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永樂大典》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輯錄書籍數量最多的類書,而《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叢書。兩者雖然編纂年代和類型不同,但確存在諸多相同、相通之處,值得探討。比較兩者可使我們在閱讀這兩部巨著時能更深入了解兩者的內涵,在認識上達到留其精華,棄其糟粕。
關鍵詞:《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相同;不同
中圖分類號:K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8(b)-0000-00
Abstract “Yongle canon”is the scale for the most ambitious Chinese history books,compiled the largest number or books,and “Si Ku Quan Shu”is the biggest in the history of the series Chinas Although the compilation time and different types,but really the same,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worthy of study.Comparison of the two can make ue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both in reading the two works,to keep its essenceand discard the dross in the understanding.
Keywords “Yongle”,“Si Ku Quan Shu”,the same,difference
《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都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珍品,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重要的地位,研究兩者之異同,有助于大家深入了解其珍貴的文獻價值和存在意義。
1 《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的相同之處
1.1 都是國家最高統治者下令由官方組織全國著名學者編纂而成的大型典籍。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即位不久,命令翰林侍讀學士解縉、文淵閣學士胡廣、國子監祭酒胡儼等負責編纂,耗時六年完成的中國歷史上最大一部類書,《四庫全書》則是從清朝乾隆皇帝三十七年開始,成立了四庫全書館,召集全國著名學者耗時七年完成的中國歷史上最大一部叢書。
1.2 編纂的目的是一樣的。
“盛世修書”好像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一種傳統,北宋太宗時期修《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四大書,明朝永樂時期修《永樂大典》,清朝乾隆時期修《四庫全書》,儼然成為一個時代“文治”之象征,都是為了炫耀當時社會天下太平,治理國家有方,編纂一部大型的書籍來炫耀皇帝文治的功勛。
明成祖是通過“靖難之變”趕自己的侄子下臺而取得皇位的,他的這種方式是遭到當時一些朝臣和知識分子的不滿和反抗,他為了籠絡人心,一手以武力鎮壓,一手以文教懷柔,他需要編纂一部大型類書來炫耀他的文治,同時達到籠絡人心和穩定社會的目的。而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時是清皇朝社會政治最穩定,經濟最發達的時期,乾隆皇帝想在文治武功上超越前代,他需要編纂一部規模空前的大叢書來顯示其治世的偉大。
1.3 都命運多舛。
《永樂大典》全書共計2293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1095冊,全書約3億7千萬字。該書編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明成祖遷都北京后,將《永樂大典》移至故宮內的文樓(即文昭閣)里珍藏。而最喜愛《永樂大典》的是明世宗(嘉靖皇帝),因在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宮中發生大火,險些毀了《永樂大典》,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張居正等人負責重錄《永樂大典》,于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才最后完成。抄好的副本被放置在新建的皇史宬。從此《永樂大典》才具有正副兩部。但《永樂大典》正本,自明嘉靖年間重錄《永樂大典》后,有關《大典》正本的記載就很少見了,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編纂《四庫全書》時,也只有嘉靖副本,正本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大歷史懸案,而嘉靖副本雖逃過了明末的戰亂,到清朝乾隆皇帝編纂《四庫全書》時,也有2422卷的缺失,而且在編纂《四庫全書》過程中又遭到了清朝官員的盜竊,到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時《永樂大典》幾乎全部遭到焚毀,幸存的或被侵略者作為戰利品劫掠而去,或被國內一些懂得此書價值的翻檢拾走,現僅存世400冊,由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個機構收藏。
