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命科學的研究與當今世界面臨的糧食、人口、環境、資源等重大問題直接相關。不論是從科學發展,還是從實際需要看,我們都必須加強生物科學教育。初中生物科學教育的主渠道是生物課堂內外的教學。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當今,如何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學效果,是生物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思考并在實踐中必須解決的問題。生物的教學效果通過設計高質量的“導學案”和恰當的模擬實驗、初探整合的理化生實驗、利用類比的學習方法、重視當堂的檢測評價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途徑實現。通過課堂內外豐富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有進步,有提高,有收獲。只有教師不斷總結教學實踐經驗,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生物 有機整合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1(b)-0174-02
生命科學的研究與當今世界面臨的糧食、人口、環境、資源等重大問題直接相關。不論是從科學發展,還是從實際需要看,我們都必須加強生物科學教育。初中生物科學教育的主渠道是生物課堂內外的教學。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當今,如何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學效果,是生物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思考并在實踐中必須解決的問題。生物的教學效果通過設計高質量的“導學案”和恰當的模擬實驗、初探綜合的理化生實驗、利用類比的學習方法、重視當堂的檢測評價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途徑實現。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嘗試從以下六點來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學效果。
1 設計高質量的“導學案”,提高教學效果
《生物課程標準》和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依據。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只有認真學習生物課標和吃透教材,才能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目標,進而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生物課堂的學習目標,要從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三方面綜合考慮,不能顧此失彼。設計的“導學案”一定要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與思想水平,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教師用“導學案”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作為溝通學與教的橋梁,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媒介,具有“導讀、導聽、導思、導做”的作用。簡言之,“導學案”的作用就是不僅要發揮溝通教與學之間的相互作用,還承擔著引導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作用,即引導學生預習、交流、展示和鞏固知識,從而提高生物課堂的教學效果。
2 設計恰當的模擬實驗,提高教學效果
生物新教材中,多數章節中設計了“探究竟”這個欄目,而這個環節中的實驗并不是都具有可操作性。生物,顧名思義,就是有生命的物體。若想觀察生物現象,尤其是內在的或者是微觀的現象,就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生物學原理設計恰當的“模擬實驗”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學習《根對水分的吸收》這一內容時,課堂上我設計了一個模擬實驗。不僅便于學生觀察,而且能幫助學生理解“濃度”的概念和“根毛細胞吸水”的原理。實驗中,我選用的實驗材料是:紅墨水、清水、一個大燒杯、兩個小燒杯、滴管和連通器。實驗的設計過程是:取兩個燒杯,倒入清水,標明甲、乙。甲杯和乙杯的墨水顏色即濃度明顯不同。甲杯的水少,濃度大,顏色深,而乙杯的水多,濃度小,顏色淺。將甲乙兩杯水分別倒入連通器的A、B管口,過一段時間,學生就會發現連通器兩邊的顏色趨于平衡。學生不難發現,其原因是水從B端流向了A端,即水從濃度小的一邊流向濃度大的一邊。從而理解了根毛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是:根毛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濃度時,根毛細胞吸水。反之,則失水。使原本難以理解的“濃度”和“根毛細胞吸水”的條件得以解決,提高了教學效果。
另外,在學習《植物的蒸騰作用與植樹造林》這一內容時,我也設計了模擬實驗。氣孔是由兩個半月形的保衛細胞構成的。保衛細胞的特點是靠近氣孔一側即內側細胞壁厚,表皮細胞一側即外側細胞壁薄。因此,保衛細胞吸水時,外側薄壁彎曲程度大于內側,一對保衛細胞發生彎曲,從而氣孔開放。反之,氣孔關閉。根據這一原理,我設計了模擬實驗。實驗材料是:長氣球、打氣筒和雙面膠。實驗過程是:事先把氣球的一側貼一層雙面膠以加厚,相當于保衛細胞的內側。用打氣筒打氣的時候,由于氣球的薄厚不同使得氣球膨脹的程度不同而發生了彎曲,然后把氣球擰成氣孔的樣子。通過模擬實驗,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蒸騰作用是通過氣孔的開閉控制的,提高了教學效果。
3 初探整合的理化生實驗,提高教學效果
作為生物教師,我已深刻地體會到有些生物知識如果不利用化學和物理知識解釋很難使學生真正理解。因此,教學中,我經常利用理生和化生的有機整合解釋現象,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知識。
