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人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都在不斷提高,社會發展以及我國的素質教育目標都對聲樂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在聲樂教學活動中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采用與時俱進的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培養出全面發展的綜合型優秀聲樂人才。
【關鍵詞】聲樂教學;多元化;設計;教學模式
當今社會的經濟文化等內容都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特點,聲樂教學的模式也應該朝著多元化的模式轉變,培養出具有較強專業本領和社會適應性的聲樂人才。
一、多元化聲樂教學模式
(一)多元化聲樂教學模式的特點
多元化聲樂教學模式的形成是多元化的文化與藝術相互滲透的結果,聲樂教學發展的因素進行相互影響,賦予了聲樂更強大的生命力。多元化的聲樂教學顯示了藝術擴張性的特點,這就要求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模式,聲樂與樂器以及其他的藝術形式進行結合,也體現了藝術的創新和進步。長期以來聲樂教學在教學內涵和教學方式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為多元化教學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條件,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有了一些可供參考的素材。多元化發展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主流,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也將成為聲樂教學的主流。這種教學模式扎根于時代發展的需要,并兼顧聲樂學生個人的發展需求。
(二)多元化聲樂教學模式的意義
我國的聲樂教學對于文明傳承、促進聲樂藝術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興起與發展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當前,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文化與藝術的不斷發展必然導致多元化的局面出現。在廣泛的藝術交流活動中外來文化的引進和本土文化的繼承都促進了文化多元化趨勢的發展。因此,要對多元化的文化發展趨勢進行引導,時期發展成為傳承文明、創新文明的巨大動力。多元化的聲樂教學模式是發展音樂文化的新型模式,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與目標方面都有所創新和改革,對于培養綜合發展的優秀人才具有重大的意義,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并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學生步入社會以后能夠更好地投身到音樂事業中,促進其不斷進步。多元化的聲樂教育模式符合當下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推動聲樂教學的巨大動力。
二、聲樂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模式設計
根據當前多元化社會對聲樂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和聲樂教學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有必要采用多元化的聲樂教學模式,并對這一教學模式后進行精心設計,以培養適合時代發展的優秀聲樂人才。
(一)教學觀念多元化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聲樂教學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聲樂發展狀況和現實條件的限制,改革的成果比較有限。現代社會更需要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以此看來,聲樂教學的教學模式也應該不斷轉變,注重對更高層次聲樂人才的培養。教師在開展聲樂教學活動時,除了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還要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這也是由聲樂這門學科的獨特性決定的,聲樂知識的應用形式是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的,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實踐能力以后,學生才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向大眾展示出高超的技藝。
(二)教學方法多元化
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顯然已經不適合當今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面膜是,使用更為豐富的教學方法。實踐證明,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學的質量。豐富、多元的教學方法是提高聲樂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在科技快速發展的簡體,互聯網技術也走進了校園,出現在了聲樂教學的課堂之上,例如,網絡教學、多媒體技術等。聲樂教師可以充分運用這些先進的技術手段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呈現給學生更優秀的教學資源,使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在聲樂課堂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高聲樂教師的綜合能力
聲樂教師是聲樂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重要參與者,其自身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著聲樂教學活動的效果和質量,因此要注重教師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聲樂教師的綜合素質,以適應多元化的聲樂教學的需要。聲樂是一門特別的學科,它可以帶給人美的感受以及美的體驗,包含著復雜的教學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具備多元化的知識,以多元化的聲樂技能進行教學。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引導學生能夠對音樂進行辨別、分析或評價,通過對傾聽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悟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樂感。除此之外,還應注重對學生情感的培養。教師在講授聲樂技巧的時候,與學生進行充分的情感溝通。為了滿足聲樂教學的需要,教師還應該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以便。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人文修養的熏陶,塑造學生良好的藝術修養和藝術觀念,提高聲樂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小結
綜上所述,多元化的聲樂教學模式是符合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轉變教學觀念并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將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貫穿于聲樂教學當中。
參考文獻
[1]張桂仙,車紹留.高校轉型背景下聲樂教學方法初探[J].藝術科技,2014,04(12):235+280.
[2]何飛舟.歌壇跨界現象對民族聲樂教學的啟示[J].藝術教育,2014,06(11):74-75.
作者簡介:張天慧,女,碩士,湖南衡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理論,聲樂教學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