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教育體制的不斷完善,中小學音樂教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教育現狀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也有了一定的改變。從2001年到2011年,課改在歷時十余年的過程中逐步得到改善,而在音樂教學領域,“雙基”得到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的認同與重視。筆者認為在“雙基”教學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仍然存在一些亟待需要進行討論和解決的問題,“雙基”與“雙驗”是音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有機整體。本文就是筆者從“雙基”和“雙驗”為切入點展開述論。
【關鍵詞】音樂教育;“雙基”;“雙驗”;審美教育
一、“雙基”與“雙驗”的辯證邏輯關系
(一)“雙基”是“雙驗”的必要過程和關鍵手段
我們通常理解的“雙基”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音樂基礎知識包括記譜法、音階、調式、音程、節奏、力度、速度、簡單的指揮圖式以及音樂常識等,音樂技能則指的是視唱能力、歌唱能力、欣賞能力、創作能力以及表演能力等。而1952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學暫行規程(草案)》中,第一次提出了“基礎知識和技能”,這也是“雙基”概念的首次使用。1957年,《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草案)》中對音樂“雙基”教學提出了具體要求:“歌唱教學一般應從教師的示范開始,教師的示范必須鮮明而有情感,一開始就使學生獲得完美的藝術形象;教唱的方法應該靈活而多樣化,要善于運用沒有伴奏的練唱,以發展學生的聽覺。音樂知識的獲得是學生自覺地有目的地領會音樂、觀察音樂的結果,學生要在教師的幫助和領導下把獲得的知識加以概括、作出結論。”從教育部對音樂教學中“雙基”的概念及要求中我們不難看出,教師的方法與引導、學生的自主與創新、審美能力的獲得與領悟構成了彼此串聯的主線,審美能力的獲得與領悟(筆者稱之為“雙驗”)則是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雙基”)的最終體現,而聯系兩者的橋梁是教師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理念。
(二)“雙驗”是“雙基”的最終成果和目標
“雙基”音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獲得一種音樂審美能力,即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如上所述,筆者將音樂實踐中的這種能力稱之為“雙驗”,即在“雙基”教學的過程中所積累的“情感體驗”和“藝術經驗”。“情感體驗”是指學生能夠通過自身的聽、唱、動、做、創等音樂活動去感知音樂作品的內涵,并與之產生共鳴獲得精神滿足和心理需求的能力;而“藝術經驗”則指的是內容性情感體驗實現之后,學生可以抽掉內容,把音樂形式(節奏和旋律)直接與體會到的情感聯結在一起,記憶成音樂經驗,并再用此音樂經驗去體驗相似的音樂形式,此時形成的便是包含學生個體獨特審美創造的藝術經驗。
由上述可知,無論是“情感體驗”的把握還是“藝術經驗”的獲得,“雙基”教學的訓練與實施都是其實現的必經過程和重要手段。因而筆者認為,只有對“雙基”教學中的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有了一定的把握,才有可能形成“情感體驗”、“藝術經驗”即“雙驗”的積累,兩者是音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有機整體。
二、“雙基”與“雙驗”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
(一)“雙基”與“雙驗”符合新課標教學的指導要求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總體教學目標中明確地指出學生所需具備的基本音樂素養:“學習并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視野,發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表現能力與創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雙基”與“雙驗”是音樂教學活動中相互補充、彼此聯系的統一整體,體現了新課標教學的指導要求。
(二)“雙基”與“雙驗”是實踐教學要求的具體體現
上述我們已經提到,“雙基”對我們日常教學有著明確的目的與要求,而實現理論要求的唯一途徑就是實踐。“雙驗”是學生在音樂實踐基礎上的總結與積累,因而“雙基”與“雙驗”的有效結合與運用正是實踐教學要求的具體體現。
(三)“雙基”與“雙驗”是實現美育的有效途徑
有不少音樂教育者認同音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美育教育的觀點,即通過音樂美的教育,使學生獲得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實現個體的綜合素質提升與全面發展。“雙基”理論明確指出教師方法的重要性及個體能力水平發展的要求,而“雙驗”則旨在學生在知識的基礎與基本技能上對情感經驗與藝術體驗的進一步把握與提升,在實現兩者的過程中必然涉及到學生接受能力、表演能力、創新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考察與訓練。因此,在“雙基”與“雙驗”教學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必定是學生個體的綜合素養,由此我們可以說,“雙基”與“雙驗”是實現美育的有效途徑。
三、“雙基”與“雙驗”在具體實踐中的實踐運用
在對音樂教育、“雙基”、“雙驗”等理論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把握后,筆者將實踐對象鎖定于自己開設的御音文化藝術學校。作為一個專業古箏老師,我會把“雙基”與“雙驗”的理論具體運用到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去。
對于古箏初學者來講,切分的節奏比較難以把握,在給同學們講解過基本的音樂節奏、時值等理論之后,可能具體的實踐更能促進他們對其的理解和把握,在此處,我會加入一些舞蹈動作來填充此處的時值,這不僅可以使同學們用自己的身體律動來感受音樂的魅力,同世界先進教學法結合起來(奧爾夫原本性教學、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等)更能使觀眾在審美效果上有別樣風格的感受,而這樣處理的最終目的是能夠讓同學們將此處的情感體驗運用到別的作品的理解與處理上,進而提升他們對音樂作品的綜合感知能力和創造能力。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我們每一位音樂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以上只是筆者站在自身知識積累與教育經驗基礎之上的一點心得,在音樂教育過程中仍然需要廣泛借鑒優秀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為學生設計優秀的課程,使他們快樂的學到知識和技能,真正能夠用自己的能力感知音樂的美、創造音樂的美,從而為美麗的人生添上炫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廖乃雄.論音樂教育[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1).
[2]于丹紅.音樂教育手冊[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7).
[3]樊祖蔭.傳統音樂與學校音樂教育[J].音樂研究,1996(4).
作者簡介:林肯,漢族,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與舞蹈學在讀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外音樂史學與文化審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