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藥傳承專業人才培養與傳統中藥的發展密切相關,我校立足河南,于2009年設立中藥傳承班,培養具有扎實的中醫藥理論功底,同時掌握中藥傳統制劑工藝精髓和現代中藥生產方法,具有較強的中藥材理論知識和加工動手能力的醫藥人才。本文對我校該專業培養目標,教學規劃等教學模式加以分析總結,以堅持中藥的傳承與創新,遵循中醫學自身發展及中醫藥人才特有的規律,構建既符合現代高等教育規律又體現中醫藥人才培養特點的人才培養體系。
關鍵詞:中藥傳承 教學模式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10(b)-0235-02
中藥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瑰寶,我國擁有著豐富的藥用資源。但目前中藥產業發展并不算很理想,尤其是中藥人才的培養模式,嚴重制約著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中醫藥的傳承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1-2]。我校立足河南,堅持“以人為本、內涵發展、突出特色、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在2009年,設立中藥傳承班,培養具有扎實的中醫藥理論功底,掌握中藥傳統制劑工藝精髓和現代中藥生產方法,具有比較強的中藥材理論知識和加工動手能力的醫藥人才。通過“精英式培養”模式使之成為中藥傳統技藝和現代中藥的接班人。歷經6年建設,初步形成了特有的人才培養模式。現對該專業的現有培養模式進行歸納整理。
1 依托行業優勢,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中藥產業是河南省優勢產業之一,主要依托太行山資源,形成了以焦作為中心,以亳州、南陽和太行、秦嶺為兩翼的現代中藥產業發展戰略格局。河南境內有多家知名制藥企業:宛西制藥廠、輔仁制藥廠、羚銳制藥廠等。為適應中藥國際市場的需求,建立“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適應性強”的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學院根據河南高校規劃以及企業對于中藥人才的需求開設了中藥傳承專業。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發揮地域優勢,立足河南,面向全國,服務社會,培養素質高、動手能力強、具有創新意識,并能從事中藥相關工作的應用型創新人才,以期達到“學以致用,傳承創新”的教學目標。
2 完善和修訂教學計劃,突出學生能力培養
教學計劃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總體實施方案,是學校組織和管理教學過程的主要依據,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
2.1 重新搭建教學計劃的整體結構
學校主動適應藥企對于人才的需求,在2009年,學校在傳統本科專業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從中藥相關專業(中藥學、中藥資源與開發、中藥制藥)二年級學生中選拔30名優秀學生組建中藥傳承實驗班,培養中藥傳承人才。為了使該專業的同學掌握傳統中醫藥理論知識,還開設了中醫古典名著《證類本草》《神農本草經》《皇帝內經》《傷寒論》等課程,以培養中藥傳承人才的中醫思維,繼承和發展中醫的根源和精髓。
2.2 完善教學制度體系
該校以提高學生能力為目標,探索完善各種教學制度模式,在中藥傳承專業中推進和完善學分制、主輔修制、導師制、國際國內訪學交流制、實習制等等。
在學分制上,實行完全學分制,學生最低學分要求分別為160學分,不設上限。其學分中各類課程的具體學分要求如下,公共基礎課為50.5學分、學科基礎課為40.5學分、通識必修課為12學分、專業核心課為36~38學分、實踐環節13學分、課外學分6學分、形勢與政策課程2學分。
傳統中醫藥學具有傳承性、實踐性等特點,學校為中藥傳承專業專門設立了導師制,實行“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互結合,班級制與導師制相互補充”的策略。學生與導師通過雙向選擇方式在大學三年級確定傳承導師。導師對學生的學習、科研、社會實踐等進行全面指導,從專業學習上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經驗。
在訪學交流上,學校比較重視學生的交流工作,設立有專門面向學生的訪學交流項目,學生可以通過自愿報名或與其他學生一起申請和競爭等方式參加,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加對國內外中藥應用情況的了解。
2.3 改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管理模式
中藥傳承專業實行小班授課,班級規模在30人。較小的班級規模為教師進行啟發式教學,PBL教學提供了便利條件。很多教師在教授中藥傳承專業時,面對這種小班,也改變了自己傳統的教學方式,較多釆用了探究式、參與式教學,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探討和交流,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究的能力。例如:在中藥泡騰顆粒的制備上,授課教師一般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前布置問題下去,如,“什么樣的藥物比較適合做成泡騰顆粒”“制作泡騰顆粒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哪些”,待學生查清楚這些問題之后,再去動手制作,操作上少了一些盲目性,同時,又可以通過實踐操作,加深對中藥泡騰顆粒的認識。
