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年來,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課堂教學始終呈現一種病態模式: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他們只是機械刻板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則無異議地接受。簡單的問答式磨平了學生的思維棱角,也“榨干”了學生的興趣。在諸多學科中,語文學科以其修辭的形象性、情感的滲透性和語言的感染力無時無刻不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了改變傳統教學的現狀,創設有效地課堂教學,筆者摸索出了幾種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巧言導入,創設情境;挖掘意境,豐富情感;善用教具,激發想象;巧用教法,活躍思維;適用幽默,培養情趣。實踐證明它們是行之有效的。
關鍵詞:語文 課堂 激發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1(b)-0159-02
興趣是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條件和心理前提。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在《論語》中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學習觀,強調了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教師講課時和藹的態度、感性的語言和適時的幽默,都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從而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達到“心中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的境地,學習自然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盡管我們深知培養興趣是促進課堂教學的關鍵,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舊的教學模式竟使“培養學生興趣,建立高效課堂”成了一句空話。多年來,課堂教學始終呈現一種病態現象:教師主宰課堂,學生則成了被強行灌輸知識的“機器”。師問生答——機械的問答式磨平了學生的思維棱角,也“榨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所謂興趣,“是指個人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是個人在以特定活動、事物以及人的特性為對象時,反映在積極的、選擇的愛好傾向上的情緒緊張程度。個人對感興趣的東西不知不覺地神往,表現出注意的傾向。”心理學家認為,由于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味傾向,所以它的有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的行為是積極主動的還是消極被動。愛因斯坦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促進學生愿學樂學繼而激發學生潛能,達到點而能通、啟而能發、觸類旁通的最佳效果。在諸多學科中,語文以其修辭的形象性、情感的滲透性和語言的感染力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學生。教學中我不斷摸索,總結出了五種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實踐證明行之有效。
1 巧言導入,創設情境
俗話說:“教無定法”,可激發學生創造的熱情、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的潛能,則需要教師運用好方法來創設教學情境。筆者認為導入語的設計對于激發學生興趣非常關鍵,筆者堅信“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教《鄒忌諷齊王納諫》時,考慮到它政論性較強、篇幅較長學生理解和背誦很是有畏難情緒,于是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語:“古往今來,歷史上有許多敢言善諫的賢臣謀士,你知道有哪些人嗎?(同學們很容易想到:晏子、諸葛亮、魏征等),可有一個人與眾不同(學生眼睛里充滿了疑惑)他在為君王獻策的時候,不從正事入手,而是先和君王聊一通與別人比美的私人瑣事,你說他怪不怪?(學生們有的在下面笑出了聲)同學們,你們猜猜看,他這樣做有什么目的嗎?他這種進諫方式會成功嗎?(學生們七嘴八舌的議論開了,眼睛里充滿了疑問)那就讓我們一起去課文中尋找答案吧!”(學生們迫不及待地認真閱讀起來)導入語的精心設計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興趣,為整節課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英國教育家羅素說:“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啟迪心智開始。教學語言應該是導火線、沖擊波、興奮劑,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維的功效。”我們只有在教學中不斷摸索精心構思,才能使導入語達到撩人心智,激人思維的功效。
2 挖掘意境,豐富情感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境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境界。”由于很多課文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再加之他們的閱歷和認知程度有限,所以有些作品的意境要靠老師來挖掘,在豐富學生情感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教授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筆者先從寫作背景入手以講故事的形式,挖掘作品意境:唐朝末年,政事糜爛朝廷腐敗,爆發了“安史之亂”。戰爭的災難使人民食不果腹、流離失所,真叫人揪心裂肺呀!杜甫的晚年生活也因戰亂紛擾到了窘迫難耐的地步。面對著國破家亡、風雨飄搖的社會現實,詩人思緒萬千、百感交集,他置自己的困苦生活于不顧,在悲憤中寫下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精彩詩句,表達了詩人達人濟世的高尚情懷。他甚至希望“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更真切的表達了詩人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這樣簡短的將背景以陳述故事的形式將學生帶到了一千多年前的社會,帶到了詩的“意境”中,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學習起來自然很好把握作品的主旨了。筆者又適時引導:“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安寧的社會,是不是仍然需要提倡奉獻精神呢?”學生們經過討論自然地激起社會責任感,豐富了“大愛”思想,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作用。
教師應極盡心智地引導學生融于境、感于情。這樣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深入挖掘作品的意境能增強他們的理解力和感受力。
3 善用教具,激發想象
隨著現代科技走進課堂,各種現代化教具日益增多。傳統的錄音機和掛圖,加上先進的電視錄像、攝影等多媒體教學手段,為課堂教學開拓了更廣闊的領域。語文教師應根據課文內容,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具的資源優勢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情趣能大大提高授課效果。
在教授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筆者充分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先播放配樂朗誦的錄音,讓學生從感情和韻律上整體把握詩歌的內容,然后在柔美的樂音里加入與此詩相關的視頻和圖片,從直觀上讓學生領略詩歌的意境美,最后讓學生自由發揮,依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在紙上畫出心目中的康橋印象,在實物投影下向同學展示。經過這樣處理的課堂,不僅從形式上抓住了學生的視線、扣住了他們的心弦,使他們全神貫注興趣盎然,也激發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從而能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真正做到了先聲奪人、一鳴驚人!
