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音樂教學是我國實施審美教育的形式之一,也是開展素質教育的途徑。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傳授學生理論知識,它的主要價值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他們欣賞、創造的能力,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審美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音樂;審美能力;培養
音樂教學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重要的意義,不僅有美育的滲透,還包含德育,有效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音樂審美教育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同時,還培養其高尚情操、形成健全人格,促進智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教學時,我們要側重學生對音樂的欣賞、理解、創造,聯系社會生活,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
一、創設良好氛圍,引導學生感受音樂
音樂是一門藝術學科,對于它的學習,學生多多少少需要一些氛圍,這就啟示我們的教學要盡可能的精致,課前準備要充分,確保在教學時能引導學生融入音樂,跟隨我們的節奏,走進創作者的世界,感受旋律的跌宕起伏和情感的舒緩澎湃。
現在的音樂教室較以往已經先進很多,不但配備了很多設備,而且墻壁上搜懸掛了很多中外藝術家的肖像,以及一些裝飾性的舞臺劇的攝影作品,整體看起來教室很有藝術氛圍,學生在這樣的環境里上課,很容易被感染、熏陶,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在上課之前,我們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優美舒緩的音樂,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體會音樂的美妙。音樂鑒賞不是純粹地聽歌,去評價它的優劣,它是對聲樂和器樂作品中包含的情感的認知過程,不僅能讓學生放松心情,陶冶情操,還能啟迪他們,幫助他們表達情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開始一段心的旅程,有效地提升審美能力、創造能力,成為有涵養、有品位的人。這個世界,古今中外的音樂作品不計其數,創作者以他們的民族特色、人生感悟為題材創作,展現不一樣的美。比如,在欣賞《黃河大合唱》的時候,我就會指導學生感受作品的的旋律、節奏、速度以及力度,體會出中華民族的興起就像滔滔的黃河水,氣勢磅礴,永不停息。這樣的欣賞,學生才能感知音樂背后的內涵,領悟情感,真正感受到音樂之美,提升自我的審美能力。
二、發揮文學特長,指導學生理解音樂
音樂的教學,不僅需要我們指導學生欣賞,也需要教他們理解音樂,透過旋律和文字,深層地分析體悟,明白創作者的意圖。教學時,可以借助學生的語文功底,引導其把對音樂的感受用語言描述出來,幫助其理解。
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可以發現,音樂和文學其實是一體的,兩者相互轉化,沒有矛盾。這就啟示我們引導學生用學習語文的方式來分析音樂,不僅降低學習的難度,還激發音樂興趣,開拓思維。比如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既可以表現愛情遭到封建勢力壓迫的主題,也可以表現為春光或月夜景色,象征正義和力量,使一首曲子包含多重色彩。在指導學生領會音樂內涵時,我們要延伸到多個方面,音樂是無形無色之物,所能表達的意義大都是多樣的,不能局限于一個方面。比如,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初衷是要獻給拿破侖的,可是他得知拿破侖當皇帝之后,一氣之下將它給為《英雄交響曲》,曲子的音符沒有絲毫變化,仍舊象征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革命精神,被大眾接受、喜歡。再比如,柴可夫斯基將《馬賽曲》運用到《1812》的交響曲里,把馬賽曲和俄國國歌結合起來,形成兩個對抗的形象,使音樂色彩變得濃重,成就了一首很有鑒賞力的曲子,其中蘊含的哲理是一大特色,當代樂壇給予此曲很高的評價。這樣,學生理解感受音樂就顯得很深刻,透過表面,深入內里,挖掘其中的內涵,有利于自我審美情趣的提高。
三、注重音樂實踐,促進學生融入音樂
有一位藝術家曾經說過:“人的聲音是世界上最美的樂器”,很多人借助歌唱表達心中的喜怒哀樂,享受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在課堂上,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唱歌、表演,用音樂的形式來展現自我,釋放心情,融入美妙的音樂之中。
在唱歌模塊的教學中,我一般以合唱為主,合唱作為一種表演藝術對學生的演唱旋律、節奏、音色要求比較統一,要求學生做到吐字清晰,聲音力量和諧。想要達到滿意的效果,學生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合作意識,是合聲聽起來和諧均衡。在選擇歌曲的時候,我會挑那些進步向上、讓人精神振奮的,避免低俗的曲目,引導學生向陽光積極的方面發展。此外,我么還可以開展戲劇演,選一些適合學生表演的音樂劇,讓學生合作實踐,他們可以自由分組,抽簽決定表演的曲目,討論表演角色,設計臺詞、動作,可以創造性地改變,加入一些舞蹈。學生的表演不能平鋪直敘,要有故事情節,表達特定的主題,這些都有賴于角色動作表情的展現,學生可以好好規劃。學生準備好之后,就可以以比賽的方式匯報,小組間互相打分,找出不足之處加以修改,盡量做到逼真、精彩。之后,選出優秀的作品參加校級活動。這樣的音樂實踐,不僅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進一步培養其審美能力,還提高團隊的合作意識,促進交流學習。
四、結合社會生活,提升學生審美情趣
學生審美情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這是一個復雜漫長的過程。局限于課堂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善于結合課外音樂活動像校園歌唱比賽、文娛晚會、節日慶祝等和音樂有關的活動,鼓勵學生參與體驗。
考慮到高中生文化課學習負擔較重,沒有時間參加各種校園活動,我會建議他們在周末休息時間觀看一些優質的音樂節目或者一些電影中的歌曲,有些很不錯,值得一看,像浙江臺的《中國好聲音》、北京衛視的《最美合聲》等都是不錯的節目,學生可以選擇其中喜歡的音樂來欣賞。有時,我也會推薦學生關注一些電視、電影的主題曲、插曲、片尾曲,讓其結合相關的電視畫面去看,有很強的表現力。通過這樣視覺聽覺的結合,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有更深的感受。此外,我會適時地把一些優秀的原創音樂引進課堂,啟示學生在關注電影、電視劇內容的同時,可以關注一下它的音樂,其中有很多是獲獎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我會選擇性地講述一些電影情節,引導學生結合畫面欣賞。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加深對音樂內涵的理解,分辨出什么是好的音樂,提升自我的審美能力和音樂修養。
總之,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音樂教學的主要目標,我們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生活實際去設計課堂,著重于音樂的欣賞、理解、感悟,引導其在音樂里展現真實的自我,有效提升審美創造能力,實現素質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