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美術也隨之風云迭起、思潮不斷。美術現象千變萬化,美術批評隨之而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期,中國美術給那個時代的人們帶來一次又一次的震撼。而到了當今的二十一世紀,美術現象表現出了病態,不復以前的輝煌燦爛,美術批評也開始利益化、低俗化。本文旨在分析當代美術現象及批評的存在情況,與上世紀的相關情況進行比較,并從美術批評方面著手,提出一些改進意見,希望能幫助美術批評進行重建,振興中國美術的社會地位與藝術價值。
關鍵詞:當代;美術現象;美術批評
改革開放的進程慢慢將中國美術的字眼拉入人們的視野,當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人們就喜歡精神上的享受。在這三十多年來,中國美術不斷模仿、創新,走過重重艱難險阻,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而美術批評隨著美術現象的發展應運而生,可以說他們是一對親兄弟,也像水火不容的仇人。他們之間的作用在某段時間還是積極上進的,但是到了現代社會,眾多思想和價值觀的影響使得他們沒能扮演好屬于自己的角色,中國美術開始變得市場化,呈現出病態。接下來我們就詳細分析一下近幾十年中國美術現象與批評的狀況,并提出改進意見。
一、當代美術現象與批評狀況
中國美術可以以“當代”走進人們的視野,是從改革開放后三十年的事。所以以下分三個時間段簡要闡述一下各時期中國美術的存在狀況。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畫家個人創作的萌芽時期,所以很多創作都是即興的、自由的,沒有特定的約束,每個創作者都充滿激情與活力。這圓了許多青年的畫家夢,發掘了大量的優秀青年畫家。各類創作風格風起云涌,有比較著名的美術新潮和八九美術大展,給了畫家們提供了展現激情與活力的平臺。同時,中國當代美術批評隨之產生了,不過那時沒有專門的美術評論家,但一批有思想的人士在美術作品的講解、闡釋、風格確定上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隨后,也有一些專門的評價組織和學者出現,并形成了不同的學派,推進了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美術發展可謂復雜繽紛,照搬照抄似的美術以滿足不了人們的審美需求,而創新的美術也剛剛起步。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出現了影響比較大的雕塑熱潮、新學院派、人體攝影、新文人畫等美術現象。鼓勵了一部分青年學生進行靈感創作,引導了美術創作的流行趨勢。人體攝影開始走進人們的視線,并得到很高的關注度,為現代藝術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發展機遇。而在美術現象發展的如火如荼的時候,美術評價卻開始迷茫,面對新興學派的發展,他們失去了當年的先鋒意識,在特定環境和社會背景下,選擇了沉默來保障自己的地位和權益。這反映了當時中國美術批評的無力和美術創作的疲軟,一些美術現象并未幸運的成為當時文化的重心。
到了全新的二十一世紀,中國美術走入了空前繁榮的年代,但不同于剛開始發展時的激情,這時的美術現象和美術評價慢慢偏離了正軌,一些非主流的、特別的美術觀念和創作手法備受大眾推崇,比如出現了“唯丑現象”。美術應該是用來記錄美、發揚美的工具,而近幾年一些畫家卻反其道而行之,用畫筆畫出臟兮兮、木呆呆、冷冰冰的形象,似乎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詮釋某種感覺,以尋求自身的刺激。再者,在這個攀求物質的社會,美術事業也變得越來越利益化,唯利是圖。一些畫家在利益的驅使下忘卻了自己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為了得到榮譽和金錢不惜出賣自己的靈感迎合評委的口味創作低俗大眾的作品。而且美術市場慢慢演變成商業市場,美術作品粗制濫造,仿造名人名家的作品現象更是層出不窮。
當然中國美術作品出現這樣唯利、唯丑、唯商的美術現象與其存在的社會大環境有關,與美術批評的無作為或副促進作用有著緊密的聯系。當今社會,我們很少看得到懲惡揚善、原意出來說句公道話的批評家,更多的是鼓吹一些飄忽的東西。當我們意識到美術評論家早已淪為普通的畫評者的時候,就說明當年美術繁榮激情的時代已經被商業化時代替了。另外,網絡的高速發達將美術現象與美術評論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一般來講,網絡上出現一個熱點現象,那么在很短的時間內必將引來一陣評論,這樣美術評論必將承載了許多不該承載的內容。美術評論的泛濫使用使得美術批評的意義和價值日趨減弱,那些無意義的言論與評價對積極地美術矯正沒有絲毫作用。
二、中國當代美術批評的改進和發展
由上述討論我們可以知道,美術現象與美術批評聯系甚密、相輔相成。要想振興我國美術事業的發展,必須高度重視美術批評的作用。而當代中國美術批評明顯處于滯后的狀態,所以以下提出幾點改革方案以供參考。
首先,要建立適應社會發展的、明確的美術批評標準。現在社會上通用的批評標準大都是傳統觀點上的,早已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對有些現代美術缺乏引導指正作用。比如說,傳統的批評標準對中國畫與水墨畫的論辯就顯得捉襟見肘了。中國畫是區分于西方畫派而形成的體系,隨著水墨實驗運動的興起,中國畫與水墨畫概念之爭難倒了一批自以為了不起的批評家。這說明,評價標準應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美術創作的潮流,而不應固步自封。
其次,應重視網絡的傳播作用。不同于以往的美術批評形式,在這個信息高速發達的時代,新媒介美術批評占了總體的大部分比例,它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拓寬了閱讀者的范圍,增加了批評者群體的數量。所以,如何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發展中國美術批評之路,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文本背后隱藏的諸多顧慮和水分,作品中充斥的假話、客套話,以及行業內部形成的不良風氣都需要人們自覺地發現并及時解決,積極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監督。
最后,批評家自身要有自己的處事風格和面對誘惑的自制力。在批評家的隊伍中,必然存在專業水平高低不一的藝術家們,有的高瞻遠矚、一陣見血,有的生搬硬套、食古不化、偷工減料。自身水平不一,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和長期的積累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但是如果因利益的驅使而做出有失職業道德的事情,那么就是另一層意思了。
總而言之,必須加強美術批評的積極作用,結合時代發展的規律,振興中國美術的社會價值,加快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易英.中國90年代美術批評[J].中國文化報(美術周刊).2009(03)
[2]楊乃喬.21世紀中國美術批評跌向道德底線后的困惑與拯救[J].中華兒女(書畫名家).2008(02)
作者簡介:焦航濤,男,西安美術學院2012級影視動畫系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