點于不顧,拼命搜集和使用資料,結果造成學生新的學習負擔。應注意課件的實用性,應以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為依據,把握好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和認知規律,有所選擇地將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制作成課件配合課堂教學,使得教學中重點突出與難點解決,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現代教育技術不能代替板書。其實,富有藝術的板書,它就是教師教學的“濃縮精華”,教學內容的“屏幕”,更像是指引學生掌握知識的“引路牌”,是幫助學生開啟思維和想象的“鑰匙”。
【參考文獻】
[1]溫大學.中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課件運用的原則[J].中小學電教,2007(11)
[2]郭麗娟.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課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20)
[3]張敬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多媒體課件培養學生創造力[C].北京:現代語文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