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俊汕
摘 要:習近平新時代人才觀結合時代背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是對當今人才發展時代特征的正確把握,并對未來時代發展進行了科學預見,是中國特色人才理論的時代產物,也是馬克思主義人才思想時代發展最新結晶,閃爍著傳統文化人才思想的智慧光輝,對做好大學生人才培養工作有著深刻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人才觀;大學生;人才培養
習近平總書記結合人才對當前國家與社會發展的極端重要性、新時代青年人的歷史使命和面臨的嚴峻任務、以及青年人成長成才的客觀規律等做出了一系列有關人才問題的重要論述和指示,并形成了一個相對比較完整且不斷發展的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人才觀。習近平新時代人才觀汲取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人才思想、孕育于中華民族傳統人才思想、傳承于新中國成立以來歷代領導人的人才思想,涉及人才戰略、人才培養、人才選用、人才引進等多方面,緊密結合時代發展與我國當前發展實際,牢牢把握人才強國建設目標,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依托與保障,更加堅定了中國夢實現的信心與信念,明確了實現的方向,對我們做好大學生人才培養工作有著深刻的啟發和影響。
一、人才戰略的重要性——“天下之治在人才”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有非常多的論述:“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才資源是黨執政興國的根本性資源”,充分彰顯了習總書記的人才意識。“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賢才關系國家興亡”這些閃耀著古人智慧的人才思想經典論述也在強調同一個道理,人才是治國的基礎,是事業成敗的關鍵。習近平人才觀強調了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意義。
(一)深入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實施是新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國家強盛,歸根到底必須依靠人才”、“我們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這也揭示出了當今國際環境,人才對于我國發展的重要性,時代呼喚我們必須加大人才的培養。基于對當前人オ的重要性認識,習總書記強調,“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オ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
(二)深入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實施的目標是實現“中國夢”
黨的十九大報告專門寄語青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人才,離不開人才強國戰略的基本支撐和關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鼓勵人才要把自己的才智充分地發揮,為中國夢貢獻自己的熱情和智慧,要充分地展現自己的優勢,有信心有決心有信念為人才事業奉獻與奮斗,要把人才的個人價值追求、奮斗目標,從內心里深深地融入人才強國建設,與中國夢契合。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6月9號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一段講話引用了一句古語“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我們要建立的是“不世之非常之功”,就更需要更多的非常之人。因此,要深入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培養和選拔更多的“非常之人”。
大學生群體,作為國之青年主體,是國家的未來。青年一代的健康茁壯成長是黨與國家事業發展的希望之泉,教育者要不斷地激發青年人的活力和創造力,引導青年“筑夢”“揚帆”為其成長成才的全方位服務掃清障礙。在這一過程中,高校必須努力發揮自身思想活躍、人才集聚、積淀深厚、學科完整、科研創新的學科與平臺優勢,為青年人才的成長成才、創新創業,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二、判斷人才的標準——“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2018年5月2日,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大學和師生座談的時候談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在這段話里,習總書記談到了人才培養的辯證法,其實談的也是如何辨識人才的標準——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一)“人而無德,行之不遠”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立德的問題,關于為什么立德,總書記講“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要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為 “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講的是,道德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習近平總書記講過,“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人無德不立”講的是道德對每一個個人的發展、進步的重要價值和意義。他曾說:“人而無德,行之不遠。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修養,即使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學問,也難成大器。”教育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核心目標,要高度重視對人才道德品質和思想修養的塑造與提升,要幫助大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二)“學如弓弩,才如箭鏃”
2013年5月4號,習總書記在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的時候說到:“青年的素質和本領直接影響著實現中國夢的進程。古人說:‘學如弓弩,才如箭鏃,學問的根基就好比是弓弩,才能就好比是箭頭,只要依靠厚實的見識來引導,就可以讓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習總書記強調了才和學的關系。
在大學階段的青年人中不乏有才氣和才能之人,但若處理不好學與才的關系,片面看重才氣,很可能就養成輕狂的才子氣,恃才傲物、坐不住冷板凳,不喜歡踏踏實實地積累,止步不前,因此,光有才氣也不能成就大事。而事實上,正如古人所說“人非生而知之者”,這世界上根本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天才,合格的人才也要不斷精進學習。現代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標準是要一專多能,還要多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正所謂“非學無以廣才”,在知識與技術日新月異,不斷更新和發展的時代,要求新時代的合格人才、優秀人才必須保持努力學習、終身學習,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提到過現代人才學中“蓄電池理論”——“現代的人才當中,一輩子只充一次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必須要做一塊高效能的蓄電池,不間斷地、持續地充電,才能夠不間斷地、持續地釋放能量。”
