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作為一種藝術門類,這種形式有別于智育,它能使人輕松的氛圍中受到美育。不僅具有潛移默化陶冶人情操的功效,還具有培養人們審美能力的作用。因此,流行音樂作為音樂這一大類下的一種,其課程構建與實踐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引導和輔助作用,具有探索的價值與意義。本文就以流行音樂課程在現今校園的施行為參照,明晰流行音樂的現實意義并力圖淺析流行音樂課程的構建與實踐。
【關鍵詞】流行音樂;意義;構建與實踐
毫不避諱的說,流行音樂的存在在校園是備受爭議的。這不僅源于中國“正襟危坐”的教育環境和教育制度,還受到師長的牽制。故而可以想象到流行音樂課程得以構建與實踐是經由諾大的變遷才使然。無論如何,流行音樂在校園的出現確實給靜謐安寧的校園帶來一股異樣的風潮??梢哉f這是流行音樂在校園中的勝利,是一種打破偏見的課程新改的勝利。
在競爭極度緊張與激烈的社會,素質教育的實施倍感脆弱無力,學生要想實現真正全面發展可以說是一種奢望。反觀現今課堂,本屬于學生的充裕的消遣時間一次次被“正經課”取代,當然也包括了音樂課。由上文可知音樂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德育水平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是積極踐行課程改革活動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助推器。要想構建高效的流行音樂課程,并有效的進行實踐,我們有必要認清現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挖掘學生的藝術潛在力,有效的調動學生興趣與積極性。讓藝術自然融入學生生活中、學習中,讓藝術成為學生生活中歡愉的源泉,讓藝術在學生的傳遞中傳承與創新。
一、《流行音樂》課程在校園中的實施
身處限制性區域學習的學生對于音樂的熱愛可想而知,對音樂的熱情就是他們對自由無拘束環境的追求。這里我們并不是要斥責校園環境或者家庭環境的壓抑有限,而只是想突出當代學生個性鮮明的特征。很多學生熱愛音樂卻苦于沒有音樂課,究其原因,涉及因素很多。就校園、課堂而言,教師常常為了給學生“補課”而進行中途攔截,用某一門正經課程取代音樂課。就教師而言,有些學校并無專職的音樂教師;即使有,有些專職音樂教師也存在備課不嚴謹,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教學的現狀。從家長的角度來看,他們甚至支持學校的“去音樂課”做法,他們認為這是萬惡喪志的表現。德國十九世紀著名哲學家曾說過存在即合理,2011年出版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對音樂課程作了較為細致的規范。該標準對肯定了音樂“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發揮重要作用”。義務教育尚且對音樂教育做出此等規范與要求,高校的音樂課程構建與實踐更應以此為基礎。因此,基于音樂構建與教學實踐的窘境,有必要重新認識音樂的現實意義。
二、《流行音樂》課程的現實意義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曾言“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有組織的音響實現思想和感情的表現與交流必不可少的聽覺藝術,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就音樂的產生而言的,正如藝術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所言。音樂教育與教學是一脈相承的,雖然現在的教育分為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但音樂作為一種能夠代表人類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富含深厚的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滿足著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音樂課程的價值與魅力所在就是,為學生提供審美體驗,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即不僅是美育還有智育。此外還具有開發學生創造性潛能和創造力的作用;再者流行音樂對于人際交往、情感溝通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也有不容小覷的作功效??傊?,音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超越年齡、種族、階級等的界限與尷尬。
三、《流行音樂》課程的構建與實施
音樂課程是九年義務教務階段面向全體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它不應該僅開設在學習任務緊張的中小學階段。它所具有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等應在高等教育中也得到傳承。流行音樂自然也是如此,它作為人類的智慧結晶,富含創作者、表演者、傳播者和參與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主張,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文化發展脈絡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精神的展現,是一種極具人文性的藝術形式。高校音樂課程基于此得以繼續展開,作為提高學生藝術素養的學科,音樂教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流行音樂既有一般音樂的特點,還有自身鮮明的特征。如節奏鮮明、輕松活潑或優美抒情,風格變化多樣,曲調順口,歌詞富于生活化,語言淺顯易懂,易于聽者接受與傳唱。它偏重于自由不羈、自然親切的感情風格,不受聲樂規范的約束。總之,它是音樂類別中時髦、現代的代表。因此,流行音樂構建與實踐對青少年的教育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一)改變傳統音樂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模式,引入新鮮有益的教學內容
