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驗室資源合理配置與高效利用是高校科教體制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首先從利用學院農業資源與利用學科研究平臺現有的儀器資源優勢和教學實驗室人才優勢、利用學校有限的資金投入、完善實驗室及教學基地建設出發,把教學實驗資源分割為科研專家、教學研究室、研究項目的運行方式作為重點,修訂相關的激勵科學研究與教學實驗儀器設備資源共享的管理制度,充分地調整已有儀器設備資源,優化重組各專業實驗室,創建開放式的實驗室和科教儀器設備對外分析測化試驗平臺,促進儀器設備使用效率率。教學實驗室和對外分析測化試驗平臺將為本科生教學、科研技術人員和博士、碩士生的研究事業提供服務;通過實施核算成本式的開放運營,真正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共享。
關鍵詞:資源整合 科教互動 科教一體化 資源共享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10(b)-0244-02
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陜西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例。目前,農業資源與環境科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下設4個實驗平臺:資源科學實驗平臺;環境科學實驗平臺;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實驗平臺;資源與環境信息化管理實驗平臺。有一個集現代大型分析儀器設備為一體的資源環境分析測試平臺。有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西部環境與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長武國家農業生態試驗站、安塞國家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秦嶺國家森林生態試驗站、楊凌國家黃土肥力與肥料效益監測基地、陜西合陽旱地農業試驗基地、楊凌旱地水分養分資源與利用教學示范園區、全國高校土壤剖面最完備的土壤博物館等9個校內實踐教學基地。
已經初步形成了“實驗室—科研創新平臺—校內實踐基地—校外生產企業”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資源環境實驗教學體系。“如何不斷提升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如何發揮“院所結合、科教互動”,的資源優勢、建立立足西北、面向全國,解決資源環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高水平實驗教學隊伍,增強中心的教學支撐能力和創新型人才培養能力,特別是充分利用學校日益增強的國際交流活動、網絡信息與技術資源,引導學生了解相關科學的研究前沿,培養學生勇于進軍世界科研難題的創新精神,建設國內一流的資源環境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是該文討論的重點。
1 確定一體化平臺組建框架及建設思路
首先從利用學院農業資源與利用學科研究平臺現有的儀器資源優勢和教學實驗室人才優勢、利用學校有限的資金投入、完善實驗室及教學基地建設出發,把教學實驗資源分割為科研專家、教學研究室、研究項目的運行方式作為重點,完善教學實驗儀器設備資源共享的管理制度,充分地調整已有儀器設備資源,優化重組各專業實驗室,創建開放式的實驗室和科教儀器設備對外分析測化試驗平臺,促進儀器設備使用效率。
1.1 教學實驗與科研一體化整合
根據項目要求,組建了對外綜合開放實驗平臺4個,大型儀器設備對外測試分析平臺6個(納入學校大型儀器設備資源共享管理系統,實現校、院管理);將原來的土壤與植物營養、環境科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等5個學科研究方向的教授、教研組、課題實驗室共36個,整合成了現行的對外開放大型儀器平臺:(1)土壤分析儀器平臺,主要包括有機碳分析儀、激光粒度分析儀、熱重/差熱同步分析儀、元素分析儀等;(2)植物分析儀器平臺,包括連續流動分析儀、根系分析儀系統、便攜式光合-熒光連用系統、全自動化學分析儀等;(3)光譜儀器分析平臺,包括火焰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儀、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液相-原子熒光連用分析儀、全自動氧彈量熱計等;(4)色譜儀器分析平臺,包括氣質聯用分析儀、液相色譜儀、離子色譜儀、氣相色譜儀等;(5)分子生物儀器平臺,包括定量PCR儀、變性梯度凝膠電泳、凍干機、超微量微孔板分光光度計等;(6)測量與數字化信息平臺。包括三維激光掃描儀、機載成像光譜儀、工程掃描儀、全站儀、光譜輻射儀等。
1.2 實驗中心管理與制度建設
學院實驗中心為了較好發揮實驗室的功能與作用,不斷完善實驗室管理機制。將根據學校頒布和下發的25個(詳見學校實驗管理處網站)有關實驗室建設、管理、規定、辦法、安全保障制度等,完善了農業資源與環境科學實驗教學中心“關于大型儀器使用的有關規定”“關于化學、工程、生物類實驗室開放的規定”“關于儀器設備借用規定”“關于工作檔案資料建立與管理規定”“關于實驗技術人員考核和工作量計算辦法”“關于分析測試收費使用的管理辦法”“農業資源與環境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實驗室項目開出登記表”“農業資源與環境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儀器設備登記表”等10多項實驗室管理細則,明確規定了教師和實驗人員在實驗前、實驗中和實驗后各階段的工作職責,使工作任務和責任明確、具體,落實到人,確保整合后的一體化平臺做到規范管理。
