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余秋雨成功地塑造了“流浪的中國文人”一“旅者”形象,體現了文化旅游的極高審美水平。對其部分作品內容進行鑒賞,并從旅游美學角度進行文化層次的分析,能夠引發普通旅游者對文化旅游的思考,對其旅游觀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余秋雨;旅者;文化旅游;美學體驗
余秋雨是當代著名文人,主要從事文化散文寫作和藝術理論研究。在他的作品里,我們不僅能夠身臨其境于他所描繪的山水風物和中國的歷史長河中,也能一窺中國文人的赤誠靈魂和人生秘諦。正如著名作家王安憶所說,我想《文化苦旅》至少是一種勇敢……它不避嫌疑地讓散文這種日見輕俏的文體承載起一些比較重大的心靈情節。
余秋雨可以說是一位旅行經歷頗豐的“旅者”。從他的第一本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開始,余秋雨將重心放在游歷考察全國各地的文化遺跡上,同時以深刻的思想和獨到的見解揭示中國文化內涵,拷問歷史和人生的深層意義。
旅游自古便以帝王巡游,商人商務旅游,文人和士大夫游學等形式存在。近代以來,隨著旅游三大產業(交通、住宿、景點)的成熟,催生了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這使旅游日益成為現代人類社會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活動。在滿足基本的游山玩水,修身養性的需求后,旅游者對自然人文的探究和現世人生意義的拷問等文化需求開始被廣泛關注和發展起來。這與傳統旅游相比,在數量上更具廣泛性,在影響上更具普遍性,在性質上更具文化自覺性。而余秋雨的旅游美學觀對當代普通人的旅游有很多指導意義,這將促進更多普通旅游者在有意識的旅游中成為文化的反思者和建設者。
(一)文章:修辭、戲劇元素、典故歷史、哲理反思
余秋雨是語言文字的嫻熟工匠,在遣詞、造句、煉句、結構、句法上都有巧妙的智慧,尤其注重修辭以及單個詞語的表現力。如,他看到巴特農神廟時,運用排比的修辭加強氣勢。“整個山丘與神廟都是象牙色。單色何以變成了華麗?方正何以變成了豐腴?斷殘何以變成了整飭?”從而感慨“寄蜉蝣于天地”的自我渺小感和歷史之于當代的厚重無法取代。他在描寫空無一人的羅馬城時表現其偉大,特用對偶句“偉大見勝于空間,是氣勢;偉大見勝于世間,是韻味”,讓讀者在產生神圣羅馬的即視感之后若有所思。
與之前的散文風格不同的是,作者不限制于簡單的抒情或是激情的詩意,而是以一個現代學者的思維方式對傳統的中國文化甚至世界文化進行反思,以理性的激情進行對中外歷史的反思,對民族未來的關注,對健全人格重建的探討。
作為戲劇理論家的余秋雨積極地調動了戲劇元素的表現手法。“從情感基調到句式修辭,從謀篇布局到表現手法,都滲透著豐富的戲劇化元素——悲劇蘊含,戲劇沖突、戲劇懸疑、戲劇情境、鮮明的情感、富于韻律和節奏的語言”,這使得藝術和現實緊密連接,作者與讀者之間“第四堵墻”加速消失。
余秋雨的才華不僅表現在文字中,也表現他深究歷史真相和文化中。關于薩爾茨堡,余秋雨腦中便有好多典故:迪特利希大主教和情人的故事,西提庫斯大主教偷挖噴水泉眼的軼事,石匠的七個妻子之死的傳說等。這些典故讓薩爾茨堡擁有一種荒謬的戲謔感和神秘感,使得來此旅游的游客有了談資。余秋雨將此運用在文章中,也為文化旅游提供了優質的旅游資源。
而作者的文章最有力量的地方便在于,作者能于塵埃之中窺歷史發展,于萬物平凡運動中明人世哲理。對于歷史的興亡和朝代的更替,在感概之余,作者懷著自己的一套歷史哲學觀。他在講述布拉格之行時,談到該城市哲學:我們地方太小,城市太老,總也打不過人家,那就不打;但布拉格相信,是外力總要離開,是文明總會留下,你看轉眼之間,滿街的外國坦克全都變成了外國游客。我們常會被作者敏感的神經和悲壯的情懷所感動。而普通旅游者之余文人旅游者之間最大的不同之處便在于情懷的擁有上。
(二)旅游:文化歷史、考察探究
人、自然、歷史的融合以及祖國山水、民族感情、華夏文化三者的融合是余秋雨旅行散文最重要的兩個融合。
余秋雨偏愛具有高度評價的藝術之城,從自然山水到歷史、音樂、藝術、民俗、建筑、宗教等各個文化方面,最后回歸到對“人”的探究。
于九十年代開始,余秋雨以親身歷險考察國內外各大文明為人生主業。曾帶隊鳳凰衛視“千禧之旅”,對中國、歐洲以及非洲等進行考察,寫就了旅行散文集《跟隨余秋雨的腳步》系列叢書,堪稱旅游文學的經典之作。以《歐洲之行》為例,余秋雨來到“希臘文明第一象征”的巴特農神廟,在懸崖口俯視戲劇史上著名的狄奧尼索斯劇場廢墟,沉入鉆研人類思想文化史的思潮中;站在科諾索斯宮殿,想象三十幾個世紀前的米諾斯王朝的突然湮滅,無知和未知如每一個氧氣分子填充我們周圍;龐貝古城突然被火山灰掩埋,人類群體在毫無預告的情況下集體死亡、霎時毀滅,讓敏感的作者感概純粹的生與死……
余秋雨的旅行,在早期(即文化大革命前后)是跌宕的人生奔波;在后期,則是對文化和歷史的考察,具有科研價值。他自己也說到旅行的目的,“我們這次旅行,就是為了尋找景物背后這種沒有凝聚成實體的精神……正像黑格爾所說的那樣,在灰燼堆中摸到了歷史遠處的余溫。”
