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輪蟲作為蝦蟹類養殖重要的開口餌料,在水產養殖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輪蟲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魚苗、蝦蟹等幼體的成活率以及質量。隨著我國水產養殖業的蓬勃發展,對輪蟲的需求量也不斷的增加。因此,研究輪蟲的高密度養殖是非常有必要。該文綜述了褶皺臂尾輪蟲的分類、形態特征及最適生活條件,對褶皺臂尾輪蟲的研究現狀進行了概述,主要介紹了輪蟲的室外土池培養及室內工廠化培養,并闡述了褶皺臂尾輪蟲高密度養殖的意義。
關鍵詞:褶皺臂尾輪蟲 研究現狀 養殖方式 生態效益
中圖分類號:S96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10(b)-0169-02
褶皺臂尾輪蟲(Brachionus plicatilis)屬輪蟲動物門,單生殖巢綱,游泳目,褶皺輪蟲科,臂尾輪蟲屬。褶皺臂尾輪蟲被甲前背面前棘刺6個,排列不對稱;被甲前腹面有4個褶片;足孔近方形,是一種半咸水的濾食性浮游動物。褶皺臂尾輪蟲對非生物環境的適應性很強。有資料顯示,褶皺臂尾輪蟲生存的鹽幅為1~98 g/L,最適鹽度為10~20 g/L;pH為5~10,最適pH為7.5~8.5;溫幅為5 ℃~29 ℃;最適光強為2000 lx,最適光照時間為18 h[1]。
輪蟲是海產魚類仔稚魚和蝦蟹等甲殼類幼體的優質開口餌料,能夠迅速繁殖,并且易于消化吸收,營養價值較高。近年來,隨著水產養殖業的迅速發展,輪蟲作為優質的開口餌料,其用量也越來越大,尤其是目前人工飼料難以取代其作為開口餌料的地位。因此,研究輪蟲的高密度養殖尤為重要。
該文對褶皺臂尾輪蟲的研究現狀及養殖方式進行了綜述,旨在為我國水產科研工作者進行輪蟲的培養提供參考。
1 褶皺臂尾輪蟲的研究現狀
目前生產所用的輪蟲,根據體型大小,1977年大上和前田將其劃分為L型(大型)和S型(小型)兩個亞種,其中,L型背甲長度130~340μm,S型(小型)背甲長度100~210μm。不僅僅體型不同,兩者對溫度的適應情況也不同,L型輪蟲的最適溫度為25℃,S型輪蟲的最適溫度為30℃~34℃;混合培養時,在20℃以上S型輪蟲占優勢,20℃以下L型輪蟲占優勢[2],也就是說在高溫季節輪蟲普遍小型化,在低溫季節輪蟲體型大型化,這種變化是周期性的可逆變化。
L型輪蟲以及S型輪蟲,在室內外培養中生長周期及培養密度是有限的。在日本,輪蟲的培養技術已有數十年的歷史,繁殖密度從最初每毫升幾百個到幾千個,以至達到上萬個,培育體系日趨成熟和完善。但國內外有關輪蟲土池培養技術還不成熟,使用室外土池培養方法,輪蟲的密度只能達到30~40個/mL,實際生產中產量不穩定、持續供應時間短。
2 褶皺臂尾輪蟲高密度養殖方式
目前國內輪蟲的培養方法主要為室外土池培養和室內工廠化培養兩種[3]。
2.1 室外土池培養
利用土池培養輪蟲技術易掌握,成本低,收獲量大,輪蟲質量好。
2.1.1 土池的選擇與消毒
