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要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推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充分挖掘學生的個性潛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培養中職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時代發展對教育提出的要求,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那么,在中職語文課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以情激趣,以疑激思,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活動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自主學習,包括如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做到這一點,教師的教學策略必須轉變:由重知識的傳授轉向重學生的發展,由注重教師的教轉向注重學生的學,由注重結果轉向注重過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堂教學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素質教育思想為指導,以學生主動參與為前提,以自主學習為途徑,以合作討論為形式,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教學重點。具體可分為三部分進行:
(一)建立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要以絕對權威自居,而是充當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靈活地調節課堂氣氛,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在師生間架起一座情感的橋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把學生視作知識的探索者、問題的發現者和矛盾的解決者。
(二)疑點點撥,合作探究
學生在自學探究中是學中有探,探中有學,一般問題都可以在邊學邊探中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集中解決。面對學生的疑問,老師不必急于解答,只要綜合學生的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就可以。合作探究可以使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各抒己見,以獲得更準確的結論。
(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悟,激發創新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強調的便是讀,且要多讀,精讀。葉圣陶先生也曾說:“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看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講書。”而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習慣于反復講,詳細講,全面講,生怕學生悟不出課文的深意,事實上這是越俎代庖。悟不是通過教師講解就能獲得的,只有讓學生潛心讀書,自己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實現。用講代讀的方法教語文,猶如把梨子放在學生面前。只是喋喋不休地講梨子的味道,都不讓他們吃一吃,不論你講得如何生動形象,最后,他們還是不知道梨子是什么味道,梨和其他水果有何不同。語文教師應該從繁說細講中解脫出來,大膽地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在讀書中理解體會。
二、加強思維訓練是提高創新能力的前提
創新能力最終必須落實到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上,創造性思維從他們內在因素來看是一種綜合性思維。在訓練中要全面抓好形象思維、抽象思維、靈感思維、直覺思維等,而思維的落實要結合課文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如文學作品的教學可側重形象思維的訓練,注重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力。在議論文、說明文的教學中則可側重抽象思維的訓練,同時可進行擴散性思維的訓練。擴散性思維能突破現有知識圈,克服固定性的思維障礙。尤其是在作文教學中,綜合利用以上幾種思維方式能夠有助于開闊思維,找到更多的源頭活水。總之,一旦良好的創造性的思維品質形成了,學生就會有不竭的創新能力。
三、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優化問題的設計
無論老師用何種方式進行教學,都不能忘記以學生為主體。只有當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才可能真正融入課堂,積極開動思維,進行創造性勞動。如何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呢?很多老師都做了很多嘗試,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的恐怕則是課堂形式的單一性。在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確實是擺脫了“老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的狀態,但他們又都陷入了另一種形式:課堂只限于老師問問題,學生回答問題,一旦學生回答不上來,則由老師代答,更有甚者大發雷霆,致使學生喪失了學習語文的信心。其實提問的形式可以是多樣化的,一個學生不能回答的問題可以考慮讓其他同學來回答,這樣會使其他同學積極思考,不至于認為與他無關。如果連續幾個學生都不會,那就是這個問題本身不適合他們回答,或者是教師的點撥不到位。對于這種情況老師可以適當考慮采用啟發式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中有所領悟。
出現以上的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問題不合理,而一個問題是否合理要看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現有水平,不宜過難也不宜過簡單。難了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簡單了又容易使學生浮躁,不注意鍛煉自己的思維。最好是由易到難,逐步深化。要逐步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思維訓練為主線,創新力為目標的新的語文教學理念。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突出以多讀、多看、多練、多說為主的實踐訓練。
四、教師自身創造能力培養
創造教育對我國教育來說雖然不是一種新思想,但無疑是一個新課題,它對宏觀的教育體制和微觀的教育措施等都必將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培養創造性人才,需要創造教育,而創造教育的開展,則需要一大批具有創造教育能力的教師。教師及既是知識的 傳授者,也是創造性教育的實施者,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教師是關鍵。為培養學生創造力,教師應做到:(1)尊重與眾不同的疑問;(2)尊重與眾不同的觀念;(3)向學生證明他們的 觀念是有價值的;(4)給予不計其數的學習機會;(5)使評價和 前因后果聯系起來。
總之,運用任何一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都離不開老師和學生的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其實質是師生的交往。語文新課程需要通過交往、互動,形成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師生互相影響、互相補充,從而實現教學相長。這樣才能進一步促進知識能力的提高,發展學生思維,最終達到提高創新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