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門聽覺藝術,但是在音樂欣賞時,絕不能僅以聽代之。本人嘗試運用音樂表演的形式,給學生提供一個探究、體驗、合作的過程,將標題音樂表現出來。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體驗的過程中,感知音樂的內容,獲得音樂的情感體驗,提高音樂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音樂表演;體驗;實施方法
本人在一所普通農村中學任教,幾年的教學實踐讓我發現農村學生對于教材上的內容,特別是純音樂缺少興趣,甚至排斥。鑒于此,在一次《1812年序曲》教學設計上,我在欣賞和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上,增加了一個演的環節,以增加學生的關注度和參與性。具體方法如下:
一、簡潔的導入和講解
一開始,我便以俄法戰爭導入課題。通過學生回答和教師補充,將戰爭概況和《1812年序曲》的創作背景呈現給學生(在講解時出示相應的課件,列舉出作品中的關鍵詞如“法軍”、“俄軍”、“俄軍民撤退”等),讓學生對作品有一個大體上的了解。
音樂是聽覺藝術,要通過欣賞來感知音樂形象,則需要自身的閱歷和知識的積累。這恰恰是農村學生所欠缺的。教材上的很多作品,是我們農村中學生從未接觸過的,所以欣賞無從下手是學生的一個普遍問題。我們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此時應充分做好學生與知識間的橋梁作用,先將學生引入音樂之門、興趣之門、方法之門,再帶著學生在音樂的天空中翱翔。
所以,在教學之初,教師即可對作品做一些整體性的介紹或是提示性的重點介紹,以幫助學生明確欣賞作品發展脈絡和重點。讓學生知道待會要聽什么,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因學生漫無目的地欣賞,而興趣索然。同時,簡短的導入與介紹也為下面的教學環節節省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欣賞、體驗和展示。
二、展示主題 擺出造型
導入之后,我將作品的六個主題片段單獨列出來,并將答案“眾贊歌、俄騎兵、戰斗、法軍、俄軍民Ⅰ、俄軍民Ⅱ”打亂放置。讓學生去欣賞、判斷(學生依據旋律判斷主題并不困難,此舉也增加了趣味性)、哼唱。接著就進入角色演繹階段,請同學依據主題特點,討論并設計靜止的造型。例如“眾贊歌”,學生就推薦一位男生反串少女做祈禱,俄國騎兵由3個男生拿著“馬刀”威風凜凜地“騎在馬上”,法軍則由4個男生拿著“槍”不可一世地“刺”向前方,俄軍民Ⅰ由若干男女生擺成成扶老攜幼的造型,俄軍民Ⅱ則在此基礎上讓一位同學站出來擺出一個舞蹈的造型。最后牢記各自的主題。
農村學生一般都沒有接受過舞蹈或律動訓練。讓學生隨音樂即興表演,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但是,依據音樂特點,擺出止的造型,他們是可以做到的。一個小小的主題,內容少而具體,學生也容易去聽、記,關注了音樂,就能精益求精地去設計造型。當然,如果是在班級上首次進行這種表演,可以多使用一些男生。因為男生相對來講比較放得開,如果是反串女生角色,可以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
三、音樂表演
當學生牢記好各自主題時,就可以播放全曲,開始“演”音樂了。聽到哪個主題,哪組學生就上講臺前擺造型。
而在聽賞過程中某一主題演奏的時間相對較長,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隨音樂發展做一些簡單的律動。例如,在欣賞到戰斗主題和法軍主題時,兩組學生擺好造型,然后揮著“刀、槍”“ 對打”。當前兩次的法軍主題比較強時,“法軍”步步緊逼著“俄軍”,雙方的步伐隨法軍主題音樂的節拍緩慢移動;再現部分的法軍主題因漸弱和下行音列的出現,“法軍”則扔掉“槍”,狼狽撤退(這里最好要求學生隨著節拍慢慢去走)。
在全曲欣賞過程中,如學生表演上有需要改進或者是做一些說明的地方時(如尾聲部分俄國騎兵主題出現時,還出現了俄國國歌《上帝保佑沙皇》),教師將音樂暫停,經過補充講解和表演完善后再進行下去。
在這個環節中,要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因為學生分組擺造型時,所選取僅僅是主題片段,時間較短。而欣賞過程中主題的時間相對較長且有反復。所以,在長時間里讓學生去擺一個造型顯然會冷場。滿足不了學生愛動的天性,學生就會開小差。所以教師應該充分做好引導作用。這既避免因放任學生去演,導致其不知所措,又避免了學生乘機胡鬧,借表演之名,行玩耍之實。我們可以要求學生依音樂節奏去“打”,手上可以“亂舞”,但是腳步得依音樂節奏走。必要時,帶著學生走。這樣就能牢牢地要將學生的關注點放在音樂上。關注了音樂,就能有更多的體驗,才能做出更具創造性的造型來。從而將音樂的形式和內容細致地表現出來。形成一個欣賞與二度創造的良性循環。
最后,在整個欣賞過程中,依據學生的表演的過程,在板書上寫下相應的主題,如a、b、c、d等。當音樂結束時,稍加歸納,整個作品結構就能全部呈現,一目了然。這比單純向學生講解曲式結構要生動的多。
通過這三個步驟,用表演的方式去欣賞,學生們更樂于參與到課堂中來,以發揮他們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我相信,只要不斷去探索和嘗試,我們會在音樂教學之路上越走越精彩。
參考文獻
[1]張放.《就這樣欣賞音樂》寫作札記[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1996(01)
[2]丁凡.樂理教學中兩對基本概念之我見[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1990(03).
[3]曾令士.彝族“都火”歌的文化和音樂特征[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1990(04).
[4]馬客蓉.歌唱行為初探[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1990(04).
[5]雷小琴.視唱——積累音樂語言、促進思維發展、提高聽覺能力的有效途徑[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19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