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11月22日,四川省康定縣發生6.3級地震,給震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較大損失。簡要介紹地震的震害概況,分析地震烈度和地震構造情況。為更好加強地震應急救援工作以及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結合該次地震提出幾點啟示。
關鍵詞:康定;地震;應急機制;啟示
1.地震基本情況
1.1地震烈度分布。中國地震局現場工作隊依據《地震現場工作:調查規范》(GB/T 18208.3-2011)、《中國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08),通過災區震害調查、強震動觀測記錄分析等工作,于11月25日發布了四川康定6.3級地震烈度。
康定震區發生5.8級較強余震后,再次加重了災區房屋和基礎設施的破壞程度。中國地震局現場工作隊按照地震現場工作規定要求,對震區開展了烈度復查工作,修訂了康定6.3級地震烈度。
四川康定6.3級地震最高烈度為Ⅷ級,等震線長軸方向為總體呈西北向,Ⅵ度區及以上總面積約11060平方千米,共涉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道孚縣、瀘定縣、丹巴縣和雅江縣等5個縣區,共造成39個鄉鎮受災。
1.2地震構造。震區主要位于鮮水河斷裂帶上,處于甘孜地處四川盆地西緣山地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甘孜藏族自治州東部,是中國主要地震帶之一,地形復雜多樣,大雪山脈之折多山將縣境分為東西兩大部。是四川地震史上相對活躍的地震帶,震級大,破壞烈度強,康定震中區域屬于地震多發區,震中100公里范圍內有歷史記錄以來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14次,7級以上地震5次。
1.3應急處置相關工作。康定6.3級地震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就康定6.3級地震做出重要指示,中國地震局和四川省地震局迅速反應,立即部署貫徹落實工作。甘孜州、康定縣黨委也啟動了應急預案,震后組織當地干部群眾救災核災。四川省地震局緊急指派甘孜、雅安、樂山、攀枝花防震減災部門和四川省地震局康定地震中心站組成先遣工作組緊急前往震區開展應急處置工作。
2.災害特點
(1)震害損失不明顯。該地震造成較大影響的康定、道孚兩縣,歷史上曾多次發生重特大地震災害,當地農村的藏式房屋雖屬傳統的木石結構,但有相當一部分藏式民居采用的是木架承重結構,房屋抗震性能較好。此類房屋在本次地震中因承重的木屋架結構有較好的連接性,使得房屋僅出現墻體的局部垮塌,整棟房屋尚能站立。
(2)建筑抗震性能提升。四川省各級政府嚴格按照抗震設防規定,加強城鎮建筑物質量監管,房屋抗震能力明顯提高,在本次地震中城鎮房屋未受到中等以上破壞。
(3)地震應急迅速及時。2014年,按照四川省政府防震減災工作專題會議要求,重點危險區各級政府加強地震應急準備工作的督促、檢查和指導。本次地震發生后,災區各級政府反應迅速、應對有力。
(4)地震災害損失較小。汶川地震后,四川各級政府經常性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和地震應急演練,明顯提高了政府應急處置、搶險救援和社會公眾防災避險、自救互救能力,對最大限度降低地震災害損失起到了重要作用。
3.康定地震應急啟示
(1)從康定地震應急看預案體系的重要性。地震應急預案是各級政府部門和相關技能部門及時高效組織各方力量震前應急準備、震時抗震救災震后恢復重建的行動指南。當前,地震應急預案應對大震巨災尚有較多不適應的地方,設計的指揮體系和運行機制不能有效應對大震巨災。因此,健全完備的應急預案體系,有助于相關救援部門及時做好地震應急救援工作。
(2)加強地震災情系統化建設,改善災情上報和信息發布機制。地震發生后,能否及時快速、有序地獲取災情信息,這對于地震應急指揮能否滿足應急救援的時效性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門以及新聞媒體及時通報震情余震和災區現狀,這對維護震區社會穩定、發送武警、消防等救援力量參與抗震救災極為關鍵。
(3)加強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提升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居安思危、憂患意識是整個防震減災事業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集中體現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4)及時開展災害調查與評估。首先,民政和地震部門應當及時開展地震烈度、發震構造、地震宏觀異常現象、工程結構震害特征、地震社會影響和各種地震地質災害調查等
(5)建立合理有效的災害預算體系。針對我國震害頻發的突出問題和當前財政預算存在著難以應對頻發震害損失的問題,以及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帶來的損害,也為了使災害損失最小化,應加大震災預算體系建設,實現災害預算常態化管理,在災害防御階段,更好的發揮財政預算的積極作用。
(6)完善地震應急技能標準,規范政府、企業和公眾的行為。制定良好的地震行業規范,會有效改善救災效率,對災后重建和災區震害評估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建議加大震害區域群眾的行為研究,制定相關技能標準,提升突然自然災害的應對能力。
(7)加強志愿者等社會團體的隊伍建設,提高全社會應對防震減災意識。汶川8.0級地震、雅安7.0級地震和康定6.3級地震等均表明,震區區域群眾團體的自救行動是震后挽救生命和縮減震害損失的主要方式之一。經專業化培訓的志愿者隊伍能夠在賑災救援、居民安置、應急物資發放等領域起到重要作用。
(8)推進室內避難場所建設、嚴控建設標準。國外應急避難場所(如日本等)通常選用建筑防御標準優良的公共場所(如學校和公用建筑等),生活設置相對完善;但我國應急避難場所學校、綠地等場所為主,在安全性和舒適性等方面不佳,只能滿足相對較低的生存標準。建議以因地適宜、平災結合、安全舒適為基本原則,根據相關規范標準,盡快建設相對優良的應急避難所和制定符合實際的技能標準,確保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的新型化和實用化。
參考文獻:
[1]夏浩明,胡誠,牛望,等.安慶4.8級地震應急的啟示[J].中國應急救援,2012,(1):34-38.
[2]張軍慧,李清華,陳灝杰.5.12汶川地震對軍隊和醫院后勤保障工作的啟示[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9,1(4):108-111.
[3]鄭通彥,鄭毅.地震應急桌面演練關鍵問題研究[J].震災防御技術,2014,9(3):533-539.
作者簡介:王義(1985-),男,漢,安徽,助理工程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遙感、GIS應用與地震應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