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是北京進行區域創新的戰略選擇,也是發揮創新資源優勢的重要舉措。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離不開創新政策的支持和引導。文章首先簡析了“精明專業化”政策的優點,然后指出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現狀,最后給出相應政策啟示。通過對“精明專業化政策”的分析,可以發現中關村園區的發展需要增加服務性的創新政策,進而才能增加創新活力和發揮地方專有優勢。
關鍵字:科技創新中心 精明專業化 創新政策 區域創新
中圖分類號: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0(b)-0004-03
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影響國家和區域競爭能力的關鍵因素。近年來,為推動科技創新的開展,發達國家制定了很多戰略規劃,比如美國每年發布的《美國創新戰略》、德國的《保障德國制造業的未來:關于實施工業 4.0 戰略的建議》和英國的《倫敦科學、知識與創新戰略規劃》等。為了滿足創新戰略規劃的實施需求,許多城市開始強化科技創新功能,部署科技創新戰略。但是由于現階段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有限,尤其高級人才和技術更為短缺,因此創新要素需要優先區域集中才能更好發揮作用。在這種背景下科技創新中心應運而生。科技創新中心就是集聚一定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形成穩定的創新網絡,并將科技創新功能化和高端化的城市或者城市群。
北京作為首都,是京津冀區域發展的核心,同時承載著科技創新功能,成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首要選擇。盡管具備創新資源豐富的優勢,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卻并非簡單的創新資源累積,而是一個大量資源集聚融合的復雜過程。這個過程僅靠市場的力量無法完成,需要創新政策的支持。創新政策的引導,可以解決彌補市場要素配置力量的不足,利于創新要素的集聚融合[1-2]。為了推動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世界各地政府紛紛出臺相關政策營造創新環境。但是這些政策效果各異,有些政策促進了對科技創新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而另外一些作用卻不明顯。一般情況下,創新能力較強的地方,其創新政策效果更明顯。我國的創新競爭力不如歐美的發達地區,部分原因也在于創新政策方面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創新政策目標過于宏觀化[3]、政策內容偏外部激勵和基礎設施建設[4]等。通過國內外出現政策的對比,可以發現國內政策以自上而下為主,強調創新政策體系的構建[5-7],而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政策比較重視實用性,更多關注創新主體互動和要素流動的規律[8-11]。
“精明專業化”政策是近年歐盟推行的區域創新政策方法,極大地促進了歐盟成員國創新戰略的實施,在多個地區得到實踐的認可。該文選取“精明專業化”政策為對象,分析其特點和優勢,希望借此為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政策實施提供借鑒。
1 “精明專業化”政策
1.1 “精明專業化”政策的背景
“精明專業化”(smart specialization)概念是歐盟“知識驅動增長”(Knowledge for Growth)報告的專家小組在2009年提出的。此后為了更大程度地促進區域創新發展,歐盟委員會在2011年將這一概念進行深入研究,將其變成政策方案在歐盟成員國推行。“精明專業化”政策方案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1)歐盟各個區域進行基于本地條件(特有的產業優勢)的創新潛力評估;(2)各個區域擬定出優先扶持的產業、知識或者技術等,最后將產業或技術發展的具體方案上報給歐盟委員會;(3)歐盟審議后,根據方案的可行性進行針對性的資助和扶持。通過“精明專業化”政策,歐盟可以幫助成員國培育和發展新產業、新技術和市場。目前“精明專業化”政策的資助期限為2020年,為成員國提供了大量的機會。
1.2 “精明專業化”政策的優點
自區域創新系統理論提出以來,區域創新的政策都是圍繞產學研合作展開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技術創新。和傳統的區域創新政策有所不同,“精明專業化”政策主要強調創新方式的多樣性和區域經濟結構的專有性。兩者相比,“精明專業化”政策有以下幾個優點。
一是鼓勵多種創新方式。“精明”(smart)意味著靈活。“精明專業化”政策鼓勵地方政府采用靈活多變的創新形式,創新形式不僅有技術創新,還有管理或制度方面的創新,只要是可行性創新發展方案都可以得到推行。比如在北歐地區非常重視“基于實踐”(practice-based)的創新,積極開展用戶參與的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以及公共服務創新等方式的創新活動。通過多種方式的創新活動,歐盟成員國擺脫“產-學-研”創新模式的局限,找到更適合本地實際的可行性創新發展方案,進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區域創新活力。
