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離退休制度是社會養老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質生活為老年人提供生存的基礎,精神生活為老年人提供生存的質量。“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論”認為物質和精神的都是人生存的需要,因此,在我國建立健全離退休人員養老制度的時候,既要注重物質上的滿足分立的演變過程。目前的退休制度存在退休年齡總體偏低、提前退休現象嚴重、退休年齡差距和退休待遇差距較大、退休制度缺乏靈活性等問題。因此,有關部門要重視離退休老年人的物質、精神生活,充分發揮離退休老年人在政治思想等多方面的優勢,使他們老有所養,安度晚年。按退休制度的規定,退休金的確定各國也不盡相同,也有的國家規定更高的待遇。該文從離退休人員生活保障的現狀、存在問題及未來發展三個方面對我國離退休人員的問題進行時梳理,希望對我國未來離退休人員生活保障的制度建設有所幫助。
關鍵詞:離退休 服務 管理 對策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8(b)-0209-02
1 離退休人員生活的現狀研究
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也隨之不斷演變;漢朝、唐、宋、元、明清等時期都有相應的管理退休制度。退休后區別不同官職,享受半俸或者全俸。在1950年,《退休人員處理辦法》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發布,這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頒布的第一個退休養老制度,之后的退休養老制度都是在1950年制定的《退休人員處理辦法》的基礎上制定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分別于1951年、1953年、1955年、1978年和1982年對我國的退休制度進行了多次的修改和調整,以保障勞動人民的基本權益為出發點,不斷提高退休待遇。
隨著經濟社會的繼續深入發展,特別是在實施改革開放后,當時現行的退休養老制度顯露出它弊端,因此全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退休制度和社會養老體系迫在眉睫。
重視離退休人員的物質生活。從1982年開始,先后多次增加物價補貼和退休費以提高離退休人員的物質生活水平。根據自己當地的財政狀況,在提高離退休人員的工資待遇方面均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離退休人員的物質生活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離退休人員的物質保障是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主要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將社會財富進行再分配的重要途徑之一。
當前,離退休人員生活保障工作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取得很大的進步,這不僅標志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提升,更代表我國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將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提高我國的離退休人員物質生活工作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同時也弘揚了中國尊老愛老及養老的優秀傳統,對推動我國精神文明建設意義重大。
2 當前離退休人員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退休制度經歷了分立、統一、再分立的演變過程。目前的退休制度存在退休年齡總體偏低、提前退休現象嚴重、退休年齡差距和退休待遇差距較大、退休制度缺乏靈活性等問題。
(1)當前離退休人員的管理體制還存在很大的問題。突出的問題是責任主體不明。力量分散、工作重復、無法形成聯動。組織機構不健全。
(2)各個行業之間,乃至各個部門之間離退休人員的生活待遇差距較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雙軌制”的養老模式,問題矛盾比較集中。因為不同群體間的工資水平、養老制度、退休條件以及發放方式等方面存在比較大的差異,退休待遇各不相同,出現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企業職工、城鄉居民退休待遇依次下降的現象。也正積極謀求雙軌制的并軌,力求解決這一問題。
(3)職工退休年齡總體偏低,提前退休現象嚴重。我國目前實際退休的平均年齡約為53歲,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明顯偏低。再者我國逐漸步入人口老齡化階段,這對社會造成很大的壓力,人口紅利逐年消失更是加劇了這一問題。而且還出現提前退休的現象,使得我國職工的退休年齡再次降低,這不僅加大了養老保險的支付壓力,還造成了大量人力資源的浪費,不利于人力資本投資,也不利于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阻礙了退休制度改革與可持續發展進程,增加了養老制度的壓力。對此,我國應該采取有力措施并嚴格規范,做好退休制度改革的基礎工作。
(4)退休制度靈活性較低。在我國,不同職業和性別的人退休年齡不同,忽視了他們的休息權利、就業權利、就業愿望和人力資本等因素。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定退休年齡后即退出工作崗位,在退休問題上缺乏選擇權。而且退休年齡設定的僵硬性和滯后性與我國經濟社會的動態發展不相協調。我國的退休制度與養老保險制度密切相關,在退休待遇的發放方面,沒有建立靈活的支付機制,還處于勞動者一退休可立即領取養老金的階段。
3 未來提高離退休人員生活水平的思路與對策
從長遠來看,我國目前的退休制度存在許多問題并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1)人口老齡化加快。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人口預期壽命快速提高,人口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2010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8.87%,預計在2030年全國老年人口比例翻一番,這給我國的退休制度帶來巨大的挑戰,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已退休勞動者的基本生活水平是一項重要的任務。(2)人口紅利即將消失。改革開放以后,大量的且長期低成本的勞動力有效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后,人口出生率不斷降低,再加上不斷增長的老年人口數量,使得勞動人口數量和比重呈下降趨勢,勞動力供求狀況逆轉,造成長期低成本的勞動力供給優勢減弱甚至喪失。(3)不科學的退休養老制度。退休制度的調整和改革應與退休養老制度同步。目前我國退休養老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現在:公平性不足,覆蓋面較窄,制度設計不完善和碎片化程度嚴重,基金保值增值難,歷史債務處理不當,多層次體系不健全等。養老保險制度的不健全嚴重影響了和制約了退休制度的改革。因此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要進一步完善退休養老保險制度。