培養池要選擇不滲漏的泥質或泥砂質,且池底平整,圍堤堅固,池水深為1~1.2 m,面積最佳為1000~2000 m2,且培養池兩個以上最好,這樣有利于分池、分批培養,可以交替收獲[4]。土池要建在水源充足的育苗場地附近,且要交通便利,水質無污染,最好為鹽度較高的海區,以靠近淡水水源的海區最佳,這樣有利于鹽度的調節。注水時可用水泵提水,或者在閘門安250目或300目密篩絹過濾網,在漲潮時,海水經過濾后進入池內。入池后的海水pH控制在8.20~9.90之間,鹽度在10‰~25‰之間,水溫在9 ℃~20 ℃之間最為適宜。
水池的使用前要對水池進行消毒,必須考慮所使用的水池為新建池還是應用過的老池。如果是新建的池,在使用前必須使用淡水或海水進行浸泡,然后沖洗水池內壁,避免泛堿,使pH升高。如果是已經用過的老池,就不會泛堿,但是,池壁會附有污染源,在使用前仍需要浸泡和刷洗,最后用5×10-6濃度的高錳酸鉀進行浸泡,24 h后釋放出浸泡液,利用海水沖洗,再經半天的曝曬后,注入新鮮的水[5]。
2.1.2 接種與培養
向消毒后的培養池內注入經砂濾或250目篩絹網袋過濾的天然海水,同時,加入小球藻或扁藻,小球藻的密度為1800~2200×104個/mL,扁藻的密度為25~30×104個/mL,使池中水呈淡綠色,之然后再接種輪蟲。接種時,輪蟲的密度最好保持在100~150個/mL,在這樣的培養條件下,2~3 d后,輪蟲的密度即可達到250~300個/mL。當輪蟲的密度達到300個/mL以上時,可全部收獲,重新清池再培養[6]。
輪蟲在不充氧的條件下培養,效果都不太好,在高密度培養輪蟲時,必須要充氧。充氣量要調節到能使培養池中的水剛能翻滾即可。
2.1.3 采收
輪蟲的采收方法有很多種[7],一般情況下,用260目篩絹做成拖網,將網投入池中,沿池邊拖曳,使輪蟲進入拖網,來達到采收輪蟲的目的[8]。其次,還可以在土池面上設一浮筏,浮筏上安裝一個用200目篩絹做成的網箱,然后用小型水泵把池水抽入網箱中進行過濾,來采收輪蟲。此外,利用光誘技術采收輪蟲,增加某一區域的光強,由于趨光性的驅使,輪蟲會聚集在光強處,而輪蟲集中的地方呈褐紅色,此時,用水桶直接舀取,即可獲得高密度的輪蟲。
在收獲輪蟲時,時間最好是清晨,下午由于水溫較高,輪蟲在此時間內會集中產卵,因此,水中的粘性物質會增多。同時,在下午,水中的溶解氧會飽和,這樣過濾時會降低篩絹的通透性,進而形成大量泡沫,會影響收獲的效率[9]。
2.2 室內工廠化培養
2.2.1 設備消毒
使用設備前均要用次氯酸鈉溶液進行消毒,浸泡或者是噴灑溶液均可,之后用硫代硫酸鈉中和剩余的氯。硬質過濾棉第一次使用時一定要浸泡,并暴氣。
2.2.2 培養用水的處理
海水沙濾后,經300目篩網過濾,然后用漂白精處理,12 h后,用硫代硫酸納中和。培養時,水溫要控制在25℃左右,鹽度為20‰左右,pH值為8.0~8.4,光照在4000~10000 lx范圍內[10]。
輪蟲的養殖過程中,由于代謝過程會產生大量的代謝產物和糞便等物質,這些物質有些會溶在水中,有些沉降到池底,影響池中水的質量。部分產物會溶解產生氨氮、硫化氫等有害成分,致使水體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影響輪蟲的生長和繁殖。因此必須進行換水吸污處理。在換水吸污前4 h停止向池中充氣,使糞便有充足的時間沉到池底,之后使用直徑4~6 cm的塑料管,利用虹吸法吸出池底的糞便。將糞便吸凈之后,加藻液使水位升到原來的位置,同時開動風機充氣。這樣,達到了換水的目的,且有利于池中水環境的恢復[11]。
2.2.3 輪蟲的接種及培養
