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2015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口號,行政放權,規則透明等,從商環境逐步改善,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電子商務的日益繁榮,中國產生了一大批如馬云般的新富豪,這些都激勵著無數高職經管類學生,他們摩拳擦掌希望投入商海,賺取大量的財富。世界發達國家無論在家庭教育還是在學校教育中,始終將商業素質作為基本素質來看待,從小鼓勵學生自食其力。而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向來不重視對孩子商業素質的培養,這是與中國文化傳統中的“重農抑商”有關。中國高等教育對學生商業素養及商業精神的培育,即便是高職學院的商科類學生的商業教育仍然是理論層面上,與商業精神的實質相差甚遠。提高學生的商業技能,培養學生的從商素質,是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亟待解決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從商素質 策略 技能 品質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8(b)-0038-02
目前,高職經管類學生畢業后主要有兩個出路:一是小部分進入公務員隊伍。目前,公務員考試的門檻偏高,行政事業單位能夠容納高職經管類學生就業的數量非常有限,二是大部分進入企業或自行創業,走從商之路。在2015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口號,行政放權,規則透明等,從商環境逐步改善,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電子商務的日益繁榮,中國產生了一大批如馬云般的新富豪,這些都激勵著無數高職經管類學生,他們摩拳擦掌希望投入商海,賺取大量的財富。
俗話說“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從事商業性工作能帶來高額報酬,但是,有句名言:在復雜的商業社會,你想就業或創業,不懂經濟,不懂商業,不懂人情世故,不懂法律邊沿,你只有勇氣,只有夢想,只有天真,只有一場空。
世界發達國家關于人的基本素質理念中始終將商業素質作為基本素質來看待,無論在家庭教育還是在學校教育中,始終將自食其力的商業精神貫穿其中,從小鼓勵學生自食其力。而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向來不重視對孩子商業素質的培養,這是與中國文化傳統中的“重農抑商”有關。中國高等教育對學生商業素養及商業精神的培育,即便是高職學院的商科類學生的商業教育仍然是理論層面上,與商業精神的實質相差甚遠。提高學生的商業技能,培養學生的從商素質,是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亟待解決的重要任務。
高職教育取得了重大的發展,經管類學生因為具備經濟管理方面的基本專業知識,走上工作崗位后表現得上手更快,從而獲得各類企業的好評。知識和技能對于初入社會的學生起著敲門磚的作用,但從學生長遠發展考慮,僅僅是知識和技能不足以滿足商科學生日后的自我發展。培養學生的素質,尤其是對學生知識以外的從商素質的培養,應該成為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
近幾年調查結果表明,初出校門的高職經管類學生就業質量并不高,主觀因素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四點:(1)不諳人世,對社會存在著畏懼心理,缺乏自信,難于成功跨出第一步;(2)大學生商科理論知識淺薄,只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缺少實踐經驗;(3)大學生過于追求完美,缺乏自我認知,同時不善于社交禮儀和人際交往,應對實際工作和問題的能力不足;(4)大學生缺乏商業閱歷,缺乏敏銳的眼光、寬廣的視野、長遠的計劃、靈活的處事方式和面對現實的理性思維。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這份文件提出了素質教育的理念,要求各個高校重視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目前各個高校都開有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類的課程,而從商素質卻鮮有耳聞。
我國專家關于從商素質的培養理論,多寄望在商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中完成,顯得缺乏針對性。高職經管類學生從商素質培養的系統設計應貫通瞬息萬變的市場、充滿營商氣氛的校園和注重實踐的課堂教學。
