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肖邦作為浪漫主義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無數經典之作,24首前奏曲集就是其中之一。其中作品17號降D大調前奏曲是廣為流傳的一首,又名“雨滴”。其篇幅短小,但演奏難度大。本文試圖通過對其創作背景、演奏方面進行研究以深入分析在演奏過程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雨滴前奏曲》;肖邦;分析與演奏
一、創作背景
肖邦前奏曲作品17號,由于全曲伴隨著不斷的持續音猶如不斷的細雨,所以又名《雨滴》,本曲創作于1838年,是肖邦與其愛人喬治·桑在地中海的馬略卡島上療養時創作的。在一個煙雨綿綿的天氣里,肖邦一人獨自在家等著愛人回家(那時他與愛人之間發生了很多矛盾),身體的疾病糾纏著他,生活上的窮困煩擾這他,并且極其思念自己的祖國。在這種憂傷、郁悶下創作出了這一首傳世佳作。
二、整體演奏解析
整首作品結構為復三部曲式,一共分為三個部分。
(一)第一部分
這個部分結構為單三部曲式,分為A、B、C三個部分。在這一部分中,作曲家制造出了滴滴答答的雨聲,每個音符猶如在傾訴自己內心的情感,呈現出的應當是略微憂郁、悲傷的情感。每個演奏者在演奏時都應當在腦海里都呈現出一幅與樂曲相應的景象。 演奏之前需要帶著情感吟唱主旋律,本首作品絕對不能死板的完全按照節奏來演奏,否則彈奏出來會如一潭死水,毫無意義。
A部分為1至8小節,本曲的主要動機。旋律與伴奏聲部比較明顯,但是要謹慎下鍵,尤其是第一個音F。演奏時,手指一關節充鉤緊,大臂應放松,用弱而堅定的音色彈出。右手第一拍為附點,第一小節音呈下行排列,猶如一聲短暫的嘆息。主旋律應當非常清晰,但切勿砸琴。除主旋律之外,豐富的伴奏聲部是造成演奏困難主要的原因,清晰的主旋律需要由微弱的伴奏來村托,所以伴奏聲部更加考驗手指的控制能力,需要清晰但非常弱的聲音。第一小節第二拍出現的二分音符,第三小節出現的附點二分音符C音等一系列長時值音符,都應當充分的保證時值。另外本首作品從頭至尾不間歇的持續音,是本作品的特色所在,需演奏的非常均勻的力度。第五小節為第二句,右手的旋律動機模仿第一句,在演奏時,應當比第一句略微肯定一些,多加一些力度。
B部分為9至19小節,旋律和伴奏都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暫時的轉調,降G大調。包含了四個連線小句子。第一句從8小節最后一拍至11小節第一拍,右手旋律演奏時仍然需要帶著呼吸和情感,總體的力度變化由弱到強再到弱,完全順應音符的走向。左手注意音量的控制和雙音的整齊。接下來的第二句第三句分別是往后的第一第二條連線,右手旋律變化模仿第一句,描述了作曲家無法釋懷、糾結的情緒。整個旋律線條的走向呈下行,仿佛在嘆息,結尾處都帶著三連音的裝飾音,演奏時要自然,音量不能過多。左手的織體不變,變化的是音區向低音拉寬,并出現了和弦代替雙音,讓整個情緒更加濃厚,當然,此時對左手的演奏要求更高,演奏時須保證在弱的同時不漏音,不敲擊,不能掩蓋右手的旋律音。到了最后一句17、18小節,情緒稍稍平穩,注意18小節左手兩個聲部中時值的變化,必須精準。
C部分為20至27小節。再現第一部分的主題,在情緒上比前面更加的肯定,力度也相應的多一些。一共兩句,前四個小節為一句,基本與開頭部分的第一句相似,需要注意的是,右手旋律在力度上需要做漸強,裝飾音也更直接肯定一些。第二句為后四個小節,同樣重復動機,但這一次卻不是為了肯定,而是為了更好的連接第二個部分。在作曲家的思緒中慢慢呈現出另外一番情景。
(二)第二部分
此部分為單二部曲式,從降D大調變成了升c小調,旋律從右手變成左手,混合了右手八度與和弦的持續音,左手有力而低沉的雙音和八度,將本曲推向了高潮。這個部分的情景似描寫了一副凄慘的送葬的畫面,作者內心的憂郁、憂傷、無奈的情緒徹底的爆發出來了。
