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詩人杜牧的一首《清明》詩,使作為江南古村的杏花村名傳千古。
詩人筆下的杏花村,位于池州(原貴池縣)西南。據《廣輿記》載:“池州古跡曰‘杏花村’,在府城秀山門外。杜牧詩‘遙指杏花村’即此。”杏花村北依缽頂山、湖山、虎山,東接齊山,南望方羅山,西有耀龍山;長江、白沙湖、落南湖、秋浦河環列四周,白洋河穿村而過,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據研究,杏花村形成于漢晉或更早,元明最盛時方圓十數里。歷經戰亂與動蕩,杏花村容貌早失,盛景業已不在。然而,從殘缺的自然景觀、豐富的人文遺存里,依然能讓人讀出古杏花村的興衰。
杏花村自古植杏。相傳盛時這里有杏林百余畝,老杏萬余株,漫山遍野,連綿十余里,絢爛迷觀,堪稱盛景。據《安徽風物志》記載,春來杏花競放,艷如錦云。村里村外,杏樹有的三五相間,有的百株成林;微風吹過,幾里之外,清香撲鼻;杏林之下,落花如雪。清明前后,杏花盛開,小雨霏霏,朋友三五相約,全家幾代同行,主人奴仆相伴,人頭攢動,男女老少爭相觀賞,盛況空前。
杏花村是“千載詩人地”。池州地處吳頭楚尾,北瀕大江,南連九華,山川秀美,風景如畫。景因詩文名,跡以人物重。晉唐以來,陶淵明、李白、蘇東坡等歷代文人墨客紛至沓來,訪古探幽、飲酒賦詩,而自杜牧后,晚唐杜荀鶴、羅隱,宋梅堯臣、黃庭堅、朱熹和清吳襄、袁枚等名家,在杏花村吟詩作賦,留下許多名篇佳作。尤其是杜公的千古絕唱《清明》詩,對杏花村名揚九州產生了很大影響。《杏花村志》卷之五至八中,就收有自杜牧之后至康熙年間的數百人詩作。2002年出版的《千古杏花村》書中,共收有317位古代文人所作的詩詞歌賦共798首(篇),其中標題點明“杏花村”的就有234首(篇),杏花村謂之“天下第一詩村”名副其實。
杏花村是聚人之地。與池州有關的名人,最早的要數南北朝時梁國太子、文學家蕭統。天監年間,石城縣(今貴池區)大旱,蕭統曾來賑災,池人視為保護神。他去世后,當地人為其建衣冠冢、昭明廟、文選樓,還將牯牛石改為“昭明釣臺”。最有影響的,當屬曾任池州刺史、官至中書舍人的唐代詩人杜牧。其他名人如韓當、黃蓋、包拯都曾任過池州地方官。除去陶淵明、李白、蘇東坡、司馬光、王安石等文學巨匠游歷于斯、吟哦于斯,后世的黃賓虹、張大千、劉海粟、李可染等畫壇巨擘也揮毫于斯、潑墨于斯。而且,生長在池州的名人也為數不少。吳儂軟語、三楚情思、中原雄風在這里融匯流轉,孕育了一代代池州俊才名流——杜荀鶴、伍喬、丁紹軾、吳應箕、郎遂等,是杰出的代表。杏花村也是因這些名人推波助瀾馳名海內外。
杏花村美景如畫。齊山遍山巖、洞、石壑、泉、峽,密集叢生,形成幽深奇特,琳瑯紛繁的巖溶景觀;三臺山松林蔥郁,翠竹森森,夕陽輝照,三峰染彩;平天湖、杜湖碧波浩淼、水如白練。自杜牧題詩出名后,游客如潮水般涌來,景觀