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在學習古箏時還存在著許多主觀心理方面的問題,比如逆反心理、心理挫折、自滿心理等。這些心理問題主要是由學習的功利性、學習壓力大和缺乏心理疏幾個方面導造成的,我們應就這幾個方面進行觀念和方法的轉變。
【關鍵詞】古箏;逆反心理;自滿心理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日益富裕,人們越來越欲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有所擴展。除了一些成年愛好者將古箏學習作為自己的業余休閑方式以外,很多為人父母者甚感東隅已逝,便把這種希望就寄托給自己的子女。另一方面由于全社會對復興民族音樂文化的呼吁,致使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學生參加到古箏學習熱潮的大軍中來。從表面現象來看,這使我們倍感欣慰。但作為一名古箏老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以及通過與同行們的交流,我們發現青少年學生在學習古箏時還存在著許多主觀心理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大致有幾點:
一、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心理學上是指“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反常和對立的心理狀態。”①逆反心理往往具體表現為學生厭惡、排斥繼續學習古箏。造成學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很多。具體有以下幾點:
1.很多青少年學生并不都是自愿選擇學習古箏的,而是家長的一廂情愿,催使孩子學習古箏。也許他們更喜歡別的樂器,或者他們根本就不喜歡音樂。這種情況下,有的學生可能還真的培養出了對古箏的興趣,能夠繼續堅持學習,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大部分學生是在不情愿并且家長不斷施加壓力的情況下不得已而選擇古箏的,這樣很容易造成他們對古箏的排斥、厭惡,甚至會影響到學生對其他一切事物的態度,甚至身心受到傷害。
2.很多家長在對待孩子學習問題時,難免帶有急功近利的態度,希望孩子早點成才。在陪學生上課或者練琴時,總是以命令式的口吻訓斥學生。長此已久,可能本來甚是喜歡古箏的學生因為在家長無節制鞭笞下慢慢對學習產生厭惡感,由于他們不敢直接反抗父母,因此就把這種憤怒轉移到學習的對象上。
3.學習雖然是學習者的事,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主要方面。但教授者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特別是老師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很多古箏老師不注意因材施教,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對待任何性格的學生都采用一種教學方法。在現實教學中,我們會碰到性格脾氣各異的學生。有些學生對學習對象的興趣很大,而且性格較沉穩。對待這樣的學生,可能只需要按照一般的教學思路和采用常用的方法就行了。而對待那些性格較活潑,坐不住的學生,我們就得調整教學方法,盡量誘導他們進入學習的軌道,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穩固他們的學習態度。如果在教授性格比較反叛,并且開始對學習缺少興趣的學生時仍舊按照一般的教學思路,采用常用的教學方法,甚至經常嚴厲的訓斥他們。這樣只能促長他們的反叛心理,使他們對老師對學習都產生抵觸心理。
二、心理挫折
心理挫折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是人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心理學上是指“人們在某種動機的推動下所要達到的目標受到阻礙,因無法掃除障礙而產生的緊張狀態或情緒反應。”②由于失敗、逆境等帶來的失望、壓抑、憂郁、沮喪等負面情緒。心理的挫折感一般是由教學、考試、考級、比賽、考學等測驗學生學習成果時的一時失利造成的。其實最終釀成學生心理挫折的原因往往不在學生本身,而在于家長和老師方面。
由于每一次上課前一般都要進行回課,有些學生由于心性膽怯,每一次回課時演奏的都不如平時的練習,而且很多情況下都會遭到老師和家長嚴厲的批評。長久以往學生慢慢就會形成一種心理挫折感。有些學生可能平時學的很好,每一次上課都得到老師的表揚,學習也很刻苦。但由于一些原因造成一次考試或者比賽的失利,可能突然感覺跌入深淵,重者這種失敗的陰影長期揮之不去。這很不利于學生的繼續學習。
三、自滿心理
形成這種心理的鏡框往往與上面的心理挫折相反。人們常說過猶不及,這兩種心理都不利于學生的繼續學習。很多學生在一次考試或者比賽中獲得了優異成績便會沾沾自喜,甚至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一些學生沒有經受過失敗,因此往往容易形成一種自我獨尊感。再加上有些老師和家長不懂得幫助學生調節極端的心理狀態,特別是一些家長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這樣更是促發學生的自滿心理。而有朝一日碰見敵手或者考試、比賽失利,這些學生便會有一種一落千丈的感覺,重者造成一些學生自信的永久性喪失,最后不得不放棄古箏的學習。一種極端的心理狀態往往比鄰著另一極端,它們都是不健康的。