2 制定科研與教學儀器資源共享的規章制度與管理機制
2.1 儀器設備管理機制
科教一體化實驗平臺實行校院協同管理機制。實驗中心設主任、副主任2名,中心主任全面負責科教中心的建設、管理和運行制度的修訂等工作,副主任分管本科生、研究生實驗、安全管理和運行等。實行動態式人才培養管理。對科教一體化中心技術人員全面考核。學院教授委員會負責規劃科教一體化中心建設、長遠發展規劃等重要工作做指導性建議。
2.2 科教一體化實驗平臺將遵循實開放式規范管理
根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學實驗室開放管理暫行辦法(校實驗發[2005]270號)》和農業資源與環境科學科教一體化實驗平臺的制度管理辦法,在完成本科實驗教學情況下,平臺面向校內外開放共享。科教一體化實驗平臺實驗儀器室實行24 h開放。平臺開放方式分為:課程開放學生在實驗課內未做完實驗項目或做完實驗未達到要求,可以查找原因補做或重新做實驗,最后實驗項目符合要求。節假日平臺開放:科教人員或本科生、研究生可向平臺提出申請進入科教一體化平臺獨立完成預定實驗項目。寒暑假期科教一體化實驗平臺實驗儀器室設立開放基金,學校設有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學生可進行申請,利用寒暑假進入實驗室,在科教人員指導下完成創新科技項目;學生利用假期在實驗平臺參與科教人員的科研項目的探索實驗。學生畢業設計儀器開放:學生在科教人員指導下,讓學生參與畢業設計選題、查閱資料、提出修改實驗設計等程序后,可申請進入科教一體化平臺,最后做完畢業論文,撰寫實驗分析與測試化驗報告。這樣鍛煉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預約開放:教師、研究生和大學生均可通過學校大型儀器共享平臺預約,確定科教一體化儀器室使用的時間后。進入平臺經過技術人員培訓,學生可獨立使用儀器室和相關配套設備。
3 進行空間調整,規范儀器設備的空間分布
(1)將資源科學實驗平臺,包括土壤學實驗室、養分資源實驗室、植物營養實驗室、應用化學實驗室、資源微生物實驗室和普通微生物實驗室;環境科學實驗平臺,包括環境科學基礎實驗室、環境監測實驗室、環境化學實驗室、環境工程實驗室;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實驗平臺,包括地質地貌實驗室、林草資源與生態工程實驗室、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綜合實驗室;資源與環境信息化管理實驗平臺,包括遙感圖像處理與分析實驗室、地圖編繪與遙感解譯實驗室、GIS設計實驗室和資源環境規劃設計實驗室;將集現代大型分析儀器設備為一體的資源環境分析測試平臺整合組建為資源環境分析測試平臺。形成以承擔教學實驗實習為主的農業資源與環境科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2)將“土壤與植物營養、環境科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5個學科研究方向的研究平臺的36個教授、專家研究實驗室,組成以科學研究為主的農業資源與利用學科研究平臺。
4 結語
利用學科優勢,“院所結合,科教互動”,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實驗教學機制。農業資源與環境科學實驗教學中心依托土壤學國家重點學科和中國科學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實現了實驗教學隊伍整合優化,使教學科研能力強、學術水平高的教師和科研人員投身于實驗教學工作,形成了明顯的人才優勢。通過建立開放共享機制,實現儀器、設備、設施、基地等實驗教學資源的優化組合,增強中心的實驗教學支撐能力。形成了“實驗室—科研創新平臺—校內實踐基地—校外生產企業”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資源環境實驗教學支撐體系。“院所結合、科教互動”,將來源于科學研究和生產一線的最新成果與實際問題帶入實驗教學之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運用最新的研究成果,解決生產實踐面臨的新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了解相關學科發展和生產實踐的前沿,以科研項目為支撐,“產學研”相結合,深入研究探索,提高實驗教學的水平。同時,在科教互動中,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國內和國際層次的科研與學術活動,接受高層次科研人員的指導,聆聽學術大師的教誨。從而使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全面提升了科研創新素質和能力,取得了良好的實驗教學效果與成果。
參考文獻
[1]陳憲明.論高校實驗室管理的觀念創新[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21-23.
[2]姜麗偉.高校實驗室管理體制改革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6):193-195.
[3]周進,陳丹,李軍漢.開設運動生理學綜合性實驗的實踐與體會[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0(1):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