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鋼琴作品的演奏風格具有著“中國特色”,這與我國五千年來的文化底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把握好演奏風格,才能使鋼琴演奏更加完美,兼具韻、意、神。本文對我國鋼琴作品演奏風格的解讀,將注重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以及韻、意、神相結合的演奏手法。
【關鍵詞】鋼琴作品;演奏風格;解讀
對于鋼琴表演來說,其作為一種藝術表演形式,本身的內容是其引人注意的一個方面,但卻并不是關鍵因素。鋼琴作品能否引人入勝,讓人們陶醉其中,以何種演奏風格表現出來,是鋼琴演奏的關鍵。鋼琴作品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一個部分,是融合了現代藝術氣息的藝術作品。鋼琴作品深受西方鋼琴表演藝術的影響,但對西方鋼琴表演藝術做到了兼收并蓄的處理方式,吸收了先進的經驗,實現了自身優化目的。我國鋼琴作品的演奏風格,應該更加注重對傳統文化的融合,以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去體現出鋼琴表演的獨特性,使其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下,能夠將藝術表現,更為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
一、我國鋼琴作品的演奏風格分析
鋼琴表演并不屬于我國傳統的音樂項目,它是由國外傳入的,鋼琴表演在傳入我國后,與傳統文化進行了有效的融合,從而打上了鮮明的“中國烙印”。鋼琴作品演奏風格,是藝術表演的重要形式,也是鋼琴帶給人們聽覺享受的一個關鍵。演奏風格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人們對表演的直觀感受。就當下我國鋼琴作品的演奏情況來看,它更多的兼容了我國的傳統文化特征,演奏風格中更多地融入了中國式的思想主題、精神內涵以及情緒情感。所以,在進行鋼琴作品演奏時,要考慮到文化內涵,并且注意獨有特色的發揮。我國擁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和歷史,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是豐富鋼琴作品演奏風格,升華藝術造詣的關鍵。所以,我國鋼琴作品的演奏風格,應注意虛實結合、急徐有致、剛柔并濟的表現方式,以國有文化促進外來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實現文化融合[1]。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鋼琴作品審美意識的融合
民族意識的把握,傳統文化的發揚,是提升鋼琴作品審美意識的一個關鍵和重點。我國很多的優秀鋼琴藝術家在表演過程中,我們可以聽到他們演奏的作品中,無一不摻雜著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情感,將傳統文化與西方鋼琴文化進行了有機結合,使鋼琴演奏得到了升華,給人一種意境美的感覺。一部好的鋼琴作品,都將具備韻、意、神這三個方面,這三方面是對作品演繹的一種升華。我國鋼琴作品在演奏過程中,將注重韻、意、神的表現,充分體現出“中國特色”來。我國鋼琴作品的演奏風格,充分體現出了鋼琴音樂的多聲優勢,注重民族文化的一種融合,對西方先進表演文化予以借鑒,形成獨具特色的鋼琴演奏作品。關于中國傳統文化與鋼琴作品審美意識的融合,主要體現在了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注重鋼琴演奏的神韻,注重傳統音樂文化與現代鋼琴文化的有機結合。我國鋼琴文化的神韻,是鋼琴演奏成功的關鍵因素,完美的音色,讓鋼琴表演充滿了藝術感染力,細膩的音色神韻,是我國鋼琴演奏的神來之筆,讓觀眾在欣賞了鋼琴作品后,心中產生一種“音韻蕭然,得于聲外”的感受。鋼琴文化的發展,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升華,是對傳統樂器:笛、箏、琵琶的一種繼承,以傳統文化促進現代文化的發展,是升華鋼琴演奏的關鍵。
第二,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遠,無韻則局,這是對鋼琴演奏“氣”和“韻”的重要性說明。鋼琴演奏過程中,將注重聲、形、神、韻、趣的結合,講究氣的流轉,韻的應用,更好展現出聲樂之美。
第三,細膩的節奏把握,抑揚頓挫的聲控,內心情感的完美體現,是鋼琴演奏與傳統文化結合的又一表現。中國傳統聲樂文化注重節奏和諧流暢,抑揚頓挫,泛泛之談始終難登大雅之堂,這一點,充分體現出了鋼琴演奏也該注重細膩的節奏以及演奏的起伏感。
三、意境的表現是我國鋼琴演奏的重要表現形式
傳神寫意,情景交融,高山流水,知音難覓。意境,是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一個有力表現,也是聲樂文化發展的一個境界體現。“深山藏古寺”即是藏,是要用思想去衡量的,是對藝術審美的一個感悟。同樣的,物身所囿,只看本質而無法體現其韻、意、神,終究無法稱得上美。中國風格的鋼琴演奏,追求著一種含蓄之美,相比于“含苞怒放”而言,人們更加傾向于“含而不露”的感覺,因為這樣的美,更加耐人尋味。意境的表現,是綜合神韻、情景的一種體現,注重對意境的渲染,體現出情景交融的身臨其境之感。所以,我國鋼琴演奏,要注重意境和情趣,注重審美的意境渲染[2]。
四、結束語
總之,我國鋼琴演奏的發展,要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注重韻、神、意的完美體現。“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鋼琴演奏,要讓意境和聲樂完美結合,在吸收西方文化優點的同時,也要注重傳統文化的融合和升華,體現“中國特色”,使傳統聲樂的意見之美、含蓄之美,充分地展現在鋼琴演奏之中,使鋼琴演奏更受青睞。
參考文獻
[1]李春曉.淺談不同風格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J].北方音樂,2015(01):142.
[2]張霞.如何把握鋼琴作品的演奏風格[J].大眾文藝,2011(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