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所存在的諸多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問題在中學音樂教育中一樣存在,而且在中學音樂教育之中還面臨許多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問題。本文以信陽地區中學為例,淺析中學音樂教育現狀。
【關鍵詞】基礎教育;音樂教育;現狀
美妙的音樂能夠陶冶人們的情操,驅散人們心中的煩惱,培養人們的審美情趣,使人們的審美能力得到,具有培養人們完善品德和發展智力的功能。音樂是一門體驗性的學科,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現、體驗、掌握并創造音樂的美。這種教育的過程,有利于學生抒發情感的和張揚個性,一節好的音樂課堂是讓解放學生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和針對學生特點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在一起,創造多樣的教學形式,營造出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而我國現行的教育模式,一是沿用了中國封建的教育方法(孔子的一些教育方法我們現在仍在沿用)。二是學習前蘇聯的教學體系的舊框還未徹底改變。而我們現在的國情既大別于封建社會,又有別于前蘇聯,所以這種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當今世界音樂教育的發展,制約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
江澤民同志在2000年2月發表了《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明確指出“正確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使他們能夠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一個關系我國教育發展方向的重大問題。”“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要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
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文件中指出“加快教育發展是把我國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因此加強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推進課程改革,改革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和模式,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錯誤傾向,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實施素質教育,形成教育的良好環境。建國以來,我國的音樂教育,在國家有關政策指引下得到了一定的成績。從改革開放起,在基礎教育不斷改革和發展要求素質教育提高的背景下,如何發展基礎音樂教育引起了國家重視:基礎音樂教育的管理、咨詢、教育機構被初步建立起來;國家制定了指導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工作的相關法規和文件,使音樂教育有法可依。從1996年起,國家統一在高中開設了音樂課,從而結束了高中沒有音樂學科的狀態,之后,頒布了《普通高中藝術欣賞課教學大綱》,提高了高中音樂課的開課率,使高中音樂教育長期空白的狀態得以改善;在高中音樂教師隊伍逐步擴大同時,教學水平也在逐漸提高;除此以外,教材的創編、教學器材的配備、科研的推動……這些成果,都讓整個高中音樂教育事業在發展的路上前進。但是,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所存在的諸多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問題在中學音樂教育中一樣存在,而且在中學音樂教育之中還面臨許多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問題。以信陽地區中學為例,音樂教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國際、國內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變化。重智育,輕德育、美育的狀況愈演愈烈,有相當一部分學校形成了從小學到高中音樂教學的階梯形滑坡,即小學全開音樂課,初中減音樂課,高中基本不開,而是為了調節學生的學習壓力而設。《大河報》2006年4月5日A13版(在他鄉讀書,但不能死讀書)中有河南某高中學生說:“我們學校連音樂、美術都取消了,更甭提什么‘研究性學習’了。”
一、應試化傾向
面對高考日趨來臨,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信陽地區不少高中把陶冶情操、緩解學生學習壓力、放松身心的音樂欣賞課變成了專業音樂理論補習班,變成藝術高考的預備班。學校把音樂課的教學內容任意修改,歌唱技巧、鋼琴基礎、音樂史、樂理、試唱練耳等音樂高考加試內容替代了原先欣賞的內容。學校片面的追求升學率把欣賞的內容改為應試內容和國家開設音樂欣賞課的初衷相違背,在偏離了音樂教育審美的核心的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素質的培養和審美能力的提高。
二、傳承式教學
課堂欣賞是音樂欣賞教學的基本形式,是欣賞樂曲、分析樂曲產生背景及傳承的單一課型。這種被動的老師教學生學的方式與音樂課程標準中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動力相悖,同時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喜愛。
高中音樂欣賞課的開設目的是放松學生身心,讓學生欣賞不同國家的音樂的同時,了解相應的文化,提高自身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無論學生是否有音樂天賦或是音樂方面的特長,都具有學習音樂的權利和義務,高中音樂教育是應面向全體學生的。高中音樂教育具有基礎性,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熱愛音樂的情感和基本的審美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以前的“書呆子”早已不適合社會的發展,現在社會發展需要素質高、博學、情商高、身心健康的全能型人才。素質教育要求讓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素質的最佳途徑。
參考文獻
[1]盧強.中小學教師需要具備的教學知識[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2(4):50-53.
[2]邱德樂.論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實質與特點[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4(2):82-87.
[3]盧秋玲.現階段基礎教育五思[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1(6):66-68.
[4]蔡宇宏.論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升[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9(4):77-80.
[5]胡靜.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1(5):42-42.
[6]金長民.課堂教學心理動態過程論[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8(3):82-86.
[7]盧強.中小學教師需要具備的教學知識[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2(4):50-53.
[8]陳明霞.論音樂教育寓教于“樂”的價值追尋[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0(3):86-88.
[9]王艷霞.略論聆聽音樂的哲學思辨[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4(5):98-99.
[10]岳軍.試論音樂功能的三個層次[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8(3):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