同絕大部分的旅游者朝著旅游指南上的名勝古跡簇擁而入相比,在余秋雨看來,“一座平凡無奇甚至毫無莊重感的城市”,也會因為一個人或一個歷史事件而陡然加添如許深沉。細細品味之后發現,旅行的體驗更多不在于旅游地的知名度,甚至不能加諸太多的期望于旅游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而是在于旅游者自身能夠品讀出一份價值。不起眼的一個小屋,可能就是貝多芬的波恩,莫扎特的薩爾茨城堡,亦或是愛因斯坦的伯爾尼。
(三)人格:文化使命、人文情懷
在對余秋雨作品的諸多評論中,“以強烈的文化使命感和博大的人文情懷探尋著健全的文化人格”大概是極高的評價了。
作者不止在一部作品中強調文人人格的健全和穩定。健全人格的基礎首先是人本身的完整性。他在評價奧林匹亞的時候說,“把智力健康和肢體健康發揮到極致然后再聚合在一起,才是他們有關人的完整理想。”由此,作者常常對古希臘時代的人物表示崇敬之情。相反,中華文明則較少關注個體意義和整體意義上的自我,將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人際關系的各種牽制之中,從而使自我概念變得碎片化和模糊化。但作者還是在《中國之行》里表達了對王陽明先生等一些哲人偉大獨立人格的贊賞。
對文人人格的研究遍布余秋雨的每一部作品里。一方面,作者認為文人需要永存赤子之心,保持自我。好比作者評價威
尼斯商人時,說“只有發達的商市才能培養良好的商業人格,投機取巧、狡黠奸詐,不是因為太懂商業而是因為不懂商業”。他高度肯定歐洲生活的平和、厚重和恬淡,就如同他所認為的文人應該有的人格和人性那樣。但是,這并不代表文人需要對文化和環境的固守和形式性紀念,他更欣賞“智者樂水”般的靈活和敏捷,創新、銳進甚至是叛逆。
余秋雨并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克己復禮形象的知識分子,他向往純粹,但也追求與眾不同;他入世,但又反對市儈之氣。從他的作品中便可顯現精致和淳樸的和諧統一,其人格也可窺見一斑。就好像是余秋雨提出的生態悖論一樣,文人也有著自己的悖論:身居鬧市而自辟寧靜,固守自我而品嘗塵囂,無異眾生而回歸一己,保持高貴而融入人潮。
另一方面則是文人的歷史責任感,在精神上的不失憶,即文人對于自身歷史于文明的剖析,對于別種文明的了解,都不該被遺忘和停止。
旅游之于余秋雨,已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游山玩水,而真正地去考證和關心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當代世人的出路,提出“讓人和自然更親密地貼近,讓孤獨的生命獲得遼闊的空間,讓更多的年輕人在遭遇人生坎坷前領略天無絕人之路,讓更多的老年人有權利來與自己住了很久的世界做一次壯闊的揮別”。
近年來,無論是對余秋雨作品還是其人品的評價都達到了一個高度,進而出現所謂的“余秋雨現象”。本文只從旅游美學觀的角度對其散文的價值進行初步解讀。
余秋雨的散文于當代逐漸轉型的旅游形式或促進旅游者文化涵養的提升都有一定價值。一方面,閱讀余秋雨的散文,能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能通過文字直觀感受現實考察和游歷,我們的視野和胸懷因此變得開闊起來。另一方面,受余秋雨旅游方式的影響,普通旅游者將更多注意力放在自身對景物及其背后文化意蘊的主動感知上,而并非只是“走馬觀花”式的被動旅游。旅游不僅是一種消遣,更是成為一種學習的方式,從而獲得更多關于“自我探索”和“自我實現”的滿足感。甚至可以說,旅游是一種完善自我人格的方式。于旅行中,不偏激,不壓抑,不焦躁;于旅行中,從容、樂觀、灑脫。
參考文獻:
[1]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東方出版社,2001
[2]劉華.論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蘊與創作風格[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5卷(6)
[3]余秋雨.中國之旅[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4
[4]余秋雨.歐洲之旅[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4
[5]余秋雨.非亞之旅[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4
[6]余秋雨.心中之旅[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4
[7]欒梅健.余秋雨評傳[M].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8
注明:作者沈怡婷為浙江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中非國際商學院旅游系大三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