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地理地處亞歐大陸中心,與八個國家接壤,四周環山、遠離海洋、疆域遼闊,現主要有塔塔爾、塔吉克、維吾爾、哈薩克等13長期居住的民族,在古代絲綢之路上匯聚了中國、印度、波斯、希臘這些文明古國的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影響下,新疆音樂風格不同程度的體現出波斯——阿拉伯、歐洲、中國三大音樂體的音樂特點,本文將對新疆較有代表性的維吾爾、哈薩克、塔塔爾、塔吉克和柯爾克孜族傳統聲樂作品類型從不同的角度予以梳理,以便于更系統和直觀的對研究新疆風格傳統聲樂作品類型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
【關鍵詞】新疆風格;傳統聲樂
一、維吾爾傳統聲樂作品
維吾爾族聲樂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涉及面廣,反映出維吾爾族人民生活的各個層面,顯示出獨特的藝術特色。維吾爾傳統聲樂作品分為無伴奏的“徒歌”和有伴奏的“相和歌”兩大類。徒歌分為長調和短調兩種形式,由愛情歌曲、風俗歌曲,勞動歌曲組成的,長調是廣闊自由的慢板,抒情而寬廣,例如勞動歌《情人》。徒歌短調以獨唱為主,體現了生活和勞動中的喜、怒、哀、樂,例如《睡吧,孩子》。“相和歌”分為有固定節奏和沒有固定節奏兩種形式。有固定的節奏的作品節奏規整,節拍明快,情緒飽滿,具有強烈的舞蹈性,代表作品《諾言》。沒有固定節奏的作品,節奏較自由,節拍時有變換,例如: 1/4,2/4,3/4,4/4拍,5/8, 7/8之類的混合復拍子也被經常采用使用,很少使用 3/8拍。例如:喀什民歌《達代》是7/8拍,《積雪的山峰在哪里》是7/8拍等,還常用變換拍子,例如《米贊古麗》由2/4,3/4,4/4、三種節拍構成,《黑眼睛的姑娘》由3/8,2/8、3/4三種節拍構成。
二、哈薩克傳統聲樂作品
千百年來,哈薩克人一直過著游牧生活,哪里有肥美的草地、清澈干凈的水源就在哪里放牧,那里就是哈薩克人的家。在哈薩克優秀的聲樂作品中,時常描寫出駿馬奔馳、雄鷹展翅等自然和生活內容,仿佛已然置身牧場,游走在廣闊的草原,仰望著游走在天空的云朵。以質樸、清新、自然風格,體現出哈薩克族人對生活和未來,無限熱愛和美好憧憬。歌聲和馬是哈薩克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猶如哈薩克人的一對翅膀,少了一任何一只都無法自由飛翔,哈薩克人一年四季離不開馬,從生到死離不開歌,像熱愛自己的生命般熱愛著音樂。
哈薩克傳統聲樂作品以題材可以分為“月令”和“安”和“吉爾”三類。“月令”是哈薩克語的諧音,翻譯成漢語是“詩歌的意思,“月令”類聲樂作品特點是:1.無固定歌詞、曲名;2.由歌手即興編唱;3.曲式沒有“安”完整;4.節奏比較復雜,5.語言音調結合密切,風格近漢語中說唱音樂或西洋歌劇中的宣敘調。6.演唱形式為單人彈唱。例如:《哈爾哈什》。“安”是哈薩克語諧音,漢語翻譯為“旋律”,“安”這類作品特點是:1.大多有固定歌詞和曲名;2.旋律優美、音樂寬廣;3.大多數為單樂段反復加副歌的單二邵曲式;4.以二拍子和三拍子最常。例如:《瑪依拉》《燕子》等。
三、塔吉克傳統聲樂作品
塔吉克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富有智慧、能歌善舞。我們國家的塔吉克族全部都生活在新疆帕米爾高原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總人口大約44680人,96%居住在塔什庫爾干縣,其余的分散在塔什庫爾干縣鄰近的葉城、澤普、皮山、莎車等縣境內。因帕米爾高原高寒、高海拔的自然環境因素,生活在帕米爾高原的塔吉克族形成了半游牧式的生活方式,因為帕米爾高原高寒,放牧時間和農業種植時間較短,勤勞的塔吉克族就在有限的時間內,在山間有牧場的地方放牧,在平地上種植可生長的農作物。關于塔吉克族聲樂作品,迄今為止最早出現于公元前6一4世紀,成書《阿維斯陀》[1]的《伽泰》[2]中。
塔吉克音樂文化主要受中原、塔里木盆地各民族文化、中南亞、伊朗音樂的影響。傳統聲樂作品以題材和內容為依據,可分為勞動歌、愛情歌、風俗歌、宗教歌、敘事歌、法拉克和艾爾卡提路歌謠。在世世代代辛勤勞作中,塔吉克人創作了很多與塔吉克先民社會生產狀況相適應反映勞動生活的歌曲,勞動歌曲表現了塔吉克人從事狩獵、游牧或是農耕,時的辛勤勞作,但因歷史原因流傳至今的己很少,例如:《擠奶歌》《牧人之歌》和《打場歌》等。塔吉聲樂作品中愛情為主題的作品很多,既反映出塔吉克人崇尚自由、向往愛情的精神需求,又間接體現出封建婚姻制度下,塔吉克人兩性關系中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例如:《巴納馬克》《古麗塔利》《萊露》等,以《古麗畢泰》傳唱最為廣泛。