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對音樂教育的高度重視,器樂課程逐步成為了高校音樂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在教學的不斷深入中,原有的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都面臨著不斷地改革和創新,為了更好的學習到器樂的精髓,筆者對懷化學院器樂普修課程教學現狀進行全面調查,從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教學理念、學習狀態等方面進行深入了解,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可操作性的教學策略,使器樂課程教育效果得到更大地改善。
【關鍵詞】器樂普修課程;教學現狀;教學改革策略
引言
隨著社會對音樂教育的高度重視,器樂課程逐步成為了高校音樂的一門必修課程,特別是一些地方本科院校音樂專業注重對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的培養,將器樂納入到專業必修模塊當中。懷化學院器樂普修課程于2011年開始正式開設,入學之后除了自己的主專業以外,要選一門器樂作為普修課程,開設的器樂普修課程主要包括:琵琶、二胡、古箏、揚琴、長笛、薩克斯。每周一課時(45分鐘),根據每門課程所報人數來進行安排,一般為6-10個左右不等。課程開設五年以來,原有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存在著一些問題,有鑒于此,筆者于2015年4月對筆者對懷化學院器樂普修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全面調查,從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教學理念、學習狀態等方面進行深入了解,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針對性的意見和改進措施。
一、器樂普修課程調查現狀所存在問題
(一)課程設置
一是學生學習能力不統一。在調查中,有18%學生在入學之前是有一定的器樂學習基礎的,82%是完全沒有基礎的,加上學生接受能力的差別,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受教學進度、課時安排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師很難做到因材施教,有時會導致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壓力以及消極的情緒,更加磨滅對器樂學習的興趣。
二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不夠。調查反映:8%的學生學習器樂是為了拿到學分,順利畢業,15%的學生是因為興趣愛好,77%的學生是希望自己有一技之長,將來利于就業。教師應在上課過程中針對每個不同的學生能夠了解詳細,因材施教,是學生都能夠學以致用,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
三是教學內容風格單一。在問到“你的老師上課是否多樣性”中:75%的學生反映教學內容太過單一,不具備多樣性。大多數學生上課所選曲目都是古典類型的,據調查在國外有些考試中他們結合了流行、爵士、古典三種風格,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加入一些流行元素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也拓寬了學生學習的范圍。
(二)教學方法與形式
一是教學組織形式單一。調查顯示,60%的學生上課的演奏形式都是獨奏,15%是齊奏,23%是輪奏,2%的是合奏。大多數學生上課的形式雖然是小組形式教學,但還是采取獨奏演奏形式,不僅縮短學生個人的上課時間也同時也提高不了學生的協奏能力和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二是藝術實踐環節缺少。根據調查,針對普修生的教學實踐機會比較缺乏,30%的學生認為很少,30%的學生則認為教學實踐的機會無所謂,學生的表演技能還有待加強,培養學生對待學習器樂的興趣應該通過多種方式來提高。此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能力的提高方面,77%的學生認為獲得了視奏能力,即興演奏、合奏、教學、評價能力培養不夠,綜合能力培養有待加強。
(三)教材使用情況
通過調查發現:45%的學生在學習中實用的教材是中國音協或者中央音樂學院的考級教程,沒有固定教材的達到10%,使用其他教材的達到25%,甚至有20%的學生不清楚自己使用的是什么教材。現器樂普修課程沒有系統的統一的教材,教材較為單一,缺乏多樣性。
(四)教學評價
傳統的教學評價以教師評價為主,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不利于學生學習的提高發展,調查顯示:懷化學院器樂普修教學中70%結合了教師與學生的自評、互評、他評三個過程,自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自身學習進行總結、回顧,有利于學生發現自身問題。互評--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他評--易于學生客觀的發現問題所在,及時糾正。三種方式相結合,不斷完善教學內容,對學生學習成果起到重要作用。
