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梅戲作為一個地方小戲,一躍成為影響全國的大劇種,《天仙配》的問世對黃梅戲的普及和推廣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該劇在創作方式及音樂形態上仍保持著黃梅戲傳統音樂和濃郁的地方風格,《天仙配》為黃梅戲的藝術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很多古老的地方戲曲都面臨著生存的問題,黃梅戲也不例外,怎樣傳承和發展將是我們探究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黃梅戲;《天仙配》;傳承;發展
一、黃梅戲的現狀分析
黃梅戲作為我國的五大劇種之一,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自《天仙配》問世以來,一個民間的小戲很快發展成在全國有突出影響的劇種。但隨著人類經濟飛迅速發展的今天,黃梅戲這一具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古老劇種的發展卻面臨著諸多問題。
首先,黃梅戲后備人才匱乏。黃梅戲專業人員老齡化嚴重,黃梅戲專業學校和劇團難以吸收優秀生源,同時該戲曲藝術的師資力量也相對匱乏。
其次,觀眾逐漸減少。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影視藝術和娛樂方式的多元化,當代年輕人更傾向快餐式的娛樂方式,電影、KTV、電腦游戲等成為他們主要的娛樂手段,流行、搖滾、電音等成為這代年輕人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
再次,缺乏優秀的黃梅戲劇本。由于戲曲創作活動缺乏活力和動力,黃梅戲新鮮題材和優秀劇本極少,缺乏對黃梅戲有深入研究的專業人士加入黃梅戲編劇的創造。
由此可見,當代人民的審美意識和欣賞水平已經大大提高,若黃梅戲藝術不追求至美至真,那么就將會被淘汰,只有逐步解決制約著黃梅戲發展的瓶頸,才能使黃梅戲作為一項民族藝術更好的傳承下去。
二、《天仙配》對傳統黃梅戲的傳承
(一)語言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
無論是劇場版還是電影版的《天仙配》,都是從民間小戲發展而來的,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與普通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天仙配》來自于神話故事,曲調流暢平實,朗朗上口,易學易唱,符合了勞動者的審美趣味,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黃梅戲作為地方劇種是特定地域、特定文化背景、特定人群的藝術審美的產物,黃梅戲成長在安徽省安慶地區,安慶地區地處南北之間,兼容了南北特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這一地區的民間音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天仙配》使用安慶方言,安慶方言屬于北方方言中的江淮方言區,同普通話差別主要表現在聲調上,如“綠”普通話里讀(lü),而安慶話把綠讀成(lu)。[2]黃梅戲唱腔的旋律是受安慶方言音調的影響的,同時黃梅戲唱腔中使用切分和后附點這種節奏型也與安慶方言的這種表達方式有密切關系,這也是黃梅戲地方特色的一個重要表現因素之一。
(二)傳承了傳統黃梅戲的唱腔特點
音樂主要采用五聲徵調式及窄聲韻與單四度框架的寬聲韻結合的旋律音調結構類型也在黃梅戲的唱腔旋律中得以體現。黃梅戲在發展過程中保持了如唱腔旋律、板式、節奏等,使之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黃梅戲的眾多傳統花腔小戲的曲調都是吸收了民間的山歌、小調、說唱、戲曲等加以改編創造的。《天仙配》既不是主調中的[平詞],也不是[花腔]小戲和[彩腔],而是把高腔劇目中的《百姓緣》聯通曲調一起拿過來,并以高腔為主。《天仙配》中的《槐蔭樹下把子交》就是從高腔[清江引]中移植過來的。[3]
三、從電影版《天仙配》看黃梅戲發展
(一)唱腔的發展
原始的黃梅戲也稱黃梅調、采茶戲、花鼓戲,它活躍在田間地頭以民間歌曲和說唱為主,影片中的黃梅戲音樂并沒有拘泥于黃梅戲的舊有曲牌和固有唱腔模式,而是根據需要融入了藏族音調、西北音調、淮劇音調、京韻大鼓、梆子腔等的音樂成分,使愉快的情境和對美好生活的情緒馬上豐滿起來。
(二)表演藝術的發展
作為年輕的劇種,黃梅戲并沒有嚴格的表演體系,但也正是由于條條框框較少的緣故,其吸收和融合性反而更高,可塑性更大,影片在保留黃梅戲表演特色的基礎上,發揮電影鏡頭的功能和后期制作的特長,打破了局限于舞臺的表演,電影鏡頭讓演員擁有了更大的表演空間,同時給予了觀眾更近距離的內心體驗。
(三)藝術傳播方式的發展
電影是繼音樂、雕刻、圖畫、建筑、舞蹈、戲劇之后產生的最年輕的藝術,是近現代文明的產物,有了現代化機械之后才有了電影,1955年上映并獲得成功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是將傳統的戲曲藝術與新生的電影藝術再次完美的結合,通過利用電影的特技特效,將天空、騰云駕霧、槐蔭顯靈、天兵天將等極具神奇色彩的場景直接表現出來,電影特寫鏡頭的運用更是帶來了極大的感染力。影片打破了舞臺演出的局限性,給觀眾帶來了更多的視覺享受,導演在保留了黃梅戲表演特色的基礎上,講生活畫面舞蹈話,使得整部電影更加統一與融合。
四、黃梅戲的傳承構想
任何一種藝術的繁榮、發展都是一個進化的過程,是對歷史積淀的繼承。黃梅戲的傳承、發展要按照藝術規律辦事,與觀念需求親密結合,與時俱進。
政府重視,要增加財政投入,應當進一步發展黃梅戲基金會,用多種形式積累資金,用于資助黃梅戲的研究、宣傳,這樣才能有效地發展黃梅戲及提升劇種的地位。
大力發展黃梅戲專業教育:如今安徽省戲校和省藝校黃梅班,都大力培養黃梅戲編劇、演員等專業人才,為傳承安徽傳統名劇奠定了人才基礎。
走進學校音樂教育:我們的學生老師越來越失去黃梅戲的文化語境,應將黃梅戲作為本土音樂文化的地方課程進入中小學音樂課堂,進而實現弘揚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的教學理念。
利用網絡擴大宣傳:應當充分利用媒體擴大宣傳,建議建立功能強大的黃梅戲專業網站,讓更多的黃梅戲愛好者參與進來,黃梅戲傳承與發展的危機也就會迎刃而解了。
在全球化的大形勢下,人們逐漸意識到強勢經濟推動的強勢文化,要關注邊緣文化、提倡多元文化,黃梅戲是中國眾多戲曲中的一種,為了弘揚、傳承并發展這一本土音樂,我們應多層次多角度來保護其健康、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應仁.淺論黃梅戲傳統唱腔的繼承與發展[N].說長道短,1958-
4-32(3).
[2]張來敏.黃梅戲天仙配的音樂創作研究——以夫妻雙雙把家還為例[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2(2):124-126.
[3]胡運釗.傳統美必須與創新美完全結合——學習天仙配聲腔體會之二[N].音樂研究,1961-12-3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