輪蟲的接種時密度一般為1000個/mL。接種后,在投喂過程中,投餌量為0.6 g/L/d。水溫控制在31℃。每立方的培養桶內需要浸入三塊0.2 m2的硬質過濾棉,其作用為吸附輪蟲的代謝產物和殘余的餌料。每隔6 h便將硬質過濾棉取出一次,用高壓水沖洗干凈,放回培養桶繼續使用。24 h計算輪蟲的密度,最高可達2000個/mL左右。
輪蟲若游動活潑,分布均勻,且密度增大,說明其長勢良好;反之,若輪蟲活力差,大多沉在底層或者集成團塊狀浮于水面上,并且密度不增加甚至減少,則表明輪蟲生長情況異常,需找明原因。正常情況下,輪蟲是不斷運動的,不會或極少有死亡的個體,輪蟲的大小個體數量在8~10 h內有明顯的變化[12]。鏡檢可見生長良好的輪蟲,身體肥大,胃腸飽滿,活潑游動,多數成體帶非混交卵,一般帶卵1~2個,多的3~5個。如果輪蟲多數不帶非混交卵或帶休眠卵,雄體出現,輪蟲死殼多,活力弱等,則都是不良現象。
2.2.4 輪蟲的收集
當培養桶內的輪蟲密度達到2000個/mL時,就可以將桶內的輪蟲和培養基取出一半,用200目的網箱將輪蟲過濾,剩下的輪蟲及培養基可繼續使用。每天更換50%以上的培養基,即可實現連續生產。
3 褶皺臂尾輪蟲高密度養殖的意義
褶皺臂尾輪蟲作為海產魚類仔稚魚和蝦蟹等甲殼類幼體的必備開口餌料,其在水產育苗中的作用不可小覷。目前,輪蟲粗放式養殖方式居多,然而,隨著沿海地區土地資源的減少,水域污染日益加重,用于養殖的水域面積逐漸減少。此外,露天粗放式養殖的不確定因素較多,培養水環境難以控制。因此,輪蟲產量不穩定,養殖密度低,產量也遠遠不能夠滿足水產種苗的日需求量。而室內養殖輪蟲,不僅僅占用的水體少,有效的節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而且條件可控,培養過程安全可靠。所以,輪蟲的養殖方式由露天養殖逐漸轉變為室內高密度養殖也變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劉青.日本高密度培養輪蟲的現狀與展望[J].大連水產學院學報,2007,22(4):299-305.
[2]劉卓,王為祥.餌料浮游動物培養[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
[3]賀詩水.輪蟲培養技術研究進展[J].江西農業學報,2009,21(6):120-121.
[4]趙冰海,王偉.輪蟲的室外土池培養[J].黑龍江水產,2007,4:20-22.
[5]何大慶.輪蟲生產性大面積培養[J].養殖與飼料,2010,4:14-16.
[6]劉媛媛,胥琴.褶皺臂尾輪蟲的高密度培養[J].水產養殖,2012,11:35.
[7]楊威.褶皺臂尾輪蟲的培養方法[N].中國海洋報,2003-05-23.
[8]姜景田,鄒勝利,鄭寶太,等.海水輪蟲工廠化培育的幾項技術[J].齊魯漁業,2004,6:51.
[9]張耀武.褶皺臂尾輪蟲土池培養高產技術[J].科學養魚,2006,2:66-67.
[10]申法祥,李克波,等.褶皺臂尾輪蟲工廠化高密度培養技術[J].河北漁業,2008,4:57-58.
[11]李群峰,楊建森.室內工廠化培養輪蟲技術[J].齊魯漁業,2007,5:38-39.
[12]申紅旗,張黎.小水體高密度輪蟲快速培養技術[J].河北漁業,2005,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