所以在今后加強離退休人員生活保障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提高社會整體認識、加強組織上的相關領導、建立積極可行的長效機制、強化健康、醫療等有關服務。
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使離退休人員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終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任務,因此我們必須在思想上對提高離退休人員的生活水平工作重視起來。維持離退休人員的日常生活水平不僅要依靠物質上的養老保險等基本權利機制,還包括相關的精神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不僅要在物質上盡可能滿足離退休人員要求,還要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給予更多關注。一個國家的離退休人員生活水平,標志著該國的文明程度和經濟實力。要做好離退休人員養老工作,重點在于提高全社會的整體認識、加強組織上的相關領導、建立積極可行的長效機制、強化健康、醫療等有關服務,配合我國社會發展形勢,順勢而為,不斷完善家庭養老功能,創新養老模式,組織好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離退休人員自我保護意識,再到個人都能重視離退休人員生活狀況,積極承擔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單位應履行的養老義務,共同做好離退休人員的養老工作。
(2)加快養老制度改革進程,讓離退休人員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養老機制的建立健全也走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1984年推行的企業職工退休費用社會統籌改革,再到1995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這十幾年間已經初步建立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但是的養老機制仍存在很大的問題,在新時期的條件下面臨著極大的挑戰。例如: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進程緩慢,其具體辦法和內容還沒有定型。企業與機關單位的“雙軌制”養老制度矛盾突出,亟待解決等等。為此,有關部門已經開始充分重視有關問題,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聯合各部門單位共同健全我國養老制度,并緊隨社會發展形勢,積極探索創新謀求新型養老機制的構建,做好離退休人員的生活養老工作,真正體現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公平與正義。特別是要注重將經濟發展的成果與我國離退休老年人共享,在提高離退休人員的養老制度的同時,多賦予他們以公平,解決社會關注的養老問題,積極探索新型的養老方式,讓他們在公正的社會環境中安享晚年。
選擇正確的離退休人員養老機制改革方向,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到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口分布等特點,統籌規劃全面布局。合理借鑒國外的優秀經驗并基于我國基本國情,綜合考慮不同主體間的利益需求,不宜采用僵硬的退休制度安排和“一刀切”的做法,以增強退休制度的靈活性。另一方面根據我國發展狀況適時適度的延長退休年齡。將延長退休年齡作為未來退休制度改革的必然趨勢和核心任務,這就需要通過調查研究,做好相關測算,制定科學的方案和有效的措施,遵循“先女后男、分步實施、整體規劃、長期進行”的原則有條不紊的進行。
(3)既要注重離退休人員物質上的滿足,又要加強離退休人員精神上的保障
物質保障是老年人生活的基礎,精神食量確保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論”認為物質和精神的都是人生存的需要,因此在我國建立健全離退休人員養老保障制度的時候,既要注重物質上的滿足,又要加強精神上的建設。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時,離退休人員的精神生活也要豐富起來。精神上有寄托會讓老年人生活充實,心情愉快,如果離退休老年人精神上空虛,生活上就會陷入怨天尤人的狀態,心態不平衡,影響離退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有關部門要重視離退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積極組織好老年人的業余文化生活,充分發揮離退休老年人在政治思想等多方面的優勢,在思想教育等領域上發揮余熱,多方面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們老有所養,安度晚年。
在不久的將來,我國需要建立更加科學、公平、可持續發展的退休保障制度。因此重新審視當前的養老保險制度很有必要,確保養老保險制度的公平共享,擴大其覆蓋度,在體現不同職業群體養老待遇差異的基礎上進一步縮小差距。就我國當前養老保險制度碎片化的局面,應加大整合力度,設立堅實有效的養老保險制度基礎平臺。加快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進程,盡快終結“雙軌制”,這需要不斷完善投資體制,使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不斷增長。在準確測算養老保險制度轉軌債務的基礎上,社會應該以責任共擔的方式化解債務。此外,還應建立和完善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確保勞動者退休后可以有更好的退休生活。
參考文獻
[1]魏建國.淺談如何做好企業離退休人員的服務管理工作[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2(6):143.
[2]郝明智.淺談離退休人員的社會化管理[J].現代經濟信息,2011(14):19.
[3]趙軍.淺談如何推進企業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J].管理學家,2014(1):1.
[4]陳錦文,趙子誠.離退休人員生活保障問題的思考[J].云南高教研究,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