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高校音樂教師在師德建設中要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把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音樂文化教育的各個環節中,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教師的自覺追求和信仰。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 師德師風建設;音樂文化教育
高校是傳承文化、傳播知識、追求真理的重要場所,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陣地。音樂文化教育作為高校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活躍了大學生的思想,促進了校園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了校園的文化生活。
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音樂教師師德建設的理論方向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要引導全社會在思想道德上達到共同進步。早在我國古代音樂教育理論典籍中,就意識到了音樂對人們的教化功能,認為音樂具有促進“成物”和“成己”相互統一的和諧價值觀。
早在我國先秦時期,就以“六藝”作為教育的標準,其中“樂”就包括了對音樂的教育,它也是我國古代文人的必修課。 “以樂教和”作為古代中國音樂教育的核心價值觀。這主要是源于音樂教育所具有的強大的倫理教育功能和社會政治功能。《樂記》就是一本闡釋先秦儒學“樂以教和”的“樂教”思想著作。書中不但肯定了音樂的“心和”與“樂和”價值;還從“樂”與“禮”、“雅”與“俗”、美感的認知等角度,全面闡述了音樂與政治的關系,充分肯定了音樂的“人和”與“政和”價值。音樂教育的倫理功能就是將音樂提升到“禮”的層次,孔子就曾提出“樂教”治國,通過音樂強大的教化和穩固政治的作用,強調樂的社會價值。如:
“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陽貨》
“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薄都臼稀?/p>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
文中,孔子高度評價了“樂節禮樂”的益處,它造就了“成人”,即德才兼備的君子,而“文之以禮樂”是“成人”的重要條件之一。孔子在“樂”的自然屬性之上,從“仁”的思想出發,又賦予其道德屬性,使得“樂”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習近平同志指出:“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眹鵁o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高校音樂文化教育引導大學生養成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能力。
目前,我們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新舊事物的變遷、經濟、家庭、就業壓力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許多迷惘。中國傳統音樂所體現的有關“禮”、“節欲”、“和諧”、“中庸”等傳統文化元素恰恰可以啟發、引導、解決青年人所遇到倫理道德困惑。通過介紹我們祖國的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把傳統音樂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新鮮的文化“元素”,為大學生提供健康向上的倫理道德指導。
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音樂教師師德建設的實踐方向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笨梢?,音樂文化教育要始終堅持教育創新、與時俱進,使當代大學生更加貼近社會、貼近人生,具有歷史使命感,肩負復興中華重任的精神人格。而“藝術一旦在由文化所賦予的某種功能張力的驅動下運作,他就循著特定的方向發展…并逐漸形成自身的形式特征”[1]。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高校在紅色音樂文化和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和教育中,有力地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如體現大學生奮發向上、不畏艱險的流行歌曲《我的未來不是夢》《年輕的戰場》;體現社會道德觀的流行歌曲《相親相愛一家人》《有愛就有家》;體現革命斗志、不忘歷史的紅色歌曲《保衛黃河》《游擊隊歌》等。正如沈心工在《學校唱歌集》中所說得,“樂歌的作用……專以陶融學生之行情為宗旨”[2]通過愛國主義歌曲的傳唱使大學生振奮民族精神、民族自豪感、增強其民族意識。
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音樂教師隊伍建設
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離不開高校教師的努力。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教育的決定》就指出,“高等教育必須高度重視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以及創業精神的培養,要著力提高大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在音樂的教學和校園音樂文化建設中,音樂教師要理性地看待多種音樂文化的思想內涵,在繼承和發揚傳統音樂文化的同時,有選擇性地吸收外來音樂文化的精華,使高校音樂教育通俗而不低俗,生動而不淺薄,有效地促進大學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使音樂文化教育順應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潮流。
第一,完善音樂教育課程體系。
第二,加強音樂教師隊伍建設。音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師作為傳播音樂文化的橋梁,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宣傳活動,融入到音樂文化教育全過程,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教師的自覺追求和信仰。
綜上,針對高校校園文化的多元化發展,音樂教師在師德建設中要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把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音樂文化教育的各個環節中。音樂文化教育要在構建和諧校園的大背景下,從歷史、文化、哲學等不同的角度審視音樂作品,與多元文化相互滲透、相互補充,使大學生通過音樂欣賞、參與音樂實踐,領悟時代的精神內涵,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思想輿論氛圍。
參考文獻
[1]劉承華.中國音樂的人文闡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5.
[2]沈心工.學校歌唱集[M].北京:中華書局,1922.
作者簡介:劉莎莎(1977—),女,河南開封人,碩士,講師,作者單位:開封大學藝術教研室,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