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是高校創新教育工作的核心,信息網絡時代下大學生創新思維教育遇到了新的問題和挑戰,該文從構建新型課程體系,完善課外科技活動,增加思維訓練途徑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旨在對信息網絡時代下提升大學生創新思維教育水平進行有益探索。
關鍵詞:大學生 信息網絡 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10(b)-0241-02
信息網絡時代下,各類搜索引擎日漸成熟和完善,許多問題可以在網絡上找到答案。大學生的學習和科研行為也在信息網絡時代逐漸發生變化:他們很少使用圖書館紙質資料進行學習和研究,更多通過互聯網查找電子版資源;從面對書本、學術刊物、科研成果等進行心領神會的傳統閱讀理解形態轉變為面對電腦、手機屏幕進行無序的搜索和淺讀。網絡給大學生帶來便捷信息查詢的同時也影響了他們發散思維能力的發揮,網絡中真偽難辨的說法、多元化的觀點、碎片化的信息容易造成大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知識構建不系統,這些因素阻礙了大學生創造性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發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國家需要源源不斷的創新人才,創新人才的重要標志是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的核心和源頭則是創新思維。高校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基地,提升大學生創新思維教育水平是持續響應這一號召的關鍵。
1 創新思維的內涵及特征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當已有的知識不能解決人們所面臨的困難或者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時,提出新的解決思路就成為了第一需求。實現這一需求的前提條件是具備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人類特有的思維活動的高級形態,是創新實踐和創造能力發揮的前提。它不是簡單的突發奇想,而是在解決現實問題、探索未知領域過程中,突破固定的思維模式,以靈活、獨特的方式和多維的角度探求事物規律的活動。任何一項新技術的發明、新物質的發現、新學科的產生、新理論的提出,其第一步必然是創新思維作先鋒。創新思維之所以能夠引領和推動科技創新,是因為其具有聯想性、發散性和綜合性的特征。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通過運用創新思維,把看似毫不相關的事物聯系起來、思路發散開去、再整合起來,不斷地發現其中新的聯系和新的可能,從而引起科學上的突破、技術上的革新。
2 信息網絡對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影響
2.1 信息網絡改變了大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方式
互聯網上豐富的知識資源如多媒體課件、網絡課程等,消除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空間距離,各種各樣的論壇、專業網站提供著不同學科門類的知識,學生可以方便地提問并獲得及時解答;除此之外,隨著網絡搜索技術的進步,大部分問題都可以通過百度等搜索引擎在網絡上找到答案。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大學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他們的思維產生了對互聯網的依賴,思維的主動性減弱。一方面海量、碎片化的信息和知識會影響大學生對正確知識點的選擇和對系統知識體系的構建;另一方面大學生直接請教教師的需求正在降低,致使教師的講授熱情受到影響,導致經驗傳授的內容相對減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統講述式課堂的教學效果。
2.2 信息網絡使大學生的主動發散思維能力下降
發散思維又稱放射思維、擴散思維或求異思維,是人的大腦在思考問題時呈現的一種擴散狀態的思維模式,現實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性思維的產生往往來源于發散思維。“一題多解、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一物多用”等均是發散思維的具體表現。現代信息網絡中大量知識的灌輸降低了大學生思考和探索的主動性,使得大學生的非邏輯思維得不到訓練,動手能力下降,不容易或者很難產生主動發散思維,從而影響創新思維的產生。
3 大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提升對策
3.1 構建新型課程體系
網絡和多媒體只是一種工具,并不能代替高校對大學生創新思維的教育和培養。可以選擇讓有實踐經驗、行業內有建樹的教師進行專業課知識的講授,通過其自身的經驗和體會,把教師知識學習、研究探索和工程實踐的經歷相結合,把課程科學性、前瞻性和趣味性的內容相結合,把課堂學、研、論的授課方式相結合。多維度地調動大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其對創新思維的興趣。也可以通過開設以啟發式教育為目標的公共創新課程,鼓勵大學生多問“為什么”,敢于打破陳規,向權威質疑,輔以專題講座使大學生保持學習上的濃厚興趣,不斷激發大學生的求知欲,在注重大學生的個性培養的同時,也注重學科知識的專業性,讓大學生在大膽、深刻的學習氛圍中培養創新思維,激活創新潛能。
3.2 完善課外科技活動
課外科技活動是大學生學以致用、活學活用、提高能力的第二課堂,大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是其主動探索問題、尋求解決方法、鍛煉動手能力的創造性學習過程。在活動的過程中,要鼓勵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新,獨立設計和發明,從完成一款模型設計到制作一件產品樣品從而撰寫出一篇專利;從完成一項單因子實驗到取得一組實驗數據從而總結出一篇論文,要鼓勵大學生對科技實踐中面對的問題進行完整的探索,使大學生從對信息網絡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轉變為主動探索的求知者,并在實踐中培養和鍛煉其創新思維能力。上述類型的課外科技活動可以在高校院系自己的科研實踐基地進行,也可以與社會組織或企業合作,在校外的工程實踐基地進行,后者可以使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也對社會進行一些接觸和了解。通過完善課外科技活動體系,有助于使大學生做到運用課堂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經過自身的獨立思考進行細致的科學論證或技術研發,最終取得具有獨創性的知識成果或是具有實用價值的技術應用,完成大學生教育從網絡活動到現實活動、從書本閱讀到具體實踐的遷移,提升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3.3 增加思維訓練途徑
社會進步需要一些新的思想來推動其發展,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也要有足夠的創新思維,一味模仿無法改變落后的狀態,無法完成對新事物的超越。創新教育要引導大學生在生活中培養良好的創新思維習慣:培養創新精神、掌握創新方法、激活創新潛能、提高創新能力。在課堂上,一些相關課程如科研方法、哲學和辯證法等的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對歸納思維與演繹思維、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具體思維與抽象思維、遷移思維與直覺思維等多種哲學邏輯思維方法的講解與演繹,對大學生進行思維方法訓練。在課堂外,可以運用漫畫、廣播、電視等不同于網絡的媒介對思維訓練的優秀作品進行展覽或播出,通過不同途徑多場景、多角度地對大學生進行思維訓練,以提升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無論對個人還是國家都是極其重要的,高校應當以通過構建新型課程體系,完善課外科技活動,增加思維訓練途徑等方式形成信息網絡時代下提升大學生創新思維教育水平的新方法,以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和輸送源源不斷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尹榮.大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初探[J].北方電力大學學報,2007,27(3):70-72.
[2]王麗娟,王哲光,孫西超.現代教育技術對傳統教學模式影響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0(9):5-7.
[3]劉衛平.論大學生創新思維教育的本質特性及其內容[J].教育與現代化,2010(2):26-30.
[4]王永利.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09(S1):33.
[5]朱德榮,常云朋.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課外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上,2011(7):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