28至59小節作為第一部分。在演奏上,難點更多集中在左手,前8小節作為一句,左手的雙音中隱含著一條清晰的旋律線條。第一第二小節旋律音應在下方音,具體音為do re mi re re mi fa mi,往后六個小節則都在上方音上。這些旋律音在演奏時應當著重突出,但同時音程需要保證整齊不突兀,所以這一段我建議單獨把左手拿出來練習一下。右手則一直保持著力度弱、均勻、手指平穩的進行。接下來8小節,前四個小節左手延續著前面的旋律,只在最后一小節加入了低八度的裝飾音。變化的地方更多出現在右手,從單音變成了雙音,并且在中聲部增加了幾個旋律音,與左手相呼應,彈奏時應著重把這幾個旋律音突出,在力度上逐漸增加,在39小節上把力量充分放出。后四個小節是本段真正的高潮,譜面上的力度比標記是ff,左右手手臂都應當充分放松,手指鉤緊,旋律是左手八度進行,彈奏的應讓人感覺音的沉重,心情的沉重以及釋放,但切勿敲擊和拖沓。右手中聲部加入了長時值的雙音,彈奏時需突出并保持足夠時值,八度的延續音需彈奏得整齊、均勻、深刻,最終在43小節弱下來。往后的16個小節重復了前面16個小節,在旋律、演奏、力度方面與前面基本一致,但應當注意的是,完全重復某個段落,通過前段的蓄積,后段的情感應更加豐富,更加投入,所以導致高潮部分的力度可能比前段稍多一些。同時要注意59小節標記了特強,不再是弱了,進入第二個部分才開始弱下來。
60至75小節作為第二個部分。編者個人認為這個部分是最難演奏的部分,突出在右手。前8小節為一句,前四個小節,此時旋律集中在右手上方音,持續音在中聲部,手指很難控制很容易造成漏音,要保證清晰但輕巧。八度的旋律音是真正需要克服的困難,單獨演奏很簡單,但加上中間的持續音卻很難,難在把旋律突出的同時還需要高度整齊、高度連貫,也需要中間持續音不斷。特別是61、62小節,上方的旋律音本身就出現的二度的不和諧音程,這時需要突出上方音,削弱下方音,整齊的彈奏八度和弦,63小節中間的持續音應當稍微突出一些。后面四個小節,右手持續音落在低聲部,旋律音則在底音上,手指非常不好控制,比旋律音si do la si do la do si re do si突出,當然整齊是突出的前提。后八個小節作為第二句,前四個小節變化模仿了第一句的前四小節,旋律音保持不變,中間加入了一些音,這樣增加了演奏的難度,力度上比前面逐漸加強了,到最后一小節到達強。后四個小節,旋律依然在上方聲部,要注意力度的控制,三次重復了旋律so la la,應當一次比一次弱,到達最后一小節左手四個音過渡到結尾段落。
(三)第三部分
這個部分是76-89小節,作為再現部分,調性再次回到降D大調,前六個小節重復了第一部分的前六個小節的主題。在這個部分可見作曲家心情恢復到了平靜,但始終帶著淡淡的憂傷,力度也回歸到了弱,所以演奏者此時也應當平靜下來。最后八個小節力度為p和pp,但演奏時同樣需要保證把右手下方的主旋律突出,漸弱、漸慢的最終到達最后一個和弦終止。
三、結語
本文重點對肖邦序曲《雨滴》的每一段進行了演奏方面的分析,同時把握正確的情感表達。這是通過自己對這首作品的理解詮釋出來的,通過自身的實踐練習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個小小的成果,本人實踐和學術能力尚淺,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希望能夠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研究來慢慢提升自己的實踐和學術能力。謝謝!
參考文獻
[1]劉雪萍.肖邦降D大調“雨滴”前奏曲形態分》[J].韶關學院報,2008(8):96-99.
[2]劉宏偉.肖邦“雨滴”前奏曲演奏與教學[J].樂器,2006(5):446-47.
[3]孔麗.肖邦降D大調前奏曲演奏探析[J].齊魯藝苑,2002(2).
[4]謝晶瑩.《肖邦降D大調前奏曲賞析[J].歌海,2008(5).
[5]葛儉.“肖邦”[M].北京:東方音樂出版社,1999.
[6]蘇恩華.淺析肖邦降D大調“雨滴”前奏曲的演奏技巧與其情感表達.[M].社會科學家,2012(10).
[7]許名.肖邦鋼琴曲集·前奏曲[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