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深,各種社會思潮不斷涌現,并成為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重大課題。在發達的經濟全球化和兼容并包的校園文化中,不論從社會思潮自身的特點,還是從大學生的特點來看,社會思潮有影響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為消解社會思潮影響的負能量,弘揚浩然正氣,就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發揮大學校園政治公共課的引導作用,凈化和革新社會與大學校園的不良環境。
關鍵詞:社會思潮;大學生;特點
社會思潮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反映某一社會階層或群體的利益訴求和思想愿望,以某種或幾種理論、學說為依據,反映當時社會政治情況且得到廣泛傳播,產生較大影響的思想趨勢和思想潮流。社會思潮影響大學生有其可能性和必然性。文章試從外部環境的特點、社會思潮的自身特點、大學生的特點著手,深入分析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產生影響的原因,從而尋求出應對社會思潮影響大學生思想行為的策略建議。
一、當代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產生影響的原因分析
(一)從社會思潮自身的特點看,社會思潮影響大學生思想行為具有可能性
1.理論基礎具有一定合理性
當代的社會思潮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當代社會思潮不是孤立的架子,有其自身哲學的、經濟學的或者政治學的基礎。”[1]例如,“歷史虛無主義用唯心主義來解讀歷史,否定階級分析的歷史研究方法,否定革命,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否定客觀歷史。新自由主義以古典經濟學的自由市場、自由競爭、自由貿易原則為基礎公然反對公有制、反對政府調控。”[1]民主社會主義以“社會民主主義”為理論基礎,提倡指導思想多元化,把基督教學說、伯恩斯坦修正主義等思想學說作為指導思想,反對一黨制,否定革命,倡導改良主義道路。從上述列舉的社會思潮可以看出,社會思潮都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很多消極的社會思潮正是借著其貌似合理的“理論外衣”,蠱惑影響一部分理論功底尚不扎實的大學生并在同質群體中得到響應和傳播。
2.內容具有復雜多元性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后,社會思潮越來越呈現復雜多樣化特點。從內容上看,包含哲學、政治、經濟、社會、宗教、文藝等多個領域多層次,思潮呈現多元化特征;從社會思潮的階級屬性上看,有反映資產階級特定階層的資本主義思潮,也有反映無產階級社會群體的社會主義思潮。由于社會思潮的涵蓋各個領域層面的多樣復雜性,導致大學生群體在大學校園這個小社會不可避免的受到思潮的影響。雖然大學生的專業、關注現實問題的具體內容不盡相同,但復雜多樣的社會思潮總能吸引有著不同關注點的大學生。就像一張張不同型號的無形“思想大網”,總能收獲到不同類型的“獵物”。
3.關注問題具有現實性
社會思潮是反映一定時期內的社會政治情況的社會意識。所以社會思潮在內容上具有現實性特征。社會思潮大都緊扣當下現實問題,雖然切入角度和具體關注問題不同,但都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如儒學替代論主張用小農社會替代工業化社會,反對現代化以解決環境污染、貧富差距大、競爭壓力大等現實問題。而作為時代弄潮兒的大學生,富有知識學問的他們比其他社會群體更密切關注現實問題。“據有關調查表明,從高校學生接受社會思潮的原因分析來看,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是現實針對性強(29.6%),而理論說服力強和理論觀點新穎的比例分別為18.1%和18.4%。”[2]不難發現,大學生對現實問題關注密切。
(二)從大學生自身特點看,其思想行為有被社會思潮影響的必然性
1.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大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求知欲很強的階段,他們喜歡廣泛閱讀,對新生事物開放接受,并且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喜歡刺激、新鮮感強的事物,喜歡標新立異。由于他們在中學階段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考大學,接受的知識層面較窄,以知識內容為主,進入大學階段后,他們渴望接觸到更多知識,渴望擴大知識面,對自己未知的領域具有好奇心。各種表達方式新穎當代社會思潮必然成為他們獵奇的對象之一。據有關調查顯示,在高校學生接觸社會思潮的主要原因的選擇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覺得好奇想了解”(28.7%),其次是“覺得這些理論有道理”(24.6%)。[2]可見具備高度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大學生受到社會思潮影響的主要內在原因。
2.自身思想的不成熟
大學生尚處在身心不斷成熟階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處在不斷完善階段。他們看問題有自己的判斷,但又不夠全面,缺乏整體性認識,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大學生,在思想上有空隙,及其容易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以“消費文化”為例,“消費文化”是“拜金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綜合體,它只主張消費和享用的價值觀,忽略對人生價值追求和人生理想的實現。價值觀尚未確立的青年大學生,在廣告的狂轟濫炸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被其俘獲。
