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大學生責任意識缺失現象,提出解決問題的相應對策,這不僅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本文從我國大學生自身特點以及所面臨的社會環境出發,對部分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缺失的原因進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培育的思路與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 " "社會責任意識 " "缺失 " "原因 " " 對策
大學生是最富有理想,最具活力的知識青年群體,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這一崇高使命要求他們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不僅對自己負責,同時也要對他人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對環境負責。總體來說,當代大學生懷揣夢想,勤奮學習,關注經濟社會發展對大學生的新要求,熱心社會志愿服務等公益事業,主動利用和發揮專業優勢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積極為今后投身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積蓄能量,展現出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但理想信念淡化、人際關系緊張、求職擇業觀念偏差等社會責任意識弱化甚至缺失的現象在部分學生群體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需要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視。
一、部分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缺失的現實表現
(一)在價值取向上,重個人價值,輕集體與社會價值
世界日益開放的今天,部分大學生在西方思潮的影響下,崇尚無限度的獨立、自由、個性等觀念,過分注重自我,導致他們忽視了與社會的內在聯系,造成自己社會責任感的淡漠。激烈的就業競爭使相當一部分學生把目光定格在個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只從“我”出發,以“我”為中心,崇尚自我實現。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只會毫不猶豫地強調自我,并以“我”為主,缺乏為社會和集體犧牲的精神,社會主人翁意識淡化。有些大學生在牽涉到有關個人利益的問題時,極易敏感沖動。為了評定各種助學金、獎學金以及獲得組織發展,不惜與同學撕破臉,甚至弄虛作假,把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而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感受與困難。同時,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社會需求沖突嚴重,社會主人翁意識淡化,不能正確認識歷史使命和建立在這種認識基礎上的對社會應具有的主人翁意識。
(二)個體自我意識水平低,精神狀態疲軟
尚未走出校門的大學生由于與社會實際接觸較少,理想化成分較多,因此看問題不夠全面,不能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現實與未來、光明與黑暗、小事情與大事業之間的關系。當代大學生責任感缺失突出表現為“三無”的精神疲軟現象:“無興趣”“無所謂”“無意義”。 “無興趣”,是對什么都不提不起興趣,干什么都沒勁。表現為無精打采,行動萎靡冷漠;在心態上,對自己要做怎樣的一個人、如何去做,稀里糊涂。“無所謂”,就是對一切事物都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虛無主義態度,在面對應承擔的責任或應履行的義務時,往往以“與己無關”的態度敷衍塞責。“無意義”,是指一部分大學生由于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內心長期受到壓抑,性格扭曲,認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認為周圍的一切毫無意義,對社會缺乏信心,甚至造成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扭曲,以至于傷害自己、傷害他人。
(三)重權利享受,輕義務履行
很多大學生把“獲得一張文憑,畢業后找到一份好工作”作為上大學的唯一目的。他們在大學里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充分享受自己作為受教育者的權利,曠課、補考、重修,甚至降級都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他們忘了在校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義務,忘了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的義務,問得最多的是“國家為我做了些什么”,卻從不問“我為國家做了些什么”;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急于求成,心態浮躁,缺乏自制力、毅力與韌性,他們往往受挫能力差,經不起挫折,一旦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有時甚至于一蹶不振,更有甚者做出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不負責的事情。他們遇到困難與挫折不是積極面對,而是選擇逃避與沉淪,嚴重的選擇違法犯罪,放棄生命。
二、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缺失的原因剖析
(一)社會轉型期多元化思潮帶來的沖擊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與各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越加頻繁,加之當前社會處于轉型期,各項事業改革走向深入,各類矛盾也相對凸顯,不可避免地帶來價值觀念領域的沖突,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的價值觀念,給高校道德教育和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帶來很大沖擊,社會公平缺失和誠信滑坡、追求利益最大化、腐敗滋生等現象,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評判和責任擔當。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信息開放的當今社會,他們對多元的文化思潮的涌入和滲透尚缺乏甄別、思辨能力,容易在片面利己思想的驅使下全面接受,造成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突出,社會責任意識缺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實效性