所謂從商素質,指從事商業活動所具備的商業才能和優秀品質,既包括市場意識、風險意識、經營謀略、企業管理、經濟核算、貿易流通、營銷策劃、項目服務等專業技能,也包括人文知識、商業規則、競爭意識、志向遠大、品德高尚、高瞻遠矚、意志堅定、誠實守信、謙虛待人、善于反省,居安思危、堅持不懈等優秀的人格品質。我們調查發現,93%高職經管類學生認為培養高職經管類學生的從商素質是很重要,72%的高職經管類學生認為學校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從商素質,在工科為主的職業技術院校里面沒有什么營商氣氛。
自古以來,猶太人以精于理財、善于經商而著稱于世。長期以來一直作為商業民族而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確實比其他民族具有更為強烈的經商意識和利潤觀念,他們的從商素質來源于濃厚的商業環境和自小的教育和培養。可見,從商素質是可以從后天的教育中汲取,從生存的環境中學到的。國外許多商學院也十分注重增加學生的從商閱歷和培養學生的從商素質。商業素質教育能夠為人在商業社會中發展自己提供內驅力,沒有這種內驅力,要想適應當今的商業社會將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提高高職經管類學生的從商素質顯得十分必要且迫切。
通過調查和實踐,我們發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從商素質。
1 意識的喚醒和文化的建設
從根本來說,我們每個人是受文化支配的,因為文化深深根植于我們的潛意識之中,在無意識中都會主導我們的行為。只有當我們的意識中根植入商業文化的基因,才能使我們適應商業社會競爭的需要。離開濃厚商業氛圍中的熏陶,從商素質的培養就無從談起。
高職院校要重視思想體系建設,強調重商思想。學校的教育應當圍繞重商思想而展開,重視商業道德、意識、品質塑造。從商業道德的角度來講,就是要誠實守信,是經商文化的基本品質。凡在商業領域,能有長久發展者,必然是布大信于天下者。誠實與守信在商業社會仍人之生存與發展第一道德,現代商業之基石。從商業意識的角度講,重視實用與實踐。重視實用技能與實用技術,講求實踐效果。
學校應創造條件由學生參與經營校內的小賣部和小旅館等,在不影響正常教學活動的前提下,學校應該全面放開學生在校園內進行簡單的商業活動,而不能夠層層限制。
2 師資培訓
在英國商科大學,學校的教師很多都是來自各個商業戰線的精英及企業操作者,他們一半的時間在工作,留出另外一半的時間來授課,而且他們的授課內容不是來自書本,更多的來自社會,來自他們實戰經驗的積累。
我們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從學校畢業就直接從教,沒有企業工作經歷,應該要求所有專業課教師至少每年平均有一個月在企業工作,彌補師資在實踐經歷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提高校外能工巧匠任教的比例,對他們進行教學育和心理學方面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
3 課程建設
由于商務活動的特殊性,我們在課程建設上也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以豐富、前沿的學科理論武裝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1)開設經管類通識課程,規定每學期修滿一定的學分。現在很多高校都開發了人文、藝術和經管的選修課程。這三個類別的課程都重要,但是對于經管的學生來說,經管類的課程更重要,我們的做法是要求經管的學生每學期都要選修一門經管通識課程,使“經濟”的概念不間斷貫穿在學生的校園生活。
(2)開發相應的課程。新的課程不需要指定的教材和課本,表現的形式也可以各有不同。其目的是貫通中西,教授營商的基本道理,綜合培養學生的從商素質。比如目前幾乎所有商科類專業都開設的《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我們也可以開設《國內貿易實務》,讓學生了解國內貿易的情況。
4 學術講座
開設講座,與企業家零接觸。講座的主題可以是“企業家的精神”,可以是“企業需要什么人才”,可以是“企業文化”,可以是“商業道德”,也可以是關于創業方面內容。同學們可借此機會近距離接觸企業家,聆聽前輩的經歷,思考自己的人生。該活動參與范圍廣,對于傳播企業家精神是一個很好的平臺。
5 實訓建設
除了利用學院原有的實訓室做好教學計劃內的技能訓練外,我們還要從培養學生從商素質入手,做好更多實訓工作。
(1)技能大賽。將比賽納入實訓課程,每個專業舉行不同的商務比賽,以賽促學,提高學生在以后工作中的商務技能。這里也可以按專業技能的分類來進行比賽,比如商務英語專業可以進行口語、寫作、翻譯等技能的比賽。
(2)情景模擬。在實訓當中,教師可以模擬各種商務情景,比如商務談判和商務禮儀這兩個情景可以訓練學生的儀容儀態,反應能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讓學生進行項目的策劃和危機處理,提高學生的分析、策劃應對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組織學生到公司參觀和實習。了解公司的真實運作,體會公司的營商環境,體驗商場在商言商的逐利本質。還可以使生更早進入就業狀態,增進學生對企業的了解,拓展就業的視野,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前做好就業準備。也可以從面試到企業的文化,讓學生可以在面對就業時進一步明確了自己未來發展方向。
