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避免學習的盲目性和被動性。該文從創新人才培養、提升就業質量、激發學生潛能方面分析了我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意義,并從創新教育理念、分類指導學生、科學設置課程、打造專業化、專家化教師隊伍等方面提出了解決措施,以期高校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更具可操作性,更符合科學發展的現實要求。
關鍵詞:高校 職業生涯教育 目的與意義 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8(b)-0255-02
Abstract: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ributes to an overall enhance to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lated solving measures in China with a view to make the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more operational and more in line with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Key Words:University and College;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Purpose and Significance;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在對個人和內部環境因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個人興趣、能力和個人發展目標的有效規劃,以實現個人發展的成就最大化為目的而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1]。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既承擔著知識傳授職能,又承擔著提升大學生素質的職能。在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僅對于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有所幫助,能夠有效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主動性。而且,還能對大學生起內在的激勵作用,激發大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潛能。
1 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意義
1.1 有利于高校各類創新人才的培養
目前,我們處于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展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全面地認識了解自己,并根據自己的特點來確定今后的職業方向,使學生清醒地認識到要使職業生涯目標順利實現,不僅需要專業素養,而且需要通識素養;不僅需要理論素養,而且需要技能素養;不僅需要科技素養,而且需要人文素養;不僅需要智力素養,而且需要非智力素養[2]。這樣能使大學生主動將專業技能的學習與綜合素質的培養緊密結合,培養社會需要的各類創新性人才。
1.2 有利于高校就業質量的整體提升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高校畢業生面臨結構性就業難題,市場對勞動力需求與勞動力供給數量的矛盾將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局面不會得到根本性扭轉。高校職業生涯教育能使學生更清楚、深入地了解自己,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及從業愿望,指引大學生對未來就業的選擇方向,從而提升就業的整體質量。
1.3 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學習潛能
通過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特點,幫助他們進行正確的自我定位,這樣有利于及早消除大學生就業、擇業過程中的錯誤觀念,避免在就業過程中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況。職業生涯教育能促使大學生通過制定可行的生涯目標規劃自己的學習和實踐,明確努力方向,增強學習的有序性,激發學習的動力和潛能。
2 我國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現狀及不足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僅限在畢業生中進行,多由就業指導部門負責,內容一般是提供招聘信息、宣傳就業政策、指導求職簡歷的制作、組織招聘會等。這些能給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前的幫助,滿足求職時的部分需求,但從整體來看,忽視了對學生早期的職業規劃指導。就整體而言,我國高校的職業生涯教育仍處在起步和摸索階段,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
2.1 高校職業生涯教育起步晚,認識較為片面
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學說始于20世紀60年代,并于90年代中期從歐美國家傳入中國[3]。但由于20世紀我國一直實行按計劃招生、統招統分制度,高校畢業生不存在就業指導問題。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統分制度逐漸被“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的就業模式取代,高校隨之開展了就業指導服務,時間差造成我國與國外成熟的職業生涯教育相比,顯得明顯滯后。同時,受傳統觀念和應試教育的影響,絕大多數學生僅將考取大學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尚未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和對自己人生發展的積極意義。
2.2 高校對職業生涯教育缺少認識,重視程度不夠
各級政府部門都非常重視對職業指導的工作,他們強烈要求教學計劃中應該加入職業指導課程。為此教育部還專門組織編寫了關于職業指導的課程大綱,對于教學要求非常明確。但是,仍然沒有引起一些學校的重視,他們認為,職業指導只是為了幫學生找工作,并未考慮學生的真正需求和職業發展。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設立的職業指導體系很不健全,包括部門和人員的不足。部分高校甚至只有一名老師負責學生的就業問題,這樣的指導,往往缺乏專業性和普遍性。另外,大部分高校只在畢業生中開設部分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課程,學生不能系統的了解職業發展的概念、職業規劃理論和設計方法,整個教育過程間斷。
2.3 高校缺乏專業生涯指導人員,教師隊伍業余
職業生涯涉及多門學科,如:心理學、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因其具有的理論性、主體性、實踐性等特點,對指導教師的教學要求也就相對提高了。現今階段,我國高校職業生涯指導教師不僅在數量上缺乏,教學素質上也是參差不齊。職業生涯指導工作對于大學生的職業規劃、職業測評、職業輔導的幫助是不容小覷的,它的專業性極強。而我國多數高校的指導教師都是由非專業老師兼任的,他們既沒有專業的知識,又沒有經過任何專業培訓,很難勝完全任這一工作,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勢必會受到影響。
2.4 職業生涯教育課程設置單調,教材籠統單一
我們都知道,職業指導課程體系較為完整的是一些西方國家,如:英、美、日、德等國,他們的職業指導課程由始至終地存在于教育的全過程。相對而言,我國職業指導課程課設較晚,時至今日,甚至有些高校的課程計劃上,依然沒有出現職業指導課程的相關內容。職業指導課程僅限于就業指導的內容,這對學生終身職業素養的培養極為不利。目前,國內各種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教材頗多,但對于各行業沒有細致的介紹,是大多數教材的通病。這就限制了學生對于想要從事的行業認識,甚至不了解具體的工作崗位。此外,多數高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卻使用相同的教材,致使各專業學生的需要得不到滿足。
