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音樂教育以知識傳授為主,忽視了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多媒體技術被廣泛的應用在小學課堂。多媒體課件可以將聲音、圖片、文字、影像等信息集于一身,為音樂課堂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協同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優化了課堂教學,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即興創編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多媒體教學
傳統的音樂課堂的中心是教師,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學生的創造性被極大的抑制了,而多媒體教育技術,是一種通過教學軟件(多媒體電子教室系統),利用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并茂的特點,為老師提供創設最為理想的教學情境,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開放式的課堂,為音樂課堂抵賴生機和活力。在多媒體課件的引領下,積極開展即興創編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拓展資源,豐富想象
運用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可以有利于教師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意境,豐富音樂教學內容,能使各種類型的信息轉換和過渡變得自然、平穩、迅速。并且,多媒體教學課件能夠按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因此,課堂中運用多媒體進行音樂教學,在創設音樂情境中,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培養音樂感知能力、學習音樂知識、激發音樂創作等方面都體現了其優勢。同時,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搜索整理自己所需要的資料,制作成課件,為音樂課堂教學創設情境,在情境中學生大膽想象,展開聯想。教師在情境中引導學生體驗音樂感受歌曲,感受音樂。課件中豐富多彩的動畫、名家的演奏視頻拓寬學生的視野,為學生提供了模仿的對象。例如二年級音樂《三只小豬》,這首樂曲篇幅比較長,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較難。為了降低難度,激發學生們的興趣,教師給學生們準備了《三只小豬》的動畫,動畫將三只小豬的故事和音樂完美融合在一起。看到這樣的視頻孩子們太喜歡了,連著看了三遍。在不知不覺中開始了模仿,有的拉小提琴有的模仿邊唱邊跳的小豬。不一會玩兒,復雜的音樂在歡快的模仿中不知不覺中理解了,記住了。
二、激發創作,開闊視野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在小學階段是極其重要的。對于教師而言如何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值得深思的。創造力的培養應該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而音樂創作是創造力的表現之一。
教師通常會將這部分的教學內容忽略或只是由老師來演奏學生創作的音樂,由學生用所學樂器試奏出創作音樂,無論怎樣都無法做到聲音與譜例的同步。運用了多媒體之后,歌譜與聲音同步成為了可能,學生在創作樂譜的同時能聽到自己的音響反饋,同時在課件上可以體現出來,從而立刻沖擊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在此過程中,學生們邊創作邊聆聽自己創作的片段,在反復的比較中,能夠不斷地修正,創作出自己滿意,好聽的旋律,從中嘗到了創作的喜悅。
例如: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和能力,可以進行簡單的創作,而高年級音樂課本中也出現樂句創作的內容,教師可以利用作曲大師軟件輔助進行樂句創作,在傳統教學手段中,學生的創作和聆聽不能夠同步,而引入多媒體技術后,學生能邊創作邊聽到自己創作的音樂,并及時的做修正,提高了學生創作的能力。同時使原本枯燥、無趣的內容,變得簡單、易行,學生在視聽中真正體驗旋律的優美和諧,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創作興趣,從而讓音樂創作更趣味化,更高效,最終,優化了音樂創作的效果,提高了學生的創編能力,更加豐富了學生的音樂創作教學活動。可以說多媒體應用于小學音樂課堂使得音樂創作教學前進了一大步。
三、形象直觀,激發創編
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具有較強的模仿和想象力,學生們聽到音樂就會不由自主的動起來,而學生們模仿的動作往往是缺乏美感的,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適當而充分的運用多媒體,利用多媒體豐富的聲音、圖片、視頻的效果,不但能夠糾正學生們不美的動作和調皮搗蛋的現象,還有利于引導學生大膽想象,自由表現,美化動作,從而讓學生慢慢學會感受、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提升學生音樂素養。例如在《三只小豬》這一課中,教師先播放視頻《三只小豬》,看完視頻再請學生聆聽管弦樂《三只小豬》,欣賞完之后,學生自發想象故事的內容和情節景,想象小豬蓋房子的情景,再借助多媒體單獨出示旋律,學生根據故事內容創編歌詞,很快學生們就順利的完成其他兩段歌詞的創編,三組小朋友們分別模仿扮演三只小豬,教師從中選擇表現較好的,上臺來邊唱邊表演,有趣極了,學生們不僅記住了樂曲的旋律還到創編的喜悅。例如二年級集體舞《老鷹捉小雞》,它是由傳統游戲老鷹捉小雞配上音樂而來的。老鷹捉小雞這個游戲小朋友們都喜歡玩都會玩,游戲需要一個人扮演老鷹,一個人扮演雞媽媽。其余的同學扮演小雞。音樂一響,媽媽和小雞開始隨著音樂展開游戲,音樂情緒歡快的時候,老鷹要快速的追逐小雞,當音樂低沉、緩慢時,則老鷹的速度也相應的減緩。教師講明游戲要求后,播放音樂,同學們開始表演。孩子們很快的進入表演的狀態,課堂氣氛非常愉快。動作表現的卻不盡如人意。教材對這個游戲的定位是集體舞,學生們的表演離集體舞仍有距離。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表現集體舞。教師分別播放了教材中配備的“小雞舞”、“老鷹舞”視頻中小雞舞的動作是將手放在胸前,模仿小雞的動作,雙隨著音樂的節拍做動作。而老鷹舞的動作更加簡單,舞動雙臂模仿老鷹展翅的動作,學生們邊看視頻變進行了模仿,動作模仿的惟妙惟肖。當音樂再一次響起的時候,學生們又開始表演。這一次表演動作更加優美,與音樂更加合拍。可見多媒體技術能夠直觀的表現事物,學生們在模仿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創編。
參考文獻
[1]曹理等著.音樂學科教育學[J].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郭聲健著.音樂教育論[J].湖南文藝出版社.
[3]廖乃雄著.音樂教學法[J].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