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時代是中國歷史的轉型期,這個時期關中地方的開發成就突出。今人可以從相關歷史現象入手,看到關中經濟重心移動的軌跡,以及此后歷史進程的某種走向。
夏商時期在關中地區的遺存,以寶雞的戴家灣遺址、扶風的周原遺址和西安以東的老牛坡遺址為中心。而西安、咸陽之間地方,只有相對比較孤立的豐鎬遺址。西周遺存,則出現了寶雞、周原和豐鎬3個重心。可以看出,渭河流域的農耕發展,呈現出由西向東拓進的趨勢。位于關中平原西部的寶雞地區,則顯現出文化原生區的地位,而同時期西安附近的遺址,集中在渭河南岸。
可以說,關中地區西部的開發中,周人功不可沒。周王室東遷后,秦人又在這一地區取得了斐然的經濟成就。秦人起先在汧(qiān)渭兩河交匯的地方建立了畜牧業基地,后來由西東漸,在雍(今陜西鳳翔)定都,成為西方的諸侯國家,與東方列國發生外交和戰爭關系。秦國利用了“周余民”的農耕經驗,才獲得了經濟進步。這一時期出現的“陳寶”神話,是秦文化的歷史遺存中引人注目的現象。據說秦文公在陳倉得到狀貌似“雉”即“野雞”的神物,于是恭敬祭祀,尊稱為“陳寶”。后人稱祀所為“寶雞祠”。對“陳寶”、“寶雞”的崇拜,也許與有的學者指出的秦人來自東方,以鳥為圖騰的文化傳統有關。“寶雞”地名,正是來自于秦的“陳寶”神話。寶雞地方流傳的“寶雞山”、“雞峰山”傳說,是相關歷史現象在民間意識中的文化化石。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西安、咸陽地方的渭河北岸開始出現重要遺址(據《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分冊》中的《陜西省春秋戰國遺存圖》顯示)。這一變化,跟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有關系,史書記載,商鞅推行變法,確定將秦都由雍遷到了咸陽。定都咸陽,是秦國興起的過程中的顯著轉折,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隨著秦史的發展,秦的文化重心經歷了由西而東逐步轉移的過程。從秦文公時代起,秦人活動的中心,經歷了這樣的轉徙過程:西垂—汧渭之會—平陽—雍—咸陽。秦人早期以畜牧業作為主體經濟。作為秦早期經濟發展基地的西垂之地,長期林產豐盛。《漢書·地理志下》就這樣說到秦先祖柏益的事跡:“養育草木鳥獸。”其經營對象包括“草木”,暗示林業在秦早期經濟形式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雍城的生態條件十分適合農耕發展,距離周人早期經營農耕,創造的農業奇跡的所謂“周原膴膴”(膴,音wǔ,肥沃之意)的中心地域很近,許多學者將其歸入廣義的“周原”的范圍之內。秦人在東進的歷程中,逐步成為真正的農耕民族。遷都咸陽的決策,旨在將都城從農耕區邊緣轉移到農耕區中心。秦自雍城遷都咸陽,實現了重要的歷史轉折。一些學者將“遷都咸陽”看作商鞅變法的內容之一,是十分準確的。《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鞅頒布的新法,有擴大農耕、獎勵農耕、保護農耕的措施,掀起了一個農業躍進的高潮。而這一歷史性變革的策劃中心和指揮中心,就設在咸陽。咸陽及其附近地區具有優越生態地理與經濟地理條件,自此成為關中經濟的重心地帶,有力地促成了秦始皇的帝業。漢并天下,定都長安,依然企圖沿襲這一優勢。從《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分冊》中的《陜西省秦漢遺存圖》可見,西安、咸陽附近地區遺址已十分密集。
隨著關中地區經濟重心的移動,渭河下游平原得到全面的充分的開發。戰國辯士關于秦地所謂“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的贊美,以關中經濟獲得先進地位為背景。而與關中經濟重心移動相應的秦人持續東進的趨勢,最終導致了秦成就了統一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