三、人才的培養與打造—— “人才自古要養成”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人才不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人才是需要培養的。習總書記十分重視青年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提出“國家創新需要青年人才注入活力,這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要以教育為本,突出創新,大力培養創新型青年人才”。在人才的教育、打造和培養工作中,一方面要惜才、愛才,突出和深入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另一方面,在人才打造和培養的工作中,要堅持以下五個重要方面。
(一)愛國愛民
正如法國科學家巴斯德所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在我們的國家也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探索追求和辛勤工作,推動祖國發展的巨輪。他們中的每一位都有著一顆火熱的愛國心,他們就是最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的偉大的愛國科學家,比如數學巨匠——華羅庚、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中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錢偉長、“兩彈”元勛——鄧稼先、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量子之父——潘建偉等,還有來自我們身邊的榜樣力量,他們在各自領域盡心竭力,為祖國的繁榮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如“北斗女神王”淑芳、“超導院士、知識報國”的趙忠賢、“忠誠執著、傳播真理”的宋書聲、“守護健康、騎行天使”賀星龍、“緝毒先鋒、虎膽英雄”印春榮、“敢闖敢干,振興鄉村”的朱仁斌等等,他們都以深深赤子情、拳拳愛國心,在各自領域鑄就了不朽豐碑。
新時代的合格人才必須要有愛國愛民的思想,并能將個人要成就的事業與祖國的建設與發展相結合,將個人的才能致力于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教育工作要把培養拔尖人才和強化愛國擔當相結合,把肩負國家使命和探索科學前沿相結合。
(二)理想和信念
人才培養要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人才培養的最終歸宿終究要落在我們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之上,它既是民族的夢,也是我們每一個個人的夢。人才要將自我人生理想的實現過程融入到為國家和民族事業奮斗中去。堅定理想信念,努力把自己塑造成為對社會建設的有用之人,為實現偉大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理想信念就是人的志向。古人說:“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御也。”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有無數共產黨員為黨和人民事業英勇犧牲了,支撐他們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培養新時代合格人才,這樣的精神依然需要我們學習與弘揚。要幫助大學生培養“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樹立志存高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大格局。
(三)實干肯干
新時代大學生肩負著國家強大、民族振興的歷史使命,青年人要完成使命不僅需要樹立遠大理想和目標,更需要具備腳踏實地的精神、一步一步去努力,一點一滴去實現。新時代交與青年一代的歷史任務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付出艱辛和努力去爭取。青年人應具備不懼困難、腳踏實地、銳意進取的實干精神,新時代青年人的事業是干出來的,需要新時代這代青年人心血和汗水的累積。因此,大學生群體要培養起腳踏實地、銳意進取的實干精神。
正如2014年5月4號,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和師生座談的時候他所說:“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年輕有大好機遇,關鍵是要邁穩步子、夯實根基、久久為功。心浮氣躁,朝三暮四,學一門丟一門,干一行棄一行,無論為學還是創業,都是最忌諱的。”
(四)銳意創新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社會發展要有持續不竭的動力,必須依靠人才的創新能力。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他們朝氣蓬勃,是全社會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創造性的群體,也是現在以及未來參與創新活動的主力軍。當前,“互聯網+”“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創新型經濟不斷涌現,到處充滿著創新精神和氣息,給新時代大學生提供了諸多創新實踐、大施拳腳的舞臺,如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一方面,國家不斷加強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提升的教育與服務,另一方面,大學生銳意創新也為國家發展貢獻智力力量,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評價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成果時所說,本屆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有廣度、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本屆大學生創新創業參賽項目能“上天”、“入地”。能“上天”指的是許多大學生項目有能代表最前沿科技,能“入地”指的是能解決很多實際、實踐的問題,比如農業、農村、農民增收的問題等等。可以說,當代大學生有著前所未有的創新創業機遇與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群體創新的主動性,鼓勵和幫助他們爭當創新的推動者和實踐者。因此,創新精神應該成為新時代合格人才所必備的特質。
(五)責任和擔當
每個時代的青年人都有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新時代大學生作為青年人的主體,承擔著實現“中國夢”這一偉大而光榮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要具備敢于擔當、時不我待的責任意識,勇于承擔起新時代國家民族的重托,時刻聽從國家和人民的召喚,以更加良好的品德、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更加精進的個人才能承擔起時代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 蘇新華.擇天下英才而用之——論新時代習近平人才觀的歷史本源[J].沈陽干部學刊,2018(03):15-17.
[2] 白云樸.習近平新時代青年人才觀的形成、特征及其啟示[J].改革開放,2018(03):04-05.
[3] 許光.習近平新時代人才思想的科學體系與價值內涵[J].科學社會主義,2018(03):73-78.
[4] 易帥東,袁光亮,景曉娟.新時代背景下關于青年學研究的新思考,2018(0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