二是利用地方特有的知識或資源,盡力促進地方創新發展。“專業化”(specialization)指的不是“產業專業化”,而是知識結構和經濟結構的地方專有性。“專業化”是針對區域創新失敗現象進行反思的結果。這是因為,在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發展起來之后,各地政府也都樂此不疲地布局區域創新系統建設,結果出現很多區域創新發展不成功的案例。這些不成功的案例中有很多是由于區域創新戰略脫離自身條件。“精明專業化”政策對這一情況進行總結,指出應該利用地方專有經濟結構結構,挖掘地方優勢產業或技術來增強區域競爭力。這一政策思路“因地制宜”,有效改進了以往“一刀切”政策弊端。
三是強調創新政策的自下而上。“精明專業化”政策方案中,政策的制定可以描述為一個“創業式的探索過程”(an entrepreneurial discovery process), 同時也是一個依賴區域內部多方參與的“集體行為”(collective action)。該政策強調,政府機構、企業以及公共部門之間,應有充分互動和相互學習的過程。例如,政府應充分并廣泛動員本土企業家、中小企業創業者、大學學者以及與本土產業相關的利益關系者等,以互動的方式共同探索和發現未來“產-學-研”合作的可能,探索出符合本土制度、社會、文化土壤的區域創新發展路徑和模式。這種自下而上的政策設計可以滿足區域發展過程中的獨特需求,最大限度地提升區域創新的成長空間。
1.3 “精明專業化”政策的應用
“精明專業化”政策來源于學術圈,但是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論。不過這并不影響該政策的應用推廣。在2015年全球創新指數排行榜上,前10名除美國之外,其他國家均參與了“精明專業化”政策的實施。該政策不僅歐盟成員國內部被逐漸采納,還被引入到亞洲國家或地區。比如韓國廣州的光電子產業集群發展中,“精明專業化”為當地政府實施研發資助提供幫助。
“精明專業化”政策在推廣應用中,不斷得到發展,甚至出現了區域間合作探索創新發展道路。比如,丹麥和瑞典眾多區域廣泛建立了相互學習創新經驗的正式(也含非正式)合作平臺。平臺首先推行的就是鼓勵區外同行評議(external peer review)式的區域潛力分析過程,即不同區域的決策者和業內同行共同分析和挖掘特定區域的創新潛力。通過區域間合作,這些區域可以更加準確找到本地的比較優勢,從而獲得競爭力。
2 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現狀
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是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園區(以下簡稱中關村園區)為主體框架進行的,中關村園區的發展對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該文對關注中關村園區的發展。示范園區發展出現諸多突出問題,說明政策存在上優化的需求。
中關村園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內影響力最大的科技園區。目前中關村園區實施“一區十六園”的模式,形成了每個縣區都有一園的格局。“一區十六園”中,海淀園的創新資源最為豐富,是示范園區的核心園區。一縣區一園的目的是將核心園區的創新紅利擴散周邊,對其他園區起帶動作用。
中關村園區是從早期的“一區五園”、“一區十園”擴至“一區十六園”,目前園區內的產業集群已經初具規模,但是整個園區的發展還是存在如下一些問題。(1)示范園區整體創新活躍度不高。北京是全國科技智力資源最集中的城市,僅僅海淀園區就擁有大量的高校、科研機構、高技術企業和創新服務機構,但是它們的合作并不緊密,創新成果并不突出。園區內企業的創新積極性不夠,有些科技企業甚至根本就沒有科技活動,完全依賴引進的技術。由于存在較高的合作成本,即使是進行創新的企業,有不少也會選擇單干,也不選擇合作。(2)部分園區的特色不突出。這些園區產業發展定位不清晰,為追求政策優惠,盲目調整發展方向。這種忽略自身條件的做法,不僅無法發揮本地優勢,還會導致園區之間出現同質化競爭的局面,造成資源浪費。(3)各個園區之間缺少足夠的互動。示范園區的發展戰略是以海淀園為核心,通過海淀園的高技術產業帶動其他園區的發展。實際上,由于高技術產業附加值不高,無法吸引各園之間進行有效地互動,這種帶動效應比較有限。
3 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思考
北京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定位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2月考察北京工作時提出來的。
2014年9月份,北京市科委在京組織舉辦“加快推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專家座談會”,會上發布了《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意見》。這標志著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全面啟動。為了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市構建“1+N”的創新政策體系。“1”是指《關于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意見》,而“N”是指促進科技改革和經濟社會領域改革銜接配套的政策舉措。這些舉措包括“京科九條”、“京校十條”等促進成功轉化的文件,還包括《北京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和《北京市專利保護和促進條例》等地方性法規。