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五交響曲》創作于1888年,是柴可夫斯基命運三部曲( 即第四、第五、第六交響曲) 的第二部。本篇文章通過對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第二樂章音樂主題發展進行分析,使大家更多的了解柴可夫斯基“命運”交響三部曲的風格特征,從而更加深入的了解柴可夫斯基音樂中的民族情結與悲劇性。
【關鍵詞】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主題 ;風格
一、《第五交響曲》
這部作品充分表現了俄羅斯知識分子的探索和追求, 成為當時社會思想的反映, 從而具有普遍的意義。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曲式結構為復三部曲式,D大調,慢板樂章,帶有柴可夫斯基音樂特有的歌唱抒情性旋律。
二、音樂分析
前8小節為引子,序奏部分,由弦樂組演奏,以長音和弦作為背景音樂,和聲式的連接給人以圣詠般的莊嚴,帶有宗教色彩。
第8小節后三拍由圓號獨奏吹出具有歌唱性的第一主題“命運”,旋律先為下行進行,后為上行進行,形成折回式旋律走向。弦樂組與管樂組形成陰暗對照。主題在第12小節處再次出現,第16小節,單簧管獨奏吹奏副旋律模仿圓號的主旋律,圓號仍然進行主旋律吹奏,此時圓號的主旋律一直延續到第23小節。
進入到24小節,嵌入式寫法,雙簧管緊接圓號旋律進入,作solo吹出第二主題,帶有牧歌風格。此主題明朗率真,似乎在黑暗中看到一絲光明,與第一主題暗淡,深沉的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此時的圓號模仿雙簧管旋律作為襯托。弦樂組伴奏織體有長音鋪墊改為動力性的八分音符分解和弦跳音進行。第28-30小節,由單簧管與大管分別在中音區與低音區吹奏主旋律,與雙簧管和圓號前后呼應,31小節由弦樂組銜接大管旋律,過渡到32小節,由大提琴演奏第一主題,中提琴演奏出襯托主題的旋律,圓號在33小節運用半音進行,表達一種傷感情緒,仿佛向命運提問但并沒有得到滿意回答的嘆息。36小節由單簧管與大提琴同時演奏第一主題,命運主題反復出現。39小節,11-12小節音樂材料反復出現,力量記號有一個f發展到兩個ff,在44小節,音量突然回到pp,作曲家仿佛在向命運追問什么,然而并沒有得到答案。進入到45小節,明朗率真的第二主題由木管組與弦樂組共同演奏,長笛八度奏出第二主題旋律,小提琴組與長笛同度奏奏出主旋律,第二小提琴進行八度奏奏出主旋律,低音提琴在低音區奏出的旋律加深了主題的厚度,fff的力度記號,是樂曲在此時更加雄偉。木管組長笛與雙簧管同度奏,與大管形成八度奏為主旋律做音樂上的襯托,,此時的大提琴與低音提琴伴奏由弓拉變為撥奏,音樂由弱漸強,希望的第二主題出現,迎來A部結束前的高潮,52小節到58小節,木管組作為伴奏,由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圓號共同吹奏,此時的伴奏織體豐厚,將樂曲推向了高潮。63-66小節重復的音樂片段,為展開部做鋪墊。
展開部采用全新的音樂材料,音樂抒情性增強與之前的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是一個對比中部。展開部先由單簧管吹奏主旋律,71小節大管獨奏吹奏主旋律,弦樂組伴奏在71小節短暫的使用撥弦后,在72小節回到弓拉,大提琴與低音提琴演奏67小節音樂材料。從75小節開始,67小節的音樂材料在弦樂組與木管組中交替出現,先由弦樂組演奏,75小節由大提琴演奏,76小節由小提琴與中提琴同度奏奏出旋律,77小節小提琴與大提琴進行八度奏,78小節主旋律由長笛、雙簧管八度奏出,到80小節,音樂回到弦樂組,小提琴與中提琴進行同度奏,82小節,長笛重復67小節音樂材料, 83小節到86小節由木管組演奏展開部音樂材料,83小節有大管單獨演奏,84小節單簧管嵌入式進入,85小節長笛和雙簧管八度奏67小節音樂材料,單簧管與大管是67,68小節音樂材料交替出現。87小節到92小節,主旋律弦樂組與木管組之間每隔一小節交替出現一次,像是兩個人在對話,一問一答。樂曲在95小節fff強有力的下行旋律中進入高潮,定音鼓的加入,使得樂曲的緊張感更加強烈,99小節“命運”動機將之前的光明主題打破,持續到107小節,108小節進入到全曲的再現部。
108小節,全曲進入到再現部,與呈示部不同是,弦樂組伴奏由長音鋪墊變為撥奏,主部的第一主題由木管組的雙簧管與弦樂組的 小提琴共同演奏,加深了主題的發展,119小節,弦樂組演奏主旋律,木管組伴奏織體變為十六分音符動力進行,織體結構更加激烈,動力性增強。128小節第二次出現第一主題,此時由木管組吹奏主題,弦樂組為伴奏,伴奏織體沿用動力性十足的十六分音符。134-141小節是主部10-11小節上行三連音+同音反復音樂材料的不斷發展,力度不斷增強,引出fff 的第二主題即光明希望主題,樂曲進入全曲結束前的高潮部分,由長笛與弦樂組共同演奏,在147 -155小節加入了短笛吹奏第二主題主旋律,153小節第二主題代表光明與希望的主題由ffff演奏出來,音樂達到最高潮,音樂氣氛更加濃厚,音響效果更加輝煌。在157小節音樂即將在p中結束時,這一光明主題再一次被命運主題打破。樂曲在低沉的音樂中進入到尾聲。
171小節進入到全曲的尾聲,弦樂組在木管組的伴奏下奏出代表光明的第二主題,但是這個代表曙光代表希望的第二主題已不再是強有力的輝煌的第二主題,取而代之的是略帶憂傷與蒼白的音樂主題,預示著與命運的抗爭最終以失敗收場,憧憬的美好光明未來就此破滅。
三、結語
縱觀柴可夫斯基的“命運”主題交響曲, 都具有民族性和與命運作斗爭的主題思想, 不僅反映了柴可夫斯基自己的內心世界也深刻地反映了當時俄國知識分子對社會現實的不滿、憤慨和內心矛盾, 同時其作品散發出的強烈的音樂力量,具有極強的感染力。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是俄羅斯文化在藝術領域內的最高成就之一, 在世界音樂發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
[2]焦靜.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及其風格特征(上)[M].
[3]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及其風格特征(下)[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