二、器樂普修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一)完善教學制度
學校應具體制定出一套嚴格、詳細的教學大綱、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模式,嚴肅并且秉著認真負責的態度進行音樂專業教學,包含主修生普修生的不同水平的教學計劃,學校選出有責任心、思想各方面都好的教師并定期查課、查教案、聽課、教學評比、器樂比賽之類的活動,調動學生和老師的積極性,使之配合的更為融洽,提高學習的質量;每位教師應對自己的學生無論普修生主修生每一種類型、能力進行因材施教,進行系統的教學計劃,對待每一位學生心里都要有自己的符合每位學生的教學進度,選好適合學生的教材書籍,也可以根據每種器樂的不同特點做適合學生學習的講義來進行教學進度的處理,做到心中有數。
(二)豐富教學組織形式
器樂教師在安排課程過程中一定要區分主修生普修生的區別,根據學生的不同基礎來合理進行器樂教學;可以合并小組并合并課時,小組人數可以增加到12-20人,課時為一個半小時,這樣每個人學習時間增長,老師也可以教的更細致,避免同一內容反復講授;在器樂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也應當培養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或許普修生的基礎差,但是可以通過組建器樂小組來進行器樂演奏、鍛煉培養他們的協作配合能力,同時在舞臺上可以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在舞臺上的成就感可以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器樂的欲望,從而來促進他們對于音樂學習的樂趣以及動力;在器樂教學過程中應該打破傳統的“手把手”教學,無論對于較難得曲目或者是簡單的練習曲應讓學生主動地去鉆研了解,更不能隨意的覺得普修生沒基礎利用教小孩子的方法來教課,要正確認識到當代大學生是有頭腦的一代,懂得讓學生去自我研究和創新。
(三)實現教學內容多樣性
教學內容的多元化還要求高校優化現在的課程設置。隨著音樂的日漸發展,不僅要求一般的教學能力,還要求器樂排練能力等。所以,在受到教學內容多元化的影響下,可以增設器樂排練指揮等方面的選修課程,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達到一專多能的培養目標,適應社會日漸發展需求的目標。此外,充分發揮器樂集體課的優勢,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相互學習的機會,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的教學形式,并通過齊奏、輪奏、接龍的形式培養學生相互協作的精神。
(四)實施教學方法多元化
實施教學方法多元化的改革,深刻研究器樂的教育教學規律,探究前沿的教學方式方法,教會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努力實現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無縫對接的教育教學鏈。在器樂教學中,課采用研究式、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加大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在當今網絡覆蓋全球的時代,還可以選用現代網絡技術,采用器樂課程網絡化教學,體現技能課程教學的趣味性、知識性和前沿性,突出研究性教學和信息化教學特色。如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有效地實現反饋教學的功能。在授課過程中,及時記錄學生的演奏情況,采用回放與反饋教學過程和信息,加深學生對正確演奏方式的認識,不斷形成較完美的演奏概念與形態,增大教學信息量;利用qq群建立課外輔導答疑的網絡平臺,師生利用群共享、群相冊和群郵件等傳遞和交換數據,開展實時或非實時的答疑解難。
高校器樂普修課程是高校音樂課程中必不可少的課程之一,它不僅僅關系學生自身良好的音樂素養,同時也承載著未來的國民教育事業,這也是高校教師承擔的一份不小的責任,希望通過措施的落實能夠使得高校器樂發展得到創新提高,相信只要每位教師潛心研究、認真觀察每一位學生,因材施教,運用科學的教學理論,及時馬上解決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問題,其教學質量一定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高,從而培養出更多音樂方面的優秀人才,不斷地使得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程寧敏.高師音樂專業教育教學改革之我見[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6(02).
[2]劉沛.傳統教學評價與素質教育的悖論及評價的換代方案——音樂教師教育的“像冊”式評價和動力學習范式[J].中國音樂,2004(02).
[3]范曉君.音樂學(師范)專業課程體系探究[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