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戲曲舞蹈是隨著中國戲曲表演藝術不斷發展而形成的一種舞蹈形式。作為戲曲表演中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同時又是體現戲曲魅力,構成戲曲藝術的重要部分,戲曲舞蹈已經成為了支持中國戲曲藝術成為文化瑰寶的關鍵因素。筆者借本文論戲曲舞蹈在戲曲表演中的作用,以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戲曲舞蹈;戲曲表演;作用
戲曲表演是一種集中了唱念做打的藝術表演形式。戲曲舞蹈最初只是戲曲表演中藝術性的夸張動作,結合了唱念做打與戲曲音樂之后,戲曲舞蹈可以有效表現出戲劇沖突與高潮。再加上戲曲舞蹈在長期以來的戲曲表演藝術中已經全部滲透了,所有的演員在舞蹈上的動作全部舞蹈化,優美的動作加上藝術化表達的舞蹈音樂,這些都強化了戲曲表演藝術的渲染力。筆者將在文中從三個方面論述戲曲舞蹈在戲曲表演中的作用。
一、戲曲舞蹈在戲曲表演中的生活化作用
戲曲演員在戲曲表演中的一切形態與動作都全盤舞蹈化。這也就意味著,從上臺起,戲曲舞蹈的出場,亮相,走臺,下場,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全部都是戲曲舞蹈的內容。同時,戲曲藝術是對生活的藝術性展示,這也就決定了戲曲舞臺上會有大量的生活場景。所有的日常行為動作,活動言談,都通過戲曲表演藝術成為了舞蹈動作。可以說,戲曲舞臺上,有言談必有歌唱,有動作必有舞蹈。比如說,戲曲是一個固定的舞臺,但通過不同的行為動作就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情境。如閨房獨坐時穿針引線,開門后上樓織布,在外征殺等,這些都可以通過戲曲舞蹈動作形象地表現出來。由此可知,戲曲舞蹈在戲曲表演中有著強烈的生活表現力。
當然,要達成戲曲舞蹈在戲曲表演中的表現力,就取決于戲曲舞蹈對生活化動作的總結與演繹。唱念做打,不論是做還是打,戲曲舞蹈都是以藝術化的眼光進行處理的。所以戲曲舞蹈中的動作相較于生活里的實際,永遠都要更為夸張,更為飽滿,更為強烈與集中。這也體現了戲曲舞蹈取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性。為了創建出比生活實際動作更為有張力的戲曲舞蹈表演動作,一切的外部動作也就升華為了舞蹈藝術,成為了戲曲視覺藝術的一部分。當然,戲曲不僅僅只有戲曲音樂與舞蹈的結合性表現。其藝術范圍還涵蓋了啞劇式的獨舞。如結合了獨舞與唱念的戲曲舞蹈,其藝術表現力集中為人物的內心活動,把無法說出口的臺詞與心理活動用背工與獨舞表現了出來。這樣的戲曲舞蹈更為純粹,也有力地支持了戲曲表演藝術的渲染力。
為了更好地表現生活,先要把生活中的動作提煉出來,再進行美化與強化。從生活化的動作過渡為舞蹈身段與動作,這個過程主要取決于戲曲表演藝術的要求。如戲曲藝術中要表現一個開門的動作。不同于生活中的各種零碎小動作,戲曲舞蹈中的動作只選用了“拔閂”與“開門”。由此可知,在配合戲曲表演藝術的同時,這兩個動作重點精練而具代表性。在具有標識意義的同時,通過放大動作力度,切合戲曲音樂后強化動作節奏從而形成一種虛擬的舞蹈動作。這種由生活提煉形成的舞蹈動作,逐漸形成了具有特定戲曲魅力的舞蹈身段。比如說《秋江》中的劃船舞蹈動作,就是一種對生活動作的放大與固定。先是以無實物的表演展示出江上行船的環境與動作。