2.5 職業規劃教育體系尚未建立,指導粗放零散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應將個人的自我規劃和學校、社會的職業生涯指導結合起來。但目前,我國高校就業指導機構的工作大多停留在辦理就業手續、提供就業信息等事務性工作上,缺少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沒有形成全員育人、全程指導、全面教育的系統化教育體系。高校職業規劃教育形式也停留在傳統的“滿堂灌”的單純課堂授課上,形式單一、內容零散、指導粗放。
3 解決我國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問題的舉措
3.1 創新職業生涯教育理念,強化職業生涯教育意識
對高校來講,引導大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項全新的課題,對于其認識還有待加強。所以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探索關于這方面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借鑒西方成功經驗與結合自身特色,來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規劃體系。要實現職業指導與成人成才教育的結合、實現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結合,積極探討和凝練職業規劃教育理念,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同時,要加強高校師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廣大師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發展觀,正確對待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主體作用,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3.2 針對不同類別的學生,進行全程、全方位的指導
當代大學生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自尊心強、個性突出,在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尊重差異,因材施教,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建立科學的咨詢體系。此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該盡早開設,從新生入學伊始,就開始幫助他們培養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使其能很好地認識自己,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對二、三年級的學生,今后的職業方向要開始明確,對于所學專業與預期職業的關系要了解,有針對性地參與相關的活動,鍛煉自己的職業能力和素養,并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到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實習,找出自身差距,為求職做好準備;四年級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主要以就業指導為主。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擇業、適業、敬業的指導和訓練,指導學生主動了解用人單位的信息,強化求職技巧,進行模擬面試等,盡可能讓學生在做好充分的就職準備。
3.3 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科學設置課程體系
高校制定職業生涯規劃要面向每一位大學生,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原則,尊重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自主選擇。大學生由于對自身認識不足,容易做出不符合實際的生涯規劃,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應對大學生進行疏通和引導,幫其制訂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另外,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是職業規劃教育的重要載體,因此,在課程設置上要把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納入學校正常的教學計劃。同時,教材的編寫或選用須定位準確,不能搞成一本通,以增強教材的可讀性。此外,高校應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合作,全面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及時有效地調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讓在校大學生有更多的到單位實習和鍛煉的機會,使其了解社會需求與工作狀況,使教育更具針對性。
3.4 以職業測評體系為載體,打造專業化、專家化隊伍
科學的職業測評體系是改進職業生涯教育教學方法和檢驗職業生涯設計教學效果的必要手段[4]。大學生想要進行職業生涯的規劃,其前提是對自身有清楚全面的認識,一套科學合理的職業測評,對于他們來說是很有幫助的。此外,這一測評還包括對于教師職業生涯教學方法調整的測評,以及對于教師教學效果的檢驗。因此,高校應大力引進和開發科學的職業測評體系。同時,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教師自身的閱歷與經驗對大學生的影響較大,也直接影響課程的教學效果,因此,高校應為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配備專業教師,選拔從業時間長,經驗豐富,有一定理論基礎的人員組成教學隊伍,并加強對這支隊伍的培訓,尤其是職業規劃教育的專業知識和資質認證,鼓勵他們到學生中去、到用人單位中去、到其他高校去進行調研和學習,不斷提高工作與教學水平,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同時應邀請企業、社會各界的專家學者以及校友參與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構建多元化的師資隊伍。
總而言之,時代的進步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由于其系統、復雜、持續性等特點,決定了這將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大學階段是規劃的起步時期,各高校應該引起高度重視,把這一工作列為教育的核心內容。各個部門應該積極配合,共同探索,以加大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速度和深度,提升學生就業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李新艷.利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大學生自我管理[J].才智,2009(10):80-81.
[2]齊文麗.試論在大學生中加強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12):35.
[3]華增鳳.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關問題的思考[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8(11):96-99.
[4]王自剛.大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現實意義及路徑選擇[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4):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