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麗君 席英僡 周秋宇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國防事業的發展,民辦高校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應征入伍,到部隊接受鍛煉,相應的退役復學回校繼續深造的大學生也逐年增多。如何讓退役復學大學生盡快轉變角色融入到大學生活中順利完成學業,同時讓退役復學大學生將部隊的優良傳統帶到校園,用自己的行動激勵其他學生。文章通過多種途徑關注退役復學大學生校園生活,解決其面臨的問題,提高退役復學大學生校園滿意度。
關鍵詞:退役復學;大學生;校園滿意度;研究
大學生參軍入伍是國家實施軍民融合戰略、提高兵員素質、優化部隊結構、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戰略舉措。我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注重國防教育,鼓勵在校大學生參軍入伍報效祖國,每年我校在校大學生參軍入伍人數約80人,退伍復學大學生約50人。隨著全民國防教育的持續升溫,參軍入伍、退伍復學的大學生逐年增多,當他們脫下軍裝重返校園后如何快速的由士兵到學生角色轉換,如何發揮他們的榜樣引領作用,如何提高退役復學大學生的校園滿意度都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問題。
一、退役復學大學生校園再融入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通過退役復學大學生校園滿意度量表的選取,得出退役復學大學生校園滿意度的數據,配合座談、訪談等活動,對數據進行系統性的統計、分析,掌握退役復學大學生校園再融入現狀,得出數據分析結論。
(一)環境轉換問題。退役復學的大學生脫下軍裝重返校園后,沒有了部隊規律的生活和標準要求,一時“看不慣”大學里自由散漫的狀態,回歸校園后,一切都覺得很陌生,找不到前進的方向,無所適從。部隊和學校兩個環境的轉換,需要一定的緩沖期進行調整。
(二)角色轉變問題。復學之初,由于選修新的專業,一切都將從零開始,學習壓力特別大。
(三)學業壓力問題。退役復學,跟低兩屆的學弟學妹一起重修課程,在年齡上沒有優勢。學業又掛了兩年空擋,前途很迷茫。
(四)交往障礙問題。與同班同學、宿舍舍友交往出現障礙,人際關系復雜造成心理失調。
二、退役復學大學生校園滿意度的提升路徑
通過現狀調查、變量選擇、數據模擬等手段,嘗試建立提升退役復學大學生校園滿意度“圖釘”模型,以此為契機探索提升路徑。
(一)轉變角色,發揮特長。退役復學大學生成立國防教育社團,安排社團指導教師幫助退伍復學大學生盡快轉變角色,適應校園生活。以燕京理工學院為例,我校將退伍復學大學生組成國防教育社團——兵心社,挖掘他們攜筆從戎的光榮事跡,組織他們蹬上燕理青年大講堂為全校學生講述自己在部隊的親身經歷使得在校學生以及老師對部隊,對國防有一個全新的更深刻的認識,喚醒和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學生增強國防觀念,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也讓退役復學學生感受到自己被認可,找到自身價值。
(二)課程設置。從基礎課程設置上對退役大學生士兵實行軍事理論、大學體育、政治類課程等免修直接獲取學分,讓他們集中精力追趕專業課,安排老師為退役復學的大學生實施重點輔導,并組織學生搭對學習,一對一幫扶,提高退役復學學生的成績,減輕他們的學業壓力;同時放寬退役復學大學生轉專業限制,除藝術、體育等特殊專業外可以重新選修專業,另外在專升本、考研方面設立專項加分制度。
(三)獎助學金評定。在國家獎學金、助學金評選過程中,對退役復學大學生在評比中加分,使得退役復學大學生獎助學金的比例連年靠前,放寬退役大學生士兵復學轉專業限制,專科升本科設立專項加分等。
(四)社團。建立校護衛隊、消防協會等社團,讓退役復學大學生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增加人際交往的能力,同時發揮退役復學大學生榜樣引領作用。在軍訓時,他們作為協訓教官來到新生身邊,幫助新生盡快、順利的適應軍訓生活,并以優良的軍事作風感染廣大新生,在校園內融入“崇軍尚武”的校園文化元素。
(五)心理咨詢專家精準幫扶。針對有心理問題的退役復學大學生開展團體輔導、一對一等方式進行心理輔導。通過分離出相同經歷同輩群體讓退役復學大學生相互幫扶。
本論文通過選取科學的量表,調查退役復學大學生校園滿意度;運用因素分析等手段進行數據統計,對退役復學大學生校園再融入現狀進行分析;結合既有的管理實踐,提出加強退役復學大學生教育和管理的策略;找到切實的路徑,提高退役復學大學生的校園滿意度。我校高度重視退役復學大學生這一群體,本著 “育人為本,服務社會;質量立校,特色強校”的辦學理念,培養“四會五有”(即會學習、會做事、會做人、會與人共處;有感恩之心、有博大胸懷、有吃苦精神、有創新意識、有創業能力)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成才和發展途徑。通過多種途徑關注退役復學大學生校園生活,解決其面臨的問題,提高退役復學大學生校園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陳國盛.正確識別和對待大學生士兵五種“心理落差”[J].政工學刊,2011(02).
[2] 蔣東旭,陸天宇,馮秋然.退伍大學生校園再融入問題分析[J].教育觀察,2015(02).
作者簡介:白麗君(1984.05- ),女,漢族,河北唐山人,碩士,講師,科級職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