3.高度的現實敏感性
大學生從來都是社會的弄潮兒。改革開放后的中國,隨著經濟的巨大增長,政治、社會等也在發生著巨大變化,社會中不可避免也存在著一些失范問題,如腐敗問題、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社會公平問題等等,具有現實敏感性的大學生必然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關注,并試圖尋找一定的合理的解釋和解決思路。
(三)從外部環境看,發達的信息化時代和兼容并包的大學校園為社會思潮影響大學生提供了外部條件
1.發達的信息化時代
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的發展,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經濟和文化交流變的越來越容易和頻繁化,世界各地的人們在高度發達的網絡上進行交流,西方的文化思想通過影視作品、報刊書籍、網絡等傳播到國內。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文化上更加開放和兼容,各種各樣的西方思潮涌入中國,涌入大學校園,為大學生接觸西方思潮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國社會發展出現了新的問題,社會新階層的產生,既得利益的固話,各種社會不和諧問題也凸顯出來,本土的社會思潮也不斷繁衍出來。儒學替代論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產生的。
2.兼容并包的校園文化
大學校園是文化的集聚地,是先進文化思想傳播的起源地。富有學識的學者和大學生,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各種各樣的學術講座、論壇和社團活動,為思想交流碰撞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大學校園文化的開放和兼容成為各種思潮占據的主要目標。大學校園文化的開放性使得大學生接觸社會思潮提供了可能性。
社會思潮、大學生、外部環境三者的共同作用為社會思潮影響大學生提供了條件,社會思潮影響大學生成了一種必然現象。
二、應對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行為影響的策略建議
由于社會思潮性質上的不同,有積極和消極之分,而兩種性質的社會思潮都會影響到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主力軍的社會棟梁大學生。我們必然要采取一定措施和應對策略,來發揚積極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有益作用,也要抵制消極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而我們對社會思潮影響大學生的原因分析,有利于我們提出更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
(一)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強調“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黨的兩次報告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做了總體部署。作為文化主陣地的高校也要采取各種有效途徑在大學生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讓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讓主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占領大學校園文化高地。只有這樣才能抵制各種消極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
(二)發揮大學校園公共政治課的作用
作為大學生思想認知的主要平臺思政課堂,要積極發揮作用,引導大學生客觀認識社會思潮。一方面,思政課堂內容上增設思潮介紹,通過課堂形式主動的去向大學生介紹認識各種社會思潮,增加學生理論功底,并引導大學生得出客觀判斷。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創新課堂形式,現在大大部分高校學生思政課堂形式單一,主要是老師講解,不免出現課堂出勤率不高,學生興趣不濃,我們可以嘗試更為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主題演講,小組談論,興趣小組應該更廣泛的應用到思政教學中。在創新的教學形式中,引導學生客觀認識、鑒別各種社會思潮,主動吸收積極的社會思潮,抵制消極社會思潮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易,許慎.當代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行為影響的規律與對策研究.湖北社會科學[J].2014(02)
[2]佘雙好.當代社會思潮對高校學生影響的特點及對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10(10)
作者簡介:申澤宇(1988—),男,山西長治人,碩士,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