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具,展示課文中涉及到的畫面、情節及音效,給學生以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使學生學習興趣更濃,從而使語文課堂錦上添花!。
4 巧用教法,活躍思維
學習興趣的大小取決于學習熱情的濃淡,要想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除了運用多媒體教具還必須不斷靈活運用教法,活躍學生思維。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師把各種教法結合起來運用,在許多情況下都是必要的。”因此教師不能拘泥于單一而枯燥的方法,要適時根據實際情況大膽創新,用豐富多變的教法來妝點我們的課堂,使它絢麗多彩。
在教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筆者充分運用了各種教學方法。講授“百草園的美好景色”一段時我采用了個人品讀和全體誦讀法,讓學生領略百草園那趣味無窮的景物和作者快樂的心情,在 此基礎上我采用了提問法挖掘作品內涵,設計了這樣的問題:(1)作者寫景物之多,通過哪個詞來表現?(2)這些景物有什么不同?(3)作品先寫了什么?后寫了什么?為什么說這些景物充滿了無限樂趣?這樣一挖掘,為學生的背誦打下了基礎。“雪地捕鳥”一段也是全文中需賞析的重點,這一段我也采用了提問法,設計了以下問題:(1)作者在寫這一情節時,用了哪些動詞?作用是什么?(2)如果讓你寫,你會選用哪些詞來表現雪地捕鳥的樂趣?這樣可以讓學生學會觀察事物需要從不同角度入手,對于今后的寫作也很有幫助。關于文章主題的理解,我則采用討論法,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課文前半部分寫了百草園的生活,后半部分寫了三味書屋的生活,你認為這兩部分呈現什么關系?作者對它們懷著怎樣的感情?同學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各抒己見爭得面紅耳赤。最后老師只是進行導向疏通,允許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整節課學生都在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各種方法的綜合運用使他們耳目一新,樂趣無窮。
語文教師大膽嘗試各種教法,會走出傳統僵死的教學窠臼,容易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為語文教學增添無窮的魅力。
5 適用幽默,培養情趣
生活中,一個不懂幽默的人是很難受到別人歡迎的。同樣,一個不懂幽默的語文教師,也是很難得到學生認可的。蘇聯著名教育家斯維特洛夫曾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語文教師更應具有這種教學藝術,這不僅有利于增進師生關系,營造和諧活潑的課堂氣氛,更能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彰顯教師的藝術修養和個人魅力。當然鑒于課堂這一特殊環境,教學幽默又不同于生活幽默、戲劇幽默,它是以育人為原則,以服務于教學為目的,故而幽默的語言、方式、內容等應符合教學實際的需要,要做到適時、適地、適人、適度,讓學生在愉悅中啟智益性。
教學中,語言的幽默風趣是教師才質的最佳表現,它能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大腦保持興奮狀態,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特級教師錢夢龍的課堂氣氛始終活躍積極,奧秘之一就是他善用幽默語言,在教授《故鄉》一文時,學生們就“灰堆里的碗碟究竟是誰埋的”爭論不休時,他十分風趣地說:“這倒成了一個歷史懸案了!”當代教育家魏書生也主張“每堂課都要讓學生有笑聲”。而幽默風趣的語言正是制造笑聲的有效手段。
總之,幽默“成在舌耕,功在思考”,語文課的教學幽默是語文教師思想氣質、才學、視野和靈感的結晶,幽默的方式各有千秋,但最終都是讓學生在“有趣”中“有得”才是教學幽默的最終目的。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只有“親其師”方能“信其道”。語文教學是人性美與知識美的綜合體現,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才會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教育園地才會奇葩綻放!
參考文獻
[1]俞國良.當代青少年心理與教育大辭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142.
[2]黃中建著.教學語言藝術[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120.
[3]張煥庭.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