社會責任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給予高度重視,但實際效果并未達到預期。在培養方案設計上,尚缺乏規范的社會責任教育體系,教育內容、目標、形式、載體等方面的系統規劃需進一步完善。在學生評價體系上,社會責任意識作為大學生政治素養和德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彰顯,仍淹沒于把專業成績作為學生素質優劣評判標準的社會洪流中。在教育載體創建上,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發揮有余,但以灌輸為主的課堂教育難以入腦、入心;實踐教育平臺創建的相對有限,使學生主動感悟、體驗社會的機會缺乏,制約了主動性的發揮和主人翁意識的培養,造成學生對承擔的社會責任認識不足。
(三)家庭教育和培養過程中存在失范性
傳統中國社會是以家為本位的,重視親情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所以中國的父母可以為子女的成長與教育做出一切犧牲,加之現在多是獨生子女,舐犢情深較之以往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父母對子女的責任心呈現“超重”的趨勢,也就是說,父母承擔了本不該他們承擔的責任,家務勞動全部包辦代替,甚至出現了“陪讀”現象。子女卻相應地出現了責任“失重”的狀況,把本該是自己承擔的責任推給父母,獨生子女更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習慣于接受,而不懂得付出。因此,我認為當前部分大學生責任意識不盡如人意,與家庭沒有從小對他們進行責任意識培養有很大的關系。
(四)學生個體自我意識方面具有偏頗性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心理、生理、行為以及自己與外界的關系等方面的認識和評價,滲透在人的整個心理和行為中,對其起著調控作用。自我意識的發展水平對個體的個性品質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大學生責任意識形成的前提條件和升華責任感的內在動力。通過了解發現,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一些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水平較低,在個人意識上,表現為盲目的自我膨脹和自卑意識的兼容。一方面,一些青年大學生往往定位過高,目標脫離實際,思想上把成功看得太容易,無論是對自己的知識還是動手能力都估計過高,以至于目標難以實現,成了“海市蜃樓”;另一方面,一部分大學生往往心浮氣躁,做事粗心,不能腳踏實地地從小事做起,一旦觸及具體問題,便由抱怨轉化成自卑,繼而逃避。
三、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的對策思考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提出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標準。“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不僅是個人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更是大學生應該自覺奉行的信念和自覺的追求,也是大學生這一社會角色義不容辭的責任。大學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環節,在社會轉型、多元思潮、信息開放、矛盾凸顯等社會現實存在下,加強對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和社會責任意識培養尤為關鍵。高校應針對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成長規律,結合自主意識突出和社會化程度較高的特點,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教育,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正確認識社會現實,明確自己作為一名大學生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以及應當怎樣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將社會責任意識內化于心。
(二)以實踐育人為平臺,將社會責任意識外化于形
俗話說,“當家方知柴米貴,養兒才曉父母恩”,“事非經過不知難”,它們的意思都是說“實踐出真知”,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產生和深化對自己應承擔的責任的認識,才能形成履行責任的行為和提高履行責任行為的意志水平,才能獲得對履行社會責任的親身體驗和感受,從而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不多,因此,高校應更加重視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實踐形式也應多樣化,如組織大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參加義務勞動,積極參與社會各界組織的公益活動等。要真正發揮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切忌實踐上的形式主義、走過場,應做到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教師應加強對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結合學生實際和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社會實踐的內容、主旨,減少盲目性。
(三)構建社會責任意識培養的立體網絡
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教育培養是一項系統工作,需要發揮學校的主體作用、家庭的支持作用和社會的協同作用,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通力合作,整體推進,形成育人合力。高校是主陣地,在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服務學生發展需要的過程中,要突出三個要素:一是打造學高身正的師資團隊,以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淵博的知識素養教育人、引導人,弘揚主流意識形態,傳播正能量;二是營造校園責任文化,依托學校黨團組織和學生團體,以寢室、班級、校園為責任單元,開展安全和諧文明宿舍創建、班風學風創建和平安健康校園創建;三是做好典型示范,培育和挖掘踐行社會責任的先進典型,通過展板和網絡新媒體加強宣傳,鼓勵學生向先進看齊、向先進學習,爭做社會責任的積極踐行者。
【參考文獻】
[1]張瑞.大學生責任教育的創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29-31.
[2]孟婷婷.中國夢背景下當代大學生責任感培養路徑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3):19-20.
[3]侯彥杰,李天藝.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責任教育的思考[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152-154.
[4]夏德全.當代大學生責任教育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5]程東峰.關于大學生責任教育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