以上是青少年在學習古箏時常常遇到的心理問題,而造成他們這種心理的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一下幾點:
(1)學習的功利性強。
很多學生學習古箏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豐富學習內容和陶冶身心,而是為了拿到考級證、考重點院校的特長生、考專業的音樂院校、以此為生或成為演奏家。其實以這些為目的學習古箏也不是不可取的,但絕不能以此作為唯一目的。因為這些目的并不是每一學習古箏的學生都能夠達到可。但每一個學生卻都可以也都應該古箏的學習中得到陶冶和快樂。而太過的功利性和明確的目的性往往造成古箏學習中陶冶和快樂的喪失。那么這種古箏的學習就是非音樂性的。很多學生一旦當初設定的目的沒有達到便會徹底灰心,甚至不愿意再觸摸樂器。學生學習古箏的功利性和太強的目的性并不完全是學生自己設定的,而是家長和老師的錯誤引導,以及受整個社會學習風氣的影響形成的。
(2)學習壓力大。
國家雖然提倡素質教育已經很多年,但是就業壓力和競爭力越來越大,導致基礎教育并沒有完全擺脫舊的應試教育模式。相反,近年來中小學生的文化課學習壓力有增無減。另一方面人們越來越重視藝術教育的育人功能,很多青少年學生都參加了課外藝術學習班。這樣一來學生每一天都有做不完的作業,同時還要抽出一定的時間練琴,無形中就又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再加上一些學生是在家長的意愿下才學習古箏的,于是他們往往把練琴當做一項任務來完成。這樣既耽誤了文化課的成績,古箏學習也沒有明顯的進步。既有老師的批評,也有家長施加的壓力。長此以往,學生很容易形成逆反心理和心理挫折感。
四、缺乏心理疏導
青少年階段的學生一般缺乏獨立思考和甄別是非的能力。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在自我目的受到阻礙時,容易形成消極的心理態勢。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尤其是學校專設的心理咨詢師對學生及時進行心理疏導。但由于大部分老師和家長沒有完全脫離素質教育的觀念,只重視教與學,而忽視育與導。只重視外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而忽視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沒有看到影響學生學習和成長的主要因素,結果只能事與愿違。
青少年學生學習古箏本是為了在其中得到快樂和陶冶,應該不抱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輕松的學習。但由于社會風氣和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導致了家長和學生功利性的學習態度。學生不但沒有在古箏學習中得到應有的快樂和陶冶,反而形成了非正常的心理態勢,影響身心的健康成長。因此作為家長和老師應做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改觀:首先要轉變學習觀念,明確學生學習古箏的目的是為了放松身心和得到快樂,而不是為了一些功利性的目的。其次要細心觀察學生日常行為與心理的細節變化,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心理疏導。第三作為老師應該因材施教,對待不同性格的學生應該探索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是每一位學生去適應一種教學方法,而是每一位老師通過變換教學方法來適應不同的學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態度和選擇,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學生。總之,我們應保證每一位喜愛古箏的青少年學生愉快的進行學習,這樣才能得到和體現出古箏學習的真正的價值。
注釋:
①王運.創新視野下的古箏演奏[M].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頁.
②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9FBELVvO2RCZHIhbVP9wQ7E6RjRWzEzQytYtd2_gWbQ
Z7ixh2sRZ_tEn7-zz--wsoAglcsFI3EsfFVGeHsPG_.
參考文獻
[1]王運.創新視野下的古箏演奏[M].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2]羅小平,黃紅.音樂心理學[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3]李曉東.教育心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曲明明,西安音樂學院民樂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