《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裝訂成36304冊,約8億字。《四庫全書》全書共抄7部,分別珍藏于北京紫禁城皇宮文淵閣、京郊圓明園文源閣、奉天故宮(今沈陽故宮)文溯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合稱“內廷四閣”(或稱“北四閣”)。又在鎮江金山寺建文宗閣,揚州大觀堂建文匯閣,杭州西湖行宮孤山圣因寺建文瀾閣,即“江浙三閣”(或稱“南三閣”),各藏抄本一部,副本存于京師翰林院。《四庫全書》同樣飽經滄桑,多份抄本在戰火中被毀。其中文源閣本在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火燒圓明園時被焚毀;文宗閣本和文匯閣本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被毀;文瀾閣本在1861年太平軍第二次攻占杭州時因所貯的藏書樓倒塌,以致所藏的《四庫全書》散落民間,后由藏書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補鈔,才搶救回原書的四分之一,于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復后的文瀾閣。文瀾閣本在民國時期又有一次大規模的修補,目前大部分內容已經恢復。《四庫全書》今天存世3部半,其中文淵閣本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是保存較為完好的一部。文溯閣本現藏于甘肅省圖書館。避暑山莊文津閣本于1950年由中國政府下令調撥到中國國家圖書館,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書保存的版本,而殘缺的文瀾閣本現藏于浙江省圖書館。
1.4 都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永樂大典》收錄了上自先秦、下達明初的八千余種古書典籍,除了著名的經史子集,還有哲學、文學、歷史、地理、宗教、醫卜等各類著作,特別還收錄了許多后世已經殘缺或佚失的珍貴書籍,如《薛仁貴征遼事略》、宋本《水經注》等,它完整保存了14世紀之前中國哲學、歷史、地理、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面豐富而可貴的資料,被后世學者視為輯佚之淵藪,堪稱中國百科全書,它的成書比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要早300多年,也可稱為世界第一部百科全書,即使現只存世400冊,仍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有待繼續發掘整理。
《四庫全書》則是對清朝乾隆時期之前的歷代典籍進行了全面總結和系統整理,涵蓋了古代中國幾乎所有學術領域。整套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共44類,其中也包括了《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周易》、《周禮》、《禮記》、《詩經》、《孝經》、《尚書》、《春秋》、《爾雅》、《説文解字》、《史記》、《資治通鑒》、《孫子兵法》、《國語》、《水經注》、《戰國策》、《本草綱目》、《茶經》等其他經典著作,還有日本、朝鮮、越南、印度以及歐洲人的一些著作,而且由于《四庫全書》至今保存完整,為后世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為完善的文獻資料。《四庫全書》的纂修確立了漢學在清代學術界的主導地位,有力推動了考據學的發展,考據學迅速發展到全盛階段,形成獨特的乾嘉學風,影響到后世一代又一代的學者[1]。《四庫全書》的纂修還掀起了清代叢書刊刻的熱潮,推動了清代學術界輯佚工作的普遍開展,促進了古書的校勘,許多重要典籍得到重新整理,并且帶來了清代目錄學空前繁盛的局面[1]。
1.5 文獻種類一樣
《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都為寫本文獻。寫本文獻顧名思義就是手抄本文獻,編撰《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時都是傾一國之力的大工程,花費巨大,當兩部書編撰完成后都發現國家已無法再撥款刻印,只能使用最原始的方法抄寫留存,這也造成了這兩部書一旦損毀就難以恢復。
2 《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的不同之處