戲曲演員以擺身扭腰撐桿的動作表現出了江上行船的環境,天氣,以及行船的對象,在這個過程中,行船中人物的各種情感也逐漸帶入。其中陳妙常一心想追的焦急心態,與劃船老翁樂觀幽默的性格躍然而出。戲曲動作的表現能力完全超出了戲曲舞臺的布景能力,船下水的流動,江上風的吹動,船行進的速度都表現了出來。在戲曲舞臺上,雖然只有老船翁手中一把道具槳,卻能讓觀眾直接感受到整個劃船情境的狀態。隨著行船過程中,戲曲演員的表情與動作變化,觀眾還能看到接下來有人搭跳上船,船行無阻,順流而下,以及浪逐漸起來,船行過險灘又遇漩的種種情景。而這些情境的表現,都是在于戲曲演員的舞蹈動作,如擺浪時的前撲后仰,遇險灘時的顛簸搖擺等等。可以說,這些戲曲內容如果沒有戲曲舞蹈的動作與配合,根本無法呈現出來。
二、戲曲舞蹈在戲曲表演中的抒情化作用
戲曲表演的內容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戲曲內容提煉于生活情景,有著大量的敘事性,同時也有濃重的抒情內容。特別是在我國,傳統的舞蹈與戲曲表現的多是柔情與繾綣。所以在舞蹈動作里,多是通過拉伸形體,柔化動作來達到抒情的目標。反映到戲曲舞蹈中,就是以運動中的動作變化來緩緩表達人物的性格與情感。所以在戲曲舞蹈中,大量的表演都有表意的作用,在連接起敘事功能的同時,也達到了刻畫人物性格的目的。再加上長期的人文環境里,戲曲的表演重在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戲劇沖突也多爆發在內心變化之后。在表演中,側重于情感的堆疊,注重內心的情感醞釀。不提倡面對面的直白表達,所以只能通過歌舞來抒發情感。
戲曲舞蹈在戲曲表演中的抒情作用,利用這歌舞動作這一無聲而直觀的語言,通過演員的身段展示出來。如在《拾玉鐲》中,就有一段跳躍活潑的舞蹈。這一舞蹈表現就是孫玉嬌轟雞,喂雞的動作,還有接下來孫玉嬌引線繡花的動作。雖沒有提及孫玉嬌性格如何,行事如何,但通過這一段舞蹈,孫玉嬌活潑開朗,可愛嬌憨的性格已經深深烙進觀眾的心里了。在這里,戲曲舞蹈的抒情作用就在于鋪墊出人物主人公的性格,抒發主人公的情緒。當然,在戲曲中龍套的群舞與大將的趟馬轟轟烈烈,用幾十人表達出了千軍萬馬兩軍相向的戰場。可以說,趟馬這一小段舞蹈,表達的就是翻山越嶺,行軍急進的情狀。而戲曲演員翻騰跳躍,四散騰挪表現的就是戰場里登城門,越城墻的情狀。在這個過程里,舞蹈的抒情直接表白了人物所處的環境,戲劇內容的亮點。這種戲劇性的舞蹈表演方式把戲曲藝術中的造型、環境、戲劇沖突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讓整個戲曲表演渾然天成,引人入勝。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戲曲表演中的舞蹈在不同的戲劇表演中有著不同的作用。如表達情境,性格,狀態,環境等。不同的舞蹈動作有著不同的意義與象征,都是在塑造藝術表演形式,評價生活中的各種情狀,引人入戲,引起共鳴,讓人們同情或者贊美,歡呼或者同仇敵愾。戲曲舞蹈動作包含了生活動作,吸取了雜技與武術的各種技巧,它能塑造所有戲曲角色,同時又能延展戲曲舞蹈的適應性。可以說,戲曲舞蹈的存在,支撐起了中國戲曲表演藝術這一獨特文化。
參考文獻
[1]姜倩.試論舞蹈元素與戲曲表演的關系[J].戲曲藝術,2013(02).
[2]于媛.簡論戲曲表演中的舞蹈[J].藝海,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