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鐵霖教授的民族聲樂教學體系成就了后來一大批優秀的民族聲樂藝術愛好者,這其中也不乏彭麗媛、張也、宋祖英等杰出的民族聲樂藝術家。自此之后,民族聲樂“萬人同腔”的格局就此形成,無論是音色還是演唱風格都難以辨別。“千人一聲”的問題引起了聲樂藝術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關注,與此同時聲樂教學者也指出將民族民間演唱藝術融入民族聲樂教育的必要性,這對于轉變當前民族聲樂教育的雷同問題意義重大。本文重點分析了云南民歌資源在民族聲樂教育中滲透的必要性及其途徑。
【關鍵詞】云南民歌資源;民族民間藝術;聲樂教育;應用途徑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環境背景下,我國專業音樂教育體系得以建立,這是西樂東漸在聲樂教育中的呈現。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后,專業音樂教育的西化傾向更加突出,盡管這一時期民族樂器得到了一定推廣,然而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卻始終難以脫離西方音樂觀念的束縛,西方化的民族聲樂教育模式成為一種趨勢。云南民族資源極其豐富,它與當前民族聲樂教育的結合有著一定的必然性與迫切性。
一、聲樂教育中云南民歌資源運用的必要性
面對當前民族聲樂演唱“萬人同腔”的尷尬局面,我們亟需從民族聲樂教學實踐中謀求有效的改革路徑,積極將中國傳統音樂形式與現代民族演唱藝術相融合,重新確定民族音樂的演唱方法與教學路徑。目前學院派民歌主要是以金氏唱法作為基本準則,而民歌的內涵與概念也變得更加泛化,“原生態”唱法的提出是對民族民間演唱藝術的積極有效探索。作為一個新興的文化名詞,原生態概念的提出最初見于各媒體當中,這一表演形態是發掘于民間的、原始的、未被雕琢的、有著濃郁鄉土氣息的聲樂表現形式,這其中就涉及原生態舞蹈、原生態演唱以及原生態山水畫等內容。在這樣的背景下,云南成為了關于“原生態”藝術表現形式最為集中、文化最為豐富以及保存最為完整的文化省份之一。
對于云南各族人民而言,唱歌就如同生命一般滲透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像是生產勞動過程中的情感表達、年輕男女之間的純潔愛情、豐收季節的歡樂喜悅以及對民族歷史事件的歌頌與祭奠都可通過歌唱的形式來表現,這是云南人民真實生活情景的集中體現。云南一些民族并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因此他們的歷史主要是通過歌曲敘事的方式來傳達,其歷史文化價值不容忽視。甚至還有一些民族就連打官司這樣的事件也被記錄到民間歌曲當中,事件中的原告與被告通過歌唱的方式來陳述理由,而調解一方也通過歌唱的形式來對其二者進行最終的裁決。云南民歌中類似《趕馬調》《耍山調》《彌渡山歌》以及《小河淌水》等都是膾炙人口的民族民間藝術歌曲,它們成為了云南民歌藝術的杰出代表。除了少數民族歌曲之外,云南的漢族山歌分布也較為廣泛,其中還存在大量未被民眾知曉的優秀民族民間歌曲。豐富多彩的民歌資源是云南的顯著特征之一,這一獨具風格的歌唱藝術也逐漸被聲樂教育工作者所關注和重視,將日常生活支農的片段完整搬至舞臺表演當中才是對“原生態”涵義的呈現與強化,這對于當前民族聲樂教育有著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
二、聲樂教育中云南民歌資源的應用途徑
(一)聲樂技藝訓練方面
對于聲樂教育中學生演唱能力和基本技藝訓練而言,云南民歌資源的促進與指導作用不容忽視。以當前聲樂教學中應用較為廣泛的《小河淌水》為例,這一云南民歌著重對演唱者高音區、中音區以及低音區之間的連接與轉換為主,針對不同音區的氣息強弱控制來提高演唱者的聲樂技能,同時對于音域的擴展也是很好的訓練平臺。
(二)演唱風格拓展方面
通過不同的演唱風格來表現歌曲的內涵是當前民族聲樂教學中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云南民歌資源豐富,在歌曲表現風格方面也有諸多差異,這對于民族聲樂教學而言顯然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對云南民歌演唱風格的分析來拓展曲目的演唱空間是聲樂教學質量與效果的重要保障。
(三)音樂審美培養方面
除了演唱技巧及風格之外,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云南民歌憑借其豐富的教學資源對于學生專業視野的拓展意義重大,是學生音樂審美意識提高的有效路徑。現階段云南民歌在民族聲樂教育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演唱技術的規范化方面,這就更加突出了音樂審美培養的迫切性。
(四)民族聲樂雙導師制的實施
當前不少院校開始推行民族聲樂教育的雙導師制,即通過聲樂教師與優秀民間歌手共同教學的方式來促進民族民間藝術在聲樂教學中的有效滲透,這對于學生民族聲樂技能和風格的拓展至關重要。可見,民間藝人與聲樂教育的結合已經成為當前民族聲樂教育改革的一種發展趨勢,然而這一過程也需要排除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體現雙導師制實施的現實價值。云南民歌資源的原生態唱法有著數千年的傳承歷史,因此傳統聲樂教育需要對其展開深入探討與研究,認真研習民族民間藝術與民族聲樂教育的融合路徑,更好地推動新時期民族聲樂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對于當前民族聲樂教育而言,雙導師制的實施無疑是全新的教育活力,這對于改革當前聲樂教育的尷尬境地意義重大。
綜上所述,現階段“千人一聲”的尷尬情況顯然束縛了我國民族聲樂教育的持續發展,我們只有積極將“原生態”民族民間藝術與聲樂教育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實現對民歌教育資源的探索,通過全新的教學實踐過程來推動民族聲樂教育的有效實施。云南民歌有著顯著的原生態特點,民歌資源極其豐富,這是當前民族聲樂教育教學模式得以更新的有效路徑之一,在教學互動中既是對優秀民族民間藝術的發揚,與此同時對于現階段民族聲樂教育開展也有著重要的借鑒與啟示作用,這對于民歌同化問題的解決有著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王帥紅.論何紀光演唱風格的形成[J].交響,2005.6.57-61
[2]張興榮.云南特有民族原生音樂[J].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10
[3]王雅娟.試論高師音樂教學中的民族聲樂教育[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1,04.
作者簡介:劉長龍,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國立音樂學院博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