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本科高校大多是在以前的高等師范??茖W校的基礎上組建升格而產生的,其辦學目標主要是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本科人才。筆者就地方本科高校如何進行聲樂教學改革,使學生今后能適應社會需求,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地方高校;聲樂教學;改革
地方本科高校大多是在以前的高等師范??茖W?;A上組建升格而產生的,其辦學的目標主要是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本科人才。筆者就地方本科高校如何進行聲樂教學改革,使學生今后能適應社會需求,談幾點粗淺的看法,僅供參考。
一、轉變觀念,提高認識
國家教育部明確指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辦學方向定位是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辦學特色定位是要結合本校和本地區的實際,整合教育資源,揚長避短,形成優勢和特色”。目前有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 的聲樂教學有“重課堂、輕實踐”、“重唱法、輕用法”、“重技巧、輕表現”、 “重常規、輕特色”等“四重四輕”現象。這與國家教育部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精神和要求不太相符。因此,作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聲樂教師,應該主動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真正為基礎教育培養應用型的音樂人才,努力使學校的辦學上水平、出特色和顯亮點。
二、課堂教學,形式多樣
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聲樂教學的課堂教學形式也要發生一定的變化。作為地方本科高校的聲樂教學,不可能像全國著名的音樂學院(如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等)一樣,采取單一的師生“1對1”課堂教學形式。其理由主要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音樂專業與專門的音樂學院的培養目標和服務面向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聲樂教學的課堂教學形式要力求多樣化。比如大學一、二年級可以采取“1對3”或“1對5”的“小組課”進行聲樂教學;到大學三年級就實行聲樂的主修和普修“分流制“;聲樂主修生可按10%-15%的比例進行選拔,采取“1對1”教學形式,同時實行“滾動制”;而普修生則上“大組課”,可以“1對15”或“1對20”等,上課內容主要是將中小學、幼兒園教材上的歌曲和地方歌曲等有選擇性、針對性的提前進行訓練;同時融入聲樂表演(如重唱、對唱、表演唱、音樂劇以及歌曲自唱自彈等),主要針對學生今后就業時的實用性而進行有的放矢的聲樂教學。
三、唱法交融,順應趨勢
聲樂界通常將演唱方法歸納為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和原生態唱法等四種類型,各種唱法對于作品的表現可謂各有千秋,受到人們的認同。但對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由于學生的生源素質整體較差,大多學生是上不了省屬或較好的音樂院校,才不得不填報地方高校而被錄取的;還有的學生是高中的文化成績較差,上不了文科或理科的二本錄取線,才勉強報考音樂專業,因為音樂專業的文化線要求要低得多,有的只占二本文化線的70%;這類學生雖然考上了地方高校音樂專業,但其音樂素質和能力相對比較差;有的學生的學習勤奮度和專注度也不高。因此,作為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聲樂教學時,因全面了解生源情況,認真從基礎開始抓起,盡量不要過早地對學生下民族、美聲、流行等唱法結論。一方面學生幾乎是從零開始學習聲樂,沒有任何聲樂基礎,沒有必要把學生的學習路子過早框死;另一方面學生的聲音將會隨著不斷的訓練而發生變化,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而進行聲樂教學,體現學生的聲音特點。其實,目前的聲樂教學發展的總體趨勢是將美聲、民族、流行等唱法進行巧妙的融合,并不主張將之截然分開。著名歌唱家蔣大為老師在一次全國“青歌賽”上這樣說:什么是美聲?只要通過科學的發聲方法、表達情感而給人以美的享受的聲音,就可以叫美聲。如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劉和剛在演唱作品《父親》時,既有美聲的發聲功底,又有民族的甜美音色,還有流行的自然表達,將三種唱法進行巧妙的融合,感人肺腑,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歡,這可謂最好的例證。
四、教材內容,精選實用
