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琴作為西方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響力的樂器,因其獨特的魅力,被世人稱為“樂器之王”,但是它進入中國的時間并不長。而中國鋼琴作品在我們國家,很大一部分改編自傳統音樂素材,將鋼琴音樂與傳統音樂從技術以及傳統兩個層面互動結合,由此賦予了一種創新的表達,富含濃烈的“中國味”,又具有西方音樂語境。本文以此為切入點,簡要論述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特點。
【關鍵詞】中國鋼琴作品;傳統音樂;意義特點
中國鋼琴音樂創作來源、審美情趣等決定了中國鋼琴音樂的獨有特點和人文意義的特殊性。
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發展是連貫的,并沒有收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自古就講注重自然、社會、人的和諧,影響了中國人的審美觀。所以,西方鋼琴進入中國后,不可避免的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具有中國特色。
一、中國鋼琴作品具有獨特的人文意義
中國鋼琴作品在建國后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按題材來分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各類作品都具有獨特的人文意義:
1.改編自中國古代名曲的鋼琴作品,代表作有黎英海先生改編的《陽關三疊》,王建中先生改編的《梅花三弄》等。在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中,要使得西方鋼琴表現濃郁的中國風曲子,可以直接采用中國古典曲子或者從中汲取靈感進行全新概念的古曲新創。古曲是最能體現出我國古代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的藝術作品.中國古曲鋼琴改編無疑將中國人文精神與音樂文化完美統一起來。
2.改編自中國傳統民樂的作品,符合中國人傳統的音樂審美觀,劉福安改編的《采茶撲蝶》,陳培勛先生改編的《雙飛蝴蝶》,王建中先生改編的《二泉映月》等,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優秀音樂作品。這些作品追求民族化的音響效果,立足民族音調和調式的基礎上進行民族化的實驗和創新無不提現了最基本傳統的人文思想:即人與自然的和諧。
3.改編自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作品,由于它的地理差異,地方色彩豐富,反映了我國不同地區的習俗和文化,自然環境等。如福建、山西、東北、西南等地的民間歌曲,在研究了當地民俗和民間傳說后改編的音樂作品,體現了地域獨特的氣質,使得不至于顯得生疏空洞,不至于千篇一律,使音樂與人民融為一體,促進了鋼琴音樂的發展與普及。比如鄧爾博的《新疆想曲》,倪洪進的《壯鄉組曲》等。
4.中國革命歌曲、近代民歌、新時期民樂。如《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中國男兒》《映山紅》《黃河》《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等。是民族意識的集中體現,是幫助人民樹立民族意識、傳遞民族情感的紐帶,注重音樂的人文內涵,喚起國人對國家、民族、公民人格精神的文化認同感,體現中國音樂作品中的人文意義。
5.現代作品張朝的《皮黃》《在那遙遠的地方》等 。現代作品利用中國傳統戲曲聲腔的音樂元素,結合現代作曲技法創作而成,更易于中國百姓接受,在中國現代作曲里,融合了東方哲學的基礎,從美學到技術層面,都將民族的東西發揚到了世界。作品的立腳點基于華夏文化,有別于歐洲的題材與藝術特色,具有濃烈的東方氣息。對于中國音樂的本土化、民族化的探索至關重要,對世界后現代多元文化環境意義深遠,對中國現代音樂發展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
西方鋼琴與中國作品互動融合,所激發的無盡的創造力, 所創造的嶄新審美觀念,所建構的樸實的古典情感,體現了強烈的人文意義, 宏揚了中國文化。
二、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特點
(一)寫意標題藝術特征
標題音樂,誕生于十九世紀的歐洲,這種表現注重情感抒發,有利于聆聽著更好的理解品味作品,上述幾篇改編的鋼琴音樂包含了傳統文化的寫意精神,如:李英?!跋﹃柺捁摹钡臉祟}寫意精神表達的最優秀。這首歌曲是一首琵琶音樂曲,音樂的版本,唐代詩人張若虛還有一首歌曲作品,寫實的標題,還有十個小標題,但其表達真的很有趣,皆是寫意的表達方式,所有的樂曲表現出在在夕陽照耀下,月在東山,江風拂面,漁民的搖船的回歸移動場景,非常有音樂美和意境美,一個標題一個標題聆聽這首曲子,我們似乎能感受到花影層臺,朦朧月下,一望無際,回瀾拍岸,水天一色、蓮動歸舟,萬籟俱寂的美麗畫面,這種調整后的細致入微的表現不僅使人陶醉,并通過寫意的表達方式大大提高鋼琴音樂的藝術魅力。
(二)鋼琴作品織體具有多層思維
鋼琴音樂有一個多層的思維特征,由中國傳統音樂改編成的鋼琴曲,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充分發揮鋼琴的旋律線特征強度和使用范圍。比如增加多聲部的寫作方法或者在旋律上做層次處理。如《梅花三弄》運用了大量的平行四度和聲,給人們帶來一種透明清晰的感覺,展示出了傳統的梅花意向特征。音樂的高潮部分,動態的琵琶音展現出了梅花耐寒性的動態美,而音樂的結束部分又恢復平靜,具有強烈的層次感和吸引力。
(三)多種節奏的運用
中國鋼琴樂曲有多種節奏綜合運用的特點,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鑼鼓節奏與秧歌節奏,如:鋼琴曲《慶翻身》整曲節奏鮮明,鑼鼓節奏及秧歌節奏貫穿全曲。樂曲采用漢民族音調,1-4小節是鑼鼓節奏,5-24小節是秧歌節奏。25-40小節,是一個北方的民歌音調。41-44小節是熱鬧的秧歌場面,也是秧歌節奏,正是我國百姓喜聞樂見的音樂。
(四)樂曲結構多樣化
汪立三先生改編的鋼琴曲《蘭花花》,以民歌為主題,按照分節歌的形式,以三部性的再現原則,變奏組合,用類似敘事曲結構的手法,形成了敘事性、戲劇性和悲劇性的對比。鋼琴表演的藝術魅力在于結構多樣化,形成結構上復合的藝術形式,鋼琴作為西方舶來品的藝術表現形式,逐步與我國傳統文化交匯融合,多樣化的樂曲結構也是其最主要的表現特征之一。
隨著中國的崛起,我國鋼琴音樂也在飛速發展。同時我們要正確認識自己的國際地,在發展我國鋼琴音樂的同時,宏揚我國的民族文化、民族特色,提高我國鋼琴音樂在世界音樂林中的地位,針對西方鋼琴音融入我國傳統音樂中,我們就要虛心學習揚長避短,促進我國傳統音樂的發展,促進中國文化在世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魏廷格.論王建中的鋼琴改編曲[J].中國音樂學,1996(10).
[2]李敏.鋼琴曲《梅花三弄》民族藝術風格賞析[J].大舞臺,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