在上述內容中已提及師長中存在“流行音樂會使人玩物喪志”等錯誤思想觀念,還存在因為教學模式傳統落后而使本應豐富多彩的音樂課變得枯燥無味等問題,教學者及相關人員都有必要認清這一困窘現狀。音樂課程標準對教師教學做出了明確要求,教師教學要具有針對性、目的性,有方法、合理地進行教育。強調師生之間共同體驗、享受音樂的過程,強調音樂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互動,以學生自學和合作學習為主,旨在培養學生獨立審美鑒賞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師要充分培養學生的音樂實踐,使學生在音樂活動中不斷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做到美以育人。改變以往傳統教學模式“滿堂灌、一言堂、照本宣科”等做法,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有趣味性還需具備審美體驗。因此要求教師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與學下活動,不僅要細致精心備課,還要科學組織學生學習,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致與熱情,引導學生自主自覺得學習有益的內容。需強調的是,在開展音樂課程教學實踐時,教師教學要遵循發展性原則,即一切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健康有益發展為核心展開。為有效的實現發展性目標,有必要建立發展性學生評價。根據一定的課程目標和教育價值觀念,教師和學生之間要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共同制定雙方認可的發展目標,運用恰當的評價技巧和方法,對學生在音樂課程方面的發展進行判斷,使學生不斷認識自我對音樂課程的需求性,從而不斷實現預定的與音樂課程相關的發展目標。發展性的音樂課程教學目標可謂是人文性的,它從人文的角度出發,關注學生的音樂需求與健康成長,而不是強加在學生身上的枷鎖。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感受到民主的氣氛,提高終身學習音樂的能力和興趣,進而邁上一條真正可持續發展的人生道路。
(二)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注重學科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藝術自身的魅力是不言而喻,它使人百變多態。流行音樂風格多種多樣,其魅力也不一而足。要想充分施展流行音樂課程的魅力還需營造出舒適輕盈的教學氛圍,有人說課堂當是肅穆的,我們不否定這一觀念,但是就流行音樂教學而言應當是歡愉愜意的。音樂課標曾言應“營造愉快、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下主動學習音樂。教師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不斷在實踐中創新學習,使每節課都充滿活力,音樂課堂煥然一新,充滿無限的生機?!贝送膺€需強調的是流行音樂課程的構建并非某一學科的簡單構筑,它應當起到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任何學科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誠然流行音樂教學亦是如此。流行音樂可以與舞蹈、戲劇、影視等產生關聯,這有利于拓寬學生視野、開發學生對其他學科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等。音樂不是一門孤立的藝術,每一作品都有著孕育它的深厚土壤,作品的文化背景不容忽視。為此,音樂教師在開展流行音樂教學實踐時,要結合文學詩歌、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傳統、語言語音特點、中外文化差異等諸多方面的知識綜合展開并進行較為細致的講解,使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讓學生借助這些文化背景更深刻地理解音樂作品。流行音樂課程的構建與實踐正如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一般,知行需得到統一,教與學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以周杰倫的《青花瓷》為例,從音樂的角度來看,它是一首充盈著朦朧氣息、古色古香、、韻律簡單且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但從語文學的角度來看,它富含修辭手法,如譬喻、轉化、排比、夸飾、摹寫、倒裝、類迭、轉品等等。若非熟悉中國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字文化,必然是不會知曉的。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這首流行歌曲唱出了青花瓷這一珍品素凈淡雅、清秀美侖的特點。
諸如此類作品不在少數,如《中國話》《少年中國說》《明月幾時有》等。這類作品流傳于大街小巷,深受學生歡迎,不僅源于其獨特的韻律曲調,還因其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它們是值得流傳唱和的??v觀流行音樂教學實踐,我們可以感受到它與多個學科之間的密切聯系,如語文、歷史等等。因此這就考察了學生與教師在知識運用方面融會貫通的能力等。
(三)流行音樂課程的構建與實踐須以音樂課標為指導,并以此為評價標準
課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行動指南, 音樂課標是流行音樂教學的指南是毋庸置疑的。學有所成是師生的目標,因此宜在嚴格參照或者說是按照音樂課標指導下踐行教學活動,并以音樂課標來反觀教學成效來分析教學活動的優劣??偠灾?,音樂課標既是教育部對音樂課程的指導,也是衡量音樂課程及音樂教師教學效果的標準。流行音樂是一種將會長期存在滿足大眾需求的文化現象,流行音樂課程的構建勢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從事音樂課程的相關人員,有責任將藝術性、思想性的優質作品引入到教學實踐中來,讓學生學會鑒別欣賞甚至是模仿創作的能力,對音樂進行理性的判斷與思考,從而促進學生的音樂素養。
四、總結
綜上,流行音樂課程的構建當以音樂課標為指導與基礎,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改革教學模式,更新并引入有益的教學內容,使用有效且新的教學方法,主張理性看待類別多樣的流行音樂作品,積極主動弘揚優質作品等等,這些對于流行音樂課程的構建和實踐必定會有實效,以音樂教學為中介的教學教育目標也能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杜青青.新時期高校音樂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及對策研究[D].“高教強省”探索與實踐——高教科研,2008,2009.
[2]胡乃永,楊樂平.新時期高校素質教育中的音樂教育[J].支教資料,2009(1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2011.
[4]解永菲.論新時期高校音樂教育德育功能的實現路徑[J].北方音樂,2014(15).
[5]李長明.新時期我國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發展現狀分析[J].美與時代,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