2.1 統治者的重視程度不同。明成祖朱棣只是在編纂《永樂大典》之初提出了構想與要求后,就命翰林院學士解縉、太子少保姚廣孝為監修,先是編纂成了《文獻大成》,史書中說,朱棣\"覽所進書,尚多未備\",于是再命重修,后全書大體定稿,姚廣孝領銜進呈,朱棣閱后表示滿意,就親自撰寫了《序言》,正式定名為《永樂大典》。可見明成祖朱棣主要只是要人按照他的想法編纂了一部“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的“一統之制作”來標榜“大混一之時”的盛世,他基本沒參與到編纂的具體過程中。而清朝乾隆皇帝則全程參與了《四庫全書》的編纂,從《永樂大典》的輯佚、內府書籍的辦理、進呈書籍的校閱,一直到全書的繕錄與校訂、貯藏與閱覽,每一個環節都親自領導并參與,甚至在《四庫全書》陸續繕校完畢后,仍然不時抽閱,對書籍中存在的訛誤予以指責,所以書成之后,又有撤改和復校。可見清朝乾隆皇帝對此事重視之深。
2.2 對收集來的圖書資料的處理方式不同。這正是由于統治者的重視程度不同導致的,因明成祖宗朱棣并沒有對《永樂大典》的編纂的具體方式和具體內容做過多的限制,而且明成祖編纂《永樂大典》只是為了籠絡人心,平復大家對其篡奪自己侄子皇位的印象。《永樂大典》是把自古到當時所有的圖書資料全面地加以搜集,將相關內容一句、一段或整篇、整部書地摘引抄錄下來,甚至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說法全部匯編,供人參考,不分辨是否正確。而編纂《四庫全書》時,正是因為清朝乾隆皇帝的全程投入的參與,而且乾隆皇帝編纂《四庫全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借修書之機,把全國的書籍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審查,把對清王朝統治不利的內容盡予刪改、抽毀,以鞏固其封建統治地位。據統計,在長達10余年的修書過程中,禁毀圖書3100多種(另一種說法為2855種)、15萬部以上,并且大量篡改古籍。而且由于狹隘的封建正統觀點,認為西方現代科學技術,是“異端之尤”,可以“節取其技能,禁傳其學術”。除了農家、醫家和天文算法類收錄少數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錄的,也不收錄戲劇著作和章回小說。
2.3 保存的程度不同。《永樂大典》編纂完成后明成祖朱棣就將其束之高閣,如不是明世宗(嘉靖皇帝)十分喜愛《永樂大典》,命人重錄《永樂大典》,今天我們或許就看不到《永樂大典》了,而今天我們能看到的正是嘉靖副本。而由于清朝乾隆皇帝對《四庫全書》十分重視與喜愛,為了使更多得人能看到《四庫全書》,將《四庫全書》抄錄了7部之多,并且收藏在全國不同的地方,使《四庫全書》雖歷經動亂,多份抄本在戰火中被毀,現仍能存世3部半,我們今天還能看到完整的《四庫全書》。
3 《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于今天之意義
《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是中國封建王朝官方組織修訂、匯全國著名學者編纂而成的大型典籍,都匯輯了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但因它們各自所處的歷史環境、編纂方法,以及思想內容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差別。研究它們兩者之間的異同有助于我們了解中國古代豐富的文化風貌和內涵。
《永樂大典》雖現存世本數不多,學者們還是能不斷從中輯出已亡佚的古書,對研究我國14世紀以前的各領域的文化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但《永樂大典》存在編輯不夠嚴謹,且并非如世人一直認為的那樣,對所收典籍沒有做任何刪減,并有不少文字的錯漏,甚至弄錯書名,對所輯佚書存在錯輯、漏輯、文字錯落、歸類編排不當等問題。而《四庫全書》雖收錄了我國18世紀以前的重要典籍,卻側重于為封建統治者所接受的經史典籍,而忽略了生產、科技、工藝一類,且刪毀了大量的珍貴古籍,其性質與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無異,對中國文化造成無法擬補的損失。今天我們比較這兩部巨著,有助于我們從內涵上認識兩者對中國文化的有用價值和不足之處,可使我們對這兩部巨著在認識上能達到留其精華,棄其糟粕。
參考文獻
[1] 周曉聰. 《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編纂的比較》[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1月第26卷第1期,90—93;
[2] 代洪波. 1979-2012年國內,《永樂大典》研究述略[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3年, (1),98-100;
[3] 高福寧.紀曉嵐主編《四庫全書》對圖書編目的啟示[J].蘭臺世界:中旬, 2013年,(3), 137-138;
[4] 吳育良.《四庫全書》與浙江士人[J].蘭臺世界:上旬, 2013年,(2), 112-113。
[5] 《永樂大典》的價值、流傳與利用[J].http://www.docin.com/p-248258928.html
[6] 杜武.《四庫全書》編纂的目的目的及其影響[J]. http://www.docin.com/p-257755078.html
[7] 楊淑珍.從編纂過程解讀《四庫全書》的文化意義[J]. http://www.docin.com/p-788215916.html
[8] 《永樂大典》的成書、散佚及整理[J]. http://www.docin.com/p-761654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