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古典主義音樂時期,三位杰出的作曲家為線索,通過對三人時代背景的考察,闡述在相同時代背景下三者作品的各自特點,剖析三者鋼琴奏鳴曲的作曲風格和觸鍵風格的差異, 為更準確的把握古典主義時期奏鳴曲風格,掌握古典主義時期鋼琴奏鳴曲技術要領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作曲風格; 觸鍵特點;音色控制;踏板作用
在十八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初(1750-1820),維也納古典主義樂派出現了三位古典主義時期最偉大的作曲家: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簡稱“三巨頭” 。他們的杰出音樂作品和音樂風格造就了這一時期的輝煌,把古典樂派音樂藝術推向巔峰。 他們雖然是同一時代的作曲家,但在鋼琴音樂的作曲風格和觸鍵風格上又有所區別。
一、從生活背景來看三者作品風格和觸鍵特點
音樂作品的表現與時代理念、人文精神是分不開的。18世紀的歐洲,經歷了巴洛克后期的思想啟蒙運動,隨之,一個崇尚自由平等,人性解放的時代來臨。音樂逐漸從教堂走向宮廷,走向民眾,為隨后而來的古典主義時期追求自然樸素的形式之美,復調音樂走向和聲主調音樂奠定了基礎,鋼琴技術也從這個時候真正發展起來。三位作家雖然同處于這一時代背景,但生活經歷的差異滲入其作品當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作曲風格和觸鍵特點。
(1)海頓(1732~1809)。海頓是古典樂派的奠基人。幼年時的海頓生活困頓辛酸,但成年后的海頓卻是在埃斯泰爾哈濟宮廷度過了他一生最可貴的三十年,他的大部分佳作就是在這期間完成的。他一生共有56首鍵盤奏鳴曲,其中大約30首是在這一時期譜寫的。在這一時期,生活相對順利的海頓,其作品大都以日常生活為題材,并見長于表現人類樸實明朗的感情和樂觀的信念,反映在其作品中是較為風趣、幽默,明朗的風格。
海頓曾是巴赫的學生。巴赫是巴洛克藝術時期的杰出作曲家,其作品以嚴格規整的復調對位見長,大多以宗教音樂為題材,比較典雅莊重。我們在演奏海頓作品時,為了表現明快、風趣、幽默的情緒,需要演奏者加入腕部和肘部的力量,這對當時的巴洛克晚期音樂只用手指彈奏而手臂不動的方法提出了挑戰,也為以后更為豐富的音樂表現手法以及音樂情緒的變化奠定了基礎。
(2)莫扎特(1756~1791)。莫扎特把古典主義音樂風格發揚光大。莫扎特出生于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被稱為“天才”作曲家,他三歲初現天賦,四歲學琴,五歲作曲,六歲開始巡回演出,他的音樂是自然心聲的流淌,純粹、干凈不加任何的矯揉造作,結構嚴謹,卻沒有絲毫的束縛感,他崇尚自由、平等、博愛,并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創作了許多作品。
他的作品中的句子多由一至兩小節的小動機構成,靈巧活潑,這就要求演奏者必須保持靈活的演奏狀態,以應付突如其來的跳躍、輕巧的和弦以及迅速的移調和轉調。在觸鍵方面,從和弦、跳音到長句子,以及敏銳的指觸,表現不一的觸鍵方法,已經和巴洛克后期的僵硬的觸鍵方法大相徑庭,甚至格格不入,他顛覆了原來僵硬的觸鍵方法,使他的音樂表現力更為豐富,推動著觸鍵方法的革新,也推動了音樂歷史的進程。