在教學評價方式上,學校從多個角度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首先,在評價的范圍上,實行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并且對過程評價的重視度相對提高。由于中藥傳承實行小班上課,使得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有較多的機會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因此,在對學生的考核上,教師更加重視對平常學習過程的考核,加大平時成績的分量,除考勤外,學生上課的發言討論情況,課堂測驗,課后作業,課程論文以及階段性考試等,都作為平時成績的主要考核內容。其次,課程評價采用形成性成績為主,除了考試分數,也適當提髙了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知識運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考察力度。例如:中藥實訓課程采取開放式實驗教學,沒有指定教材和現成答案,在授課之初,授課老師給予學生統一的處方,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法,實驗步驟,最后通過分析儀器檢測成品的質量,通過帶教老師觀察學生的操作過程同時結合最終的實驗結果對學生進行打分,重點考察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知識運用能力。
3 突出學生能力培養,彰顯人才培養特色
我校對中藥傳承專業學生培養中,采取通識教育與個性化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注重學生素質及創新能力的全面提高,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
3.1 完善實驗室及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重視學生實踐教學質量
我校抓住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國家發展戰略機遇,突出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特色,加大實驗、實訓建設力度,完善實驗室及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學校先后元建設了GMP實驗實訓室,炮制實訓室,藥用植物種植園,并增加了標本館內藥用標本的種類和數量,更新了組織培養實驗室、中藥分析實驗室和中藥加工實驗室的儀器設備,改善了實驗(實踐)條件,為學生實習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并合理安排實踐教學內容,保證中藥傳承專業本科4年實踐教學連貫進行。
同時實習制度是我校踐行學以致用理念和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創造性生成的重要平臺。我校利用與醫藥界的良好互動關系,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見習和實習機會。在低年級時,學生可以通過教務處的網絡平臺參與實驗室的開放性實驗,以加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及專業素養的建設;二、三年級時,學校會安排學生到校外實習基地進行認知實習,以使傳承專業對中藥生產的各個環節有初步的認識;四年級時,學校針對傳承專業開設實訓課程,讓學生從實驗設計開始,進行中藥鑒定,中藥炮制,制劑成型,含量檢測等中藥學相關內容的訓練,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最后,學生進行一個學期畢業實習,并完成畢業論文,組織教師對學生的開題思路,中期檢查,結題報告進行綜合考核,對學生的實踐技能進行全面訓練,從而保證學生的培養實踐能力。與此同時,也形成了“二主二輔”的實踐教學模式,即以中藥材種植示范區、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為主,以利用藥材協會等第二課堂、大學生社會實踐為輔的實踐教學模式。該模式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
3.2 注重隱性課程的開展
優良的校風和學風,比較嚴格的學生管理制度,經常性的學術活動,以及一定數量的社團活動是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主要形式。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及校內創新項目,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專業素質教育。
總之,中醫藥相關傳統知識的掌握,一方面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并且需要隨著藥品研制、基礎研究水平的提高,需要培養與之相適應的、具有創新能力、能夠從事中藥基礎性研究和藥物研制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隨著中藥學服務的領域和范圍的不斷擴大,除了藥品的生產、經營、管理之外,還包括中藥材的質量、藥品的安全、合理使用等,需要培養與之相適應的中藥學應用型人才[3-4]。我校順應社會對中藥人才的需求,開設中藥傳承專業,堅持中醫藥學的傳承與創新,遵循中醫學自身發展及中醫藥人才特有的規律,構建既符合現代高等教育規律又體現中醫藥人才培養特點的人才培養體系,通過“精英化教育”為社會培養高層次的中醫藥人才,該專業開設短短幾年,受到了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這其中離不開學校穩定的教學模式的構建,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醫藥發展后繼乏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盧文沙.中醫教育旳基礎與文化傳承[J].中國中醫藥報,2006,6⑷:1-2.
[2]李佳.中藥傳承工作淺析[C]//中華中醫藥學會2013年藥房管理分會學術年會論文匯編.2013:13-14.
[3]翟華強,張小娟,張華敏,等.基于師承與家傳的古代中醫藥學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4,20(1):37-38.
[4]方玲,王陽,朱慶華,等.基于社會需求的中藥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0(2):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