作為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主力的中關村園區最先對“1+N”的政策體系進行嘗試,采取了“1+6”的政策。這樣的政策體系為中關村園區發展起到了引導作用,也為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設定了目標和方向,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不能為園區的建設提供更為具體有效的指導。“精明專業化政策”的優點正好能夠改善現有的政策不足。由于中關村示范園區的“一區十六園”的格局類似歐盟與各成員國的關系,“精明專業化”政策在歐盟的應用可以為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借鑒。仿照“精明專業化”政策,中關村示范園區可進行如下流程的操作:首先各個園區對自身進行創新潛力評估,擬定出本園區特有的優勢產業或技術,然后將產業或技術發展方案上報給中關村示范園區管委會,最后由管委會審議后進行相應資助。
根據“精明專業化”政策,中關村示范園區的發展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1)豐富創新活動的方式。北京雖然創新資源豐富,但是大部分集中在海淀園區,而其它園區的創新資源相對有限。因此海淀園區適合開展技術創新活動,而其他園區可以進行服務創新或者管理創新。通過多種方式的創新活動,可以使中關村示范園區變得更加活躍。(2)明確各個園區的特色。目前示范園區中多個園區的定位并不清晰,為了享受政策紅利,制定多目標戰略。這種多目標戰略往往會形成重疊,比如制定文化創意產業戰略的分園就有東城園、西城園、石景山園和亦莊園等多個園區。這樣一來,這些分園之間出現同質性帶來的競爭,不利于整個示范園區的發展。各個園區應該發揮區域獨有性,根據自身特色來制定發展戰略。(3)增強分園之間的合作。示范園區內的各個分園在經濟基礎、產業狀況和地理位置上有明顯差異,通過增強合作可以形成優勢互補。分園之間可以通過搭建平臺,不僅可以共同挖掘創新潛力,也有利于形成產業鏈條,增強整體競爭力。
4 結語
該文從中關村園區的發展現狀出發,思考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關村示范園區的發展在逐步進行,需要政策上能夠跟進。目前中關村園區的政策體系主要是引導性的,不利于各個分園的按照自身的優勢進行發展。而”精明專業化“政策是自下而上產生的,不僅利于發揮區域地方優勢,而且可以增強創新活力。”精明專業化“政策的優點,正好能彌補目前中關村現有政策的不足。因此該文建議中關村園區發展中也應該出臺一些的服務性質的政策,讓政策向分園的發展靠攏,而不是分園在發展中向政策妥協。
參考文獻
[1]夏若江.網絡外部性條件下系統創新的市場失靈和第三方的介入[J].科研管理,2007,28(3):25-30.
[2]符正平,陳焰明.產業集群中的創新中心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2008,1(5):24-41.
[3]楊忠泰.區域創新政策的幾個誤區[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31(4):89-94.
[4]陳向東,胡萍.我國技術創新政策效用實證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4,22(1):108-112.
[5]李國平.京津冀地區科技創新一體化發展政策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4(6):13-18.
[6]魯貴寶,曾繁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科技創新政策研究綜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24(8):1-4.
[7]黃燦.歐盟和中國創新政策比較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4,22(2):212-217.
[8]Vavakova B.Reconceptualizing innovation policy.The case of France[J].Technovation,2006,26(4):444-462.
[9]Chaminade C,Vang J.Globalisat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 Supporting specialized hubs in the Bangalore software industry [J]. Research Policy,2008,37(10):1684-1696.
[10]Paraskevopoulou E.Non-technological regulatory effects: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policy [J].Research Policy, 2012,41(6):1058-1071.
[11]Vecchiato R,Roveda C.Foresight for public procurement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 The case of Lombardy [J]. Research Policy,2014,43(2):43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