(3)貝多芬(1770 ~1827)。貝多芬既完善了古典主義風格,同時又是浪漫主義的奠基人。貝多芬的一生比較坎坷。他自幼家庭生活窮困,父親性格暴戾,貝多芬的幼年毫無幸福可言。8歲時貝多芬首次登臺,獲得巨大的成功。貝多芬19歲的時候經歷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這種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也造就了他追求正義,憎恨封建主義專制壓迫,個性自由的性格,這一性格在其作品中表現為:英雄主義、大的強弱對立、音樂內在巨大的張力、樂思在音樂內部的強有力的沖撞等。
貝多芬28歲時開始患有耳疾,給他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放棄音樂創作。正是如此坎坷的命運與貝多芬內心的熱情強烈的碰撞,使貝多芬不向命運低頭,頑強與命運斗爭的思想在其作品里表現的淋漓盡致。貝多芬許多作品中,感情對比非常強烈,時而爆炸性的和弦,強烈的低音,有力的漸強,緊張的和聲,時而慢板旋律悠揚哀婉,如歌如泣。如此豐富的音樂,僅憑手指和手腕的力量已經遠遠達不到了,這就要求演奏者必須借助腕,肘,肩,后背及腰間全部的力量。可以毫不夸張的說,貝多芬既是古典樂派鼎盛時期的杰出代表,又是浪漫樂派的奠基人。
二、從整體作品的觸鍵方法來看三人不同的觸鍵奏特點
從整體作品風格來看:海頓的奏鳴曲和莫扎特的奏鳴曲都有朝氣蓬勃,富有幽默感的特點。他們兩人的多數作品句子比較短小,出現的跳音比較多,大多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觸鍵發聲后要立即放松,不能用臂力壓迫鍵盤,同時,通過句子講究的弱起和弱落,細膩地表現句子的氣息,句子結尾音的拍點彈奏要十分明確,到點都要彈性的“拿起琴鍵”;但二人作品觸鍵風格也略有不同,莫扎特大多數作品的觸鍵比海頓作品更要敏銳些,離鍵更為迅速敏捷,聲音更薄,觸鍵更淺些。在演奏莫扎特的作品時,要求演奏者必須保持靈活的狀態以應對輕巧的跳躍,在彈奏快速音階時,海頓作品相對于莫扎特而言,觸鍵中的legato成分較為多些,而莫扎特顆粒性的演奏以non legato 為主,近似于跳跑,相對于海頓作品要彈的更富有彈性。
貝多芬早期的奏鳴曲,具有明顯的古典主義風格,中晚期的奏鳴曲較之前兩者,要求觸鍵略深,多了一些指面觸鍵,手臂力量的帶動在旋律的八度連接中不容忽視,尤其是貝多芬中晚期的作品中,旋律的歌唱性逐漸突出,作品力度變化幅度也比較大,用到的整個手臂的力量也較多。貝多芬后期作品中出現的f和ff甚至sf比較多,此時的f和 ff要和莫扎特與海頓作品中的這兩個記號要區別對待,貝多芬的這兩個記號出現時,更多的使用了大臂、肩、的力量,而莫扎特和海頓作品中主要用的是前臂抓取的力量。
三、從相同音型的不同觸鍵方法來看三人作品的演奏特點
(1)和弦的處理:海頓和莫扎特的和弦,用從肘部發力的“勺式”從鍵盤上抓取動作較多,是把和弦從琴鍵上拿起的動作,運動方向是由下而上的,即抓攏便從肘部拿起前臂或放松,相對于貝多芬的和弦觸鍵要淺的多;貝多芬作品中出現和弦,尤其是中后期的作品如:《悲愴奏鳴曲第一樂章》《月光奏鳴曲第三樂章》,彈奏和弦的f、ff、sf時,要通過腿部和腰部同時向落鍵點送力才能完成。
(2)結尾音的處理:在彈奏古典樂派作品時,結尾音的拍點十分重要。這里結尾音的處理主要指兩個音或兩個和弦的連線,即我們所說的落提的處理。在莫扎特和海頓的作品中,這種由兩個音或兩個和弦構成的動機,通過模進的方式構成句子的例子特別多,值得一提的是,在莫扎特作品中,落提中的第二個音或第二個和弦的時值,要比它絕對時值稍短些。而貝多芬作品中的這類音型,多用于句子末尾的結束語氣,所以第一個音落鍵要更深些,結尾音要彈夠時值
(3)裝飾音的處理:莫扎特作品中,各種裝飾音出現的比較多,這里就不再贅述,但深究海頓和莫扎特的共同點,大多數裝飾音基本都要落在拍子上的,裝飾音的彈奏比較快,比較輕巧;貝多芬早期的作品中的裝飾音,如:第一奏鳴曲,傳承了古典樂派鮮明的特點,但到中晚期的作品中的裝飾音許多已經融入旋律,而不單純是以裝飾為目的,更多的是旋律音的一部分,要以句子本來的速度為基礎,不能過快,過輕巧的彈奏。
(4)漸強減弱的處理:莫扎特、海頓作品中的漸強漸弱,大多是階梯式的漸強減弱,如:當p處出現crease時,第一個小節內的力度是一樣的,可以是p,第二個小節所有音的力度可以調整到mp,第三個小節所有音的力度是mf;而當貝多芬作品中出現crease時,是在同一小節至幾小節內,音階逐個依次加強,形成一個強有力的legato的crease。
四、 從踏板的作用來看三人不同的特點
提完觸鍵,我們不得不提一下踏板,踏板是樂曲的靈魂。在古典主義作品中,莫扎特和海頓的作品往往沒有詳細的踏板標記,但這并不意味著演奏時不需要踏板,在彈奏二人的作品時,踏板要根據音色的需要,在保持織體清晰度的狀態下去控制,常用的有1/2踏板、1/3踏板和1/4踏板,其作用主要是:(1)在出現落滾的連線中,踩第一個音,同時力量放下,起到加重語氣和連接的作用;(2)在手指能力達不到兩個和弦的連接中踩音后踏板,起連接作用;(3)出現f的和弦或出現zf時起加重語氣的作用;以上三種作用,在三人的奏鳴曲中都有運用,他們的不同點是:莫扎特的大多數作品中,強調的是踏板要踩得干凈些,輕巧些,而用做和聲效果,用來暈染大面積和聲的,長而深的踏板是很少見的;海頓的作品中,使用的踏板較之莫扎特更多些,有些跳音是在踏板中進行的,已經用來營造某種和聲氛圍;在貝多芬中后期作品中,和聲踏板運用的可謂淋漓盡致,《悲愴奏鳴曲》第一樂章莊板中踏板使用較頻繁,第一小節的音前踏板給人以當頭棒喝的感覺,隨后以低音和聲和低音貝司為基礎的切分踏板在干凈地表達句子連接的同時,表現出強烈的內心沖突;《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的柔版,踏板營造的細致而沉靜,略帶些憂郁的音響共鳴已預示浪漫樂派的到來;《暴風雨奏鳴曲》開頭廣板的長踏板的和聲效果用來形容壓抑和沉悶。貝多芬把踏板的和聲效果運用的淋漓盡致,為以后肖邦、李斯特作品較為宏大的作曲風格的演奏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海頓、莫扎特、貝多芬雖然同屬于古典樂派三位偉大的作曲家,但從鋼琴奏鳴曲的彈奏方法來看還是有較大區別的,在彈奏時,我們既要抓住三者共同的特點,又要注意這些作品風格和觸鍵方法的區別,當然,這里分析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是相對于他們大多數鋼琴作品而言,而具體到某一個奏鳴曲還要從作者的寫作時間和寫作背景來分析,這樣彈奏時才能掌握分寸,對樂曲做到恰如其分的表達。
參考文獻
[1]齊易,宋紅強.維也納古典樂派音樂風格的嬗變——從海頓、莫扎特到貝多芬[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2(03).
[2]任峰.維也納古典樂派與情感論音樂美學[J].芒種,2013(11).
[3]高秦平.論古典主義時期海頓和莫扎特的音樂比較[J].大眾文藝:學術版, 2011(12).
[4]周薇.西方鋼琴音樂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5]劉莉梅.海頓與莫扎特鋼琴奏鳴曲風格之比較[J].音樂探索,
2010(03).
作者簡介:尚娜(1981—),學歷:碩士學歷,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工作單位:上饒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