本文中“風俗歌”就是在喪葬、婚禮、集會、宴會等特定場合演唱具有儀禮、性質的歌曲 。例如:婚假時《肖莫巴讓克保特》、宗教集會演唱的《凱蘇伊德》等。塔吉克宗教歌曲主要伴奏樂器為塔吉克民族樂器巴朗孜闊姆,宗教信仰由佛教改為伊斯蘭教后,教宗教儀式歌曲逐漸減少,加上文革時期對塔吉克族的宗教作品的破壞,因此保留下來的少之又少。塔吉克敘事歌題材豐富,大多來源于本民族歷史、傳說和詩歌,是對于沒有本民族文字的塔吉克族悠久歷史和文化的記載和見證,是傳承塔吉克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敘事歌曲大多都是以上下句結構的分節歌形式,雖然篇幅短小,但是故事情節經多次旋律和唱詞的反復后很完整,和大量歌詞段落構成,一般為。例如《臺恩》《英雄贊》《巴圖爾》《雄鷹》《龍吉格之歌》等,以《臺恩》《龍吉格之歌》最具有代表性。法拉克和艾爾卡提路歌謠是浸透了塔吉克人民舊社會血淚和對光明的向往近現代時期重要的創作形式,歌詞形式較自由,有雙行詩、四行一節的,甚至多行詩聯綴成篇,有固定曲調,沒有固定歌名,便于吟唱,當時流行十分廣泛,有很多流傳至今。新民歌作品是表現塔吉克人擺脫建地主剝削和壓迫后,歌頌新時代的作品,例如:歌頌黨祖國的《黨的光輝照亮我們的心田》《美麗的祖國》,歌唱家鄉的作品《我的帕米爾》《家鄉頌》《雅迪努西》《塔什庫爾干之歌》,贊揚母親的作品《我的母親》等。
四、柯爾克孜傳統聲樂作品
我國柯爾克孜族從古至今稱謂一直在演變,漢代叫作“商昆”、唐代叫作“堅昆”、元、明代叫作“吉里吉斯”、“乞兒吉速惕”、清代叫作“布魯特”、現在叫作“柯爾克孜”。柯爾克孜族大部分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區域內,還有較少的人散居在黑龍江富裕縣區域。
柯爾克孜傳統聲樂作品根據內容可分為:勞動歌曲、抒情歌曲、習俗歌曲三種類型。柯爾克孜族因為歷史的民族文化等原因,一直生活在山林、牧場,生活,沿襲著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習慣,所以勞動歌曲一般也是表現此類的生活內容和習慣的歌曲例如:《打毛歌》《牧羊歌》《沙青馬》等。抒情歌曲分為對自然地熱愛之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對生活和愛情的熱愛和贊美三種。例如:《黨的恩情比山高》《草原清泉不斷的流》《天山》《綠色的草原》等。抒發對生活和愛情的熱愛的作品如:《我的小寶寶》《相愛》等等。柯爾克孜習俗歌曲內容與宗教都息息相關,可分為生活習俗與宗教習俗兩類作品,例如迎接賓朋時的《迎賓歌》、 諾魯孜節唱的《諾魯孜歌》這一類型的作品。
五、塔塔爾傳統聲樂作品
新疆13個世居少數民族中人數最少的民族。“Tatar”、“達旦”、“韃靼”都是不同時期‘塔塔爾’的不同音譯。
塔塔爾族傳統聲樂作品按題材有:勞動歌、抒情歌和農耕歌。抒情作品中又分為獨唱和對唱兩大類,一般使用塔塔爾民族樂器 庫涅、 科比斯、 曼陀林和風琴伴奏。例如作品《拉瑪依》《別爾達吾孜凱》等。勞動歌曲可分為生息環境之曲、牧歌詠嘆之調農耕歌三類。農耕歌節是同位拍重音與節奏重音,強弱分明、音高起伏不大、句逗清楚以強有力的節奏貫穿全作品。例如:《打草歌》《收割之歌》等。牧歌詠嘆類的作品,節奏自由、無固定規則,自由抒發情感,風格類似蒙古長調,體現了放牧勞動中自由的狀態,可無拘無束的呼喊宣泄內心情感的一種狀態。例如《黑森林》《駿馬和馬嚼子》《天鵝的翅膀》等。
“民歌是為社會發展的鏡子,是唯一的歷史傳說和編年史”傳統民歌是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中和社會交往中口頭即興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不斷變異的特點。源遠流長的中國民歌以極其豐富的內容和多種多樣的形式,在世界音樂藝術殿堂占有重要一席。聲樂藝術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代表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向往和現實的勞動生活狀態,是不同時代勞動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的縮影。
參考文獻
[1]《阿維斯陀》是古伊朗宗教鎖羅亞斯德教的主要經典.《阿維斯陀》(Avesta)意思為“知識”、“諭令”或“經典”,通稱《波斯古經》,它是可據以對古伊朗宗教進行探討的主要文獻,是關于瑣羅亞斯德教最為完備、最為豐富的宗教圣典,主要記述的是瑣羅亞斯德的生平及其教義.
[2]《阿維斯陀》圣典一共有六部分,《伽泰》是第一部分,“伽泰”意為“圣歌”,是祭司向神貢獻祭品時所唱的贊詩和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