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學的教材內容源自生活實際,因此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的品質是這一學科的根本要求,科學新課標明確指出,科學的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圍繞探究與創新組織教學。但從目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效果上看,其質量是不高的。而高效的科學教學,是引導學生經歷探究學習活動的過程,要使小學科學教學達到有效的層次,就需要對其教學過程進行深刻的剖析反思,采取針對措施,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拉引到探究實踐的軌道上來。
關鍵詞:小學 科學 實效教學 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98X(2015)01(b)-0252-01
小學的科學教學是著力于科學探究創新素質的培養。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科學學習在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目前的小學科學教學運行現狀,與科學探究這一課堂教學核心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因而,導致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效果不高。為徹底改變學科學課堂教學低效狀況,實現小學科學教學的實效目標,按照小學科學新課標的要求,必須從科學教師的思想和課堂教學入手而進行針對性地解決。
1 著力觀念轉變,重視科學教學
農村小學普遍存在著科學課教師兼職的情況,課時量過多,大大降低了對科學教學的重視程度。造成教學低效的最主要的根本原因更在于小學的科學課程好像與升學考試科目無聯系,不屬于學生、家長、學校認為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思想上對科學這一學科不在乎,這樣就造成了師生對科學教學存有應付的心態。進而導致教師在課前對教材解讀不深刻、課前準備不充分、學生學習情況底數不清、目標定位不準,這也是科學課堂教學質量低的主要原因所在。要實現科學的有效化教學,就要先從領導、教師的思想上改變對科學課不重視的應付觀念,只要領導、教師對科學課程重要性的認識真正提高了,教師精心地準備每一節科學課才有動力,才能從根本上扭轉科學教學效果底下的被動局面。
2 著力計劃制定,準確教學目標
讓學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自然現象及規律,用科學的觀點對待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及創新能力這是科學教學的根本目標。如我教學神經系統一課時,開始制定的目標是了解大腦的結構及形態,以及遍布周身的神經系統,但是在深入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學習神經系統的知識要想讓學生學透并不容易,神經系統涉及許多抽象的概念,科學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通過學習后知道如何科學用腦,進一步開發大腦的潛在功能,頭腦變得更聰慧。因此,我圍繞這節課的教學制定了詳盡具體的教學目標:(1)初步認識神經系統的結構特點。(2)知道大腦為何是人體的司令部,以及神經系統對人體管理的作用功能。(3)認識大腦的主要功能,體驗大腦的最高指揮中心作用。(4)會科學用腦,掌握大腦保護的方法。教學的重點是科學用腦的方法意義。這樣的目標設定,讓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更具針對性,科學教學的的效果明顯。
3 著力備課充分,精心設計教學
教學是一個圍繞目標而開展活動的過程。各教學環節用什么方式呈現,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之所在。同時就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提前預設方案,設計出解決的相關措施,以減少因準備不充分而出現與教學不緊密的環節,從而使各環節形成有序鏈接的統一整體,實現連貫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神經系統》一課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科學用腦,在教學前,先掌握大腦的構造與功能是必有的教學環節。采取灌輸式教學激不活學生的學習情趣,為了克服理解上的障礙,我設計了“人腦”實物模型,讓學生一個區域一個區域的看,通過大腦模型的觀察,使學生很直觀地了解了人腦的結構與特點,這樣的體驗觀察讓學生輕而易舉地明白人了的大腦構造及形態特點,很好地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教學問題
在“大腦是指揮人行為思考的司令部”這一知識層面上,通過系列的活動,引領學生了解分析這些活動是由大腦相關區域指揮控制完成的。在教學大腦功能這一環節時,設計了的幾個相關聯的有趣游戲,如:聽聲辨人、聽指令做動作等,寓教于樂,在游戲中體驗到了大腦各區域對人肢體活動的指揮功能,把本來極抽象的知識通過游戲方式呈現為具體的活動實例,使學生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達到了學有樂、思有趣的教學效果。
要把科學用腦的方法運用到學生的生活實踐當中去。教師的課堂教學不能只著眼于知識的傳授,要將更多的教學注意力放在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生活中存在問題的技能上。
4 著力方法技巧,生成有效課堂
充分的預設是確保教學有效實施的必要準備。教師要從學生多方面成長的角度找眼,并考慮到師生教與學的活動中出現多種情況的可能性。所謂的“動態生成教學”,就是要求教師圍繞學生學習,有效組織教學,靈活應對意外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而生成新的原預案未涉及的教學流程,使課堂處在活潑而生動、變化而有序的生成過程中,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
在《簡單的電路》一課的教學中,做連接電路實驗時,有一個組出現故障,我沒有讓他們再做無謂的實驗,而是讓該組給全體同學演示做法,大家一起分析、尋找失敗的原因。這樣的學習過程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將是深刻的。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中生成的新的教學資源,這樣一來不僅使全體學生分享了合作學習的快樂更重要的是端正了學生嚴謹、細致、認真的科學態度。
5 著力實踐領域,拓展課外探究
按著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要打破40 min課堂教學的局限,眼睛向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延伸,開展課外實驗活動。而我們在指導學生課外探究學習時,僅限于說說、布置布置而已。習慣性的把拓展活動當作空頭支票,而如何研究隨著時間的推移不了了之。因此,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更要關注課堂之外的實踐活動。因此在引導學生課外學習探究時,要確定易完成、有價值、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去解決。以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欲望。教師要隨之跟進并督促檢查,給予鼓勵性評價。對于有些時間較長的探究活動,教師要設計出直觀的進度圖表,及時讓學生反饋每一階段的探究學習結果,定期記錄學生探究學習情況,并將學生的學習探究成果展示給同學們,以此激勵學生的學習探究熱情。讓每一個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獲得最大的成功感。
把小學科學實驗探究活動面向課外,這是大幅度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果的最佳途徑。但現實的小學科學教學仍是處于“滿堂灌、被動式”的自我封閉狀態。“分分”仍左右著科學教師的教學行為,這種與學生現實生活相脫離的教學方式,所獲的教學效果必然底下的。讓學生在現實生活與科學學習的零距離中,去感受科學探究學習的樂趣與魅力,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要實現科學課堂教學的實效化,還需要我們在創新教育的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經驗,進而達到不斷完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強.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下的小學科學實效教學[D].河北師范大學,2011.
[2]閆耀軍.小學《科學》課程中的活動設計構想[D].唐山師范學院,2012.
[3]李永江.小學科學課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研究[D].中國教師,2013.
[4]李大華.試論素質教育下的自主學習[J].新課程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