學習《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利用》這一內容時,為了驗證植物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我事先準備了實驗:取兩個廣口瓶,標明甲、乙。甲乙兩瓶中分別放入干樹葉和新鮮樹葉,(設計對照實驗)。密閉瓶口,把兩個瓶放在黑暗處24小時,目的是不進行光合作用。上課時,把點燃的蠟燭分別放入甲乙兩瓶中,學生觀察到:放入甲瓶時蠟燭繼續燃燒,放入乙瓶時蠟燭立即熄滅。利用化學實驗——二氧化碳不助燃,使燃燒的蠟燭熄滅。這樣,就能使學生很容易掌握了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這一內容。另外,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這一化學實驗也能解釋這一現象。教師利用化學實驗和生物知識有機整合起來,使學生很容易掌握這一內容。
在學習《視覺的形成》時,我借助了物理中“凸透鏡成像”的原理來解釋視覺的形成。之所以能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是由于在睫狀體的調節下,改變了晶狀體的曲度。這個過程是個動態的過程,而結構又在眼睛內部,所以想讓學生觀察實物的變化是不可能的。但這部分內容又是重點,不能靠學生的想象來理解。因此,利用物理實驗與生物知識的有機整合來解決這個問題,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4 利用類比的學習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所謂類比,實際上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從而推出他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邏輯思維。類比教學法就是用類似的事物來比擬被說明的概念或理論,從而使學生獲得鮮明、生動完整的新概念、新理論的一種教學手段。在生物教學中運用類比法,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知識和陌生的事物、溝通新舊知識以及建立知識網絡。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我們用類比法來處理一些教學難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學習《動物的體溫與飼舍溫度》時,學生單純地運用理論理解是有一定難度的。恒溫動物之所以能夠保持體溫的相對恒定,是因為它們不僅可以通過某些行為來調節體溫,更重要的是它們有完善的自身調節體溫的結構。我用類比的方法把“完善的自身調節體溫的結構”類比成“空調”,一個房間里如果有空調,就能通過空調的調控使房間達到恒定溫度的目的,這樣學生很容易理解,提高了教學效果。
5 重視當堂的檢測評價,提高教學效果
目前,不少學校已明確要求教師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練習的時間不少于15分鐘。生物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練習的時間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靈活掌握,可以穿插在新知識的傳授過程中,也可以放在課堂教學內容完成后。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課堂練習題的設計和靈活使用上下功夫,要精選有代表性的題目,題量適中,形式可以是選擇題、綜合題、識圖題,以檢驗學生本節課的最終效果。教師可以先給四五分鐘學生獨立完成,接著教師公布答案,學生同位之間互評互改,最后教師把小測收上來檢查,從學生的答卷中反饋學生當堂的學習效果,以作出進一步的輔導或者補救策略,做到“堂堂清”,以提高教學效果。
6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提高教學效果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生物與綜合實踐有機整合的活動,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使生物教學走進生活、走進自然,使學生的綜合技能、個性特長和思想品質得到全面的發展,實現初中生物學科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機整合,提高生物的教學效果。
生物課上,我們學習了無性繁殖——馬鈴薯用帶芽的塊莖和甘薯用塊根繁殖,觀看了種植馬鈴薯和甘薯及其繁殖過程的視頻。由于在學生的印象中,多數植物是用種子繁殖的,而馬鈴薯用帶芽的塊莖、甘薯用塊根進行無性繁殖,因此,學生對此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馬鈴薯和甘薯的無性繁殖過程,我帶領學生開展了《馬鈴薯和甘薯種植方法的研究與實踐》的綜合實踐活動。對于這些生長在城市里的中學生來說,種植農作物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種植時間和方式對于植物生長的利與弊,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條件以及相關的管理等,這些都是需要我和學生一起研究和實踐的問題。于是,我們滿懷著信心和期待,組建了綜合實踐活動小組,一起來體驗種植馬鈴薯和甘薯的過程。
通過一系列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了解了馬鈴薯和甘薯的無性繁殖過程,鞏固了課本中的知識,從而使學生感悟到在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的快樂;通過探究芽朝上和芽朝下時馬鈴薯的長勢,進行了對比實驗,從而提高了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通過學生親身參與調查、種植、管理、成果展示等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提高了對資料的收集、整理以及信息的處理和加工能力;通過澆水、施肥、除草、收獲馬鈴薯等實踐活動,增強了學生愛勞動的情感,增強了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通過課堂內外豐富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有進步,有提高,有收獲。只有教師不斷總結教學實踐經驗,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郭立華.初中生物新課標教學法[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83.
[2]張海晨,李炳亭.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M].山東文藝出版社,2010:317.
[3]李炳亭.高效課堂22條[M].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325.
[4]楊春艷.構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J].吉林教育,2006(9):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