教材是教師進行聲樂教學和學生學習聲樂的基本依據,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之一。有的聲樂教師一輩子就用一本“老掉牙”的聲樂教材,所教學生演唱的作品千人一面,作品量太小,范圍太狹窄,學生學習起來沒有新鮮感,更沒有興趣和動力。這種“混日子”、“磨洋工”的“懶惰型”、“過時型”聲樂教師培養出來的學生,今后是否能真正適應社會的需求,實則要重重地打個“疑問號”。因此,作為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師,一定要與時俱進,認認真真在“地方”二字上下功夫,圍繞“地方”二字作聲樂教學文章,必須精心選擇聲樂教材及聲樂曲目,并且一定要注重全面性、科學性、民族性、地方性和實用性等。如:(1)精選國外經典的歌曲,如《我親愛的》《賣花姑娘》等;(2)精選我國的經典創作歌曲,如《我愛你,中國》《紅豆詞》等;(3)精選我國經典的的地方戲曲,如京劇、黃梅戲、越劇片段等;(4)精選我國經典的歌劇片段,如《白毛女》《洪湖赤衛隊》等;(5)精選我國少數民族的經典民歌,如《在那遙遠的地方》《情姐下河洗衣裳》等;(6)精選我國優秀的流行歌曲,如《彎彎的月亮》《懂你》等;(7)精選地方本土的改編與創作的歌曲,如《大田栽秧行對行》《土家漢字》《我在梵凈山下等你》和《千里烏江千里畫》等;(8)精選中小學(幼兒園)音樂教材中的歌曲,如人教版、湘教版等。當然,對于這些經典的聲樂作品,可以分層次、分階段地按個性進行分類教學,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切不可回到千人一面的老路上去。
五、加強實踐,提升能力
聲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技能學科,作為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多參加藝術實踐活動,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聲樂演唱與表演能力。大多數學生平時在課堂上演唱得不錯,可是一旦上了大一點的舞臺,就不知所措,丑態百出;如緊張、發抖、出汗、僵硬、走神、忘詞等。這主要原因在于平時上臺鍛煉的機會太少,甚至有的學生大學四年,從未上過大型舞臺,實則令人遺憾。因此,聲樂教師應該多為學生創造各種條件,加強學生的聲樂表演實踐教學。如:(1)引導學生多觀看央視“青歌賽”、 央視“星光大道”歌手賽、中國音協“金鐘獎”聲樂大賽、 貴州“多彩貴州”歌唱大賽、浙江“中國好聲音”和安徽“農民歌會”等視頻,觀賞學習;(2)定期舉行以班級為單位的小型“獨唱音樂會”或“合唱音樂會”,相互交流,共同提高;(3)開展由學生自編自演的“音樂劇”節目展演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4)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的歌唱大賽,不論級別高低,不論是否獲獎,目的在于實踐、鍛煉;(5)帶領學生多去當地的文藝團體、文化館(站)或民族村寨進行見習、實訓和采風等,向當地有表演經驗的歌唱家(歌手)或民間藝人“拜師”學習、取經;(6)帶領學生主動深入當地的社區、學校、企業等,開展藝術活動的指導工作,在指導別人的過程中,同時也提高了自己;(7)鼓勵學生積極觀看當地舉辦的各種音樂會或文藝晚會;(8)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當地各級政府舉辦的文化藝術節,如“貴州-銅仁”梵凈山旅游文化藝術節等,開闊藝術視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六、教學評價,科學全面
教學評價是檢驗聲樂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的重要環節,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不能采取“一錘定音”,而要科學合理,更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全面。(1)在進行集體評分時,要實行“教考分離”制,避免聲樂任課教師給自己的學生打“人情分”;(2)在確定考核內容時,不能只是單獨考核演唱幾首歌曲,而應該在此基礎之上,適量增加如:歌曲“自唱自彈”、 常用的“聲樂理論”(如氣息、開喉、共鳴、語言、表情等)和中小學(幼兒園)“歌唱教法”等實用性內容;(3)在最終確定學生的聲樂成績時,實行“基分100+加分5”考核模式。如可按“基分”100分(其中:學習態度5%、進步程度5%、平時考核20%、期末考核70%)以及“加分”5分(其中:自唱自彈2分、聲樂理論2分、歌唱教法1分)進行綜合積分,得出學生每學期的聲樂考核最終成績;這樣才更加體現聲樂教學的過程與結果一致性以及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全面性、合理性、公正性和精準性。
總之,為了使地方本科高校的聲樂教學能得到較好的發展,聲樂教師必須具備“主人翁”精神,樹立憂患意識,增強創新意識,主動進行聲樂教學改革,大膽探索,推陳出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并不斷形成自己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努力提高聲樂教學質量,為地方基礎教育及相關行業等培養高素質、應用型的音樂人才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徐小懿.聲樂演唱與教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6(11).
[2]鄭寶華.中國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之比較研究[J].中國音樂,2005(11).
[3]石維正.聲樂教學法[M].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1).
[4]許講真.歌唱語言藝術[M].大連出版社,1992(1).
[5]潘乃憲.聲樂探索之路[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6]崔德虎.中師音樂班聲樂教學管見[J].湘江歌聲,2000(6).
作者簡介:楊昌建(1962—),男,貴州銅仁人,大學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與演唱;崔德虎(筆名:江子)(1967—),男,土家族,貴州沿河人,大學本科,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學理論、民族音樂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