6 商場實戰
商務活動是一個多元化的活動,簡單地搬用書本理論或是紙上談兵是不能夠勝任瞬息萬變的商務運作的。因此,我們應該在校園中為學生提供更多商業環境,讓學生在實戰中成長。
(1)校園商機。隨著高校的擴招,使得學校本身成為一個細分市場。作為消費者的學生對該市場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可以將企業引入校園,與相應商家共同開發學校市場。企業可以獲得新的市場,學生也可以得到真實的商業環境進行學習。把企業引入校園還有利于學校文化的建設。加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是高職校園文化的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需求。
(2)假期微創業,感受最真實的創業。‘微創業’,就是指用微小的成本進行創業,或者在細微的領域進行創業。具備了創業的所有要素,尤其對沒錢、沒經驗的年輕人來說,這種靈活度高、風險小的低成本實踐,有很好的練兵和推廣價值。
學生根據自己家鄉的具體情況,提出創業意向與方案。在老師的指導下篩選出可行性高的項目,進行假期微創業。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將使學生獲得寶貴的實戰經驗。比起創業課程、講座等形式,“擼起袖子干一場”更能幫助年輕人建立自信,認清創業方向。
7 技巧和品質提升
(1)要培養學生的公平競爭意識。公平競爭意識的培育,是培養學生尊重秩序理念和進取精神的基礎。倡導公平競爭,抓住機遇,把競爭意識作為商業文化的基本素質,否則學生無法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抓住機遇,求得生存與發展。
(2)要培養學生的平等與民主意識。現代商業運作都必須建立在協作基礎之上,體現在建設性的雙贏基礎上。商業關系實際是協作關系。這種協作關系建立在主體平等的基礎上;建立在充分尊重個人價值與存在的基礎上。發揮團體的效能。凡是好的企業、好的商業團體,必然是具有好的團體效能。關鍵是平等意識和合作精神。因此沒有平等與民主意識,就不能夠相互尊重,就無法建立雙贏的現代商業關系。
《商道》上說“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無商不奸”只能謂之小商。欲成大商還需“方正為人、誠信經商”。
學生可以利用假期和課外時間,進行如下一些提升個人優秀品質的活動:
(1)鍛煉身體,每天堅持鍛煉身體一小時,培養堅強的毅力和忍耐力。
(2)培養商業靈敏度,利用假期了解家鄉或其他多個城市的經濟情況,研究它的商業模式和特點,找出商機,完成一篇論文。
(3)培養口才,利用假期參加培訓或者講座,提高說話能力。閱讀相關的書籍,比如《卡耐基攻心話術》,《職場暖心話術》等,完成一份讀后感。
(4)觀看商業電影和電視。藝術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觀看著名商業影視作品,如《拜金一族》、《可口可樂小子》、《甜心先生》、《喬家大院》、《大宅門》等,讓學生了解商海的風險,商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和斗心斗角,學習商業運作模式和商場實戰技巧,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通過一系列專門針對提高學生從商素質的學習和加強訓練,拓寬了學生商業視野,幫助學生儲備商務閱歷和見識,使學生具備了開朗成熟的理性從商心態,擁有了優良的從商素質,能夠從容地應對各個商業情景,很好地適應從學校到公司的環境轉變和身份轉變,使其畢業后能夠很好地實現高質量的就業和成功的創業,并有助于終生的職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志群.發達國家商科類高職教育培養模式[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5):2-4.
[2]閆彩麗.清代晉商教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
[3]梁志民.公立高校經管專業大學生從商困境與修煉模式的思考[J].商場現代化,2009(1):309-310.
[4]鄭確輝.面向未來的商科人才培養[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2(2):89-92.
[5]李祖武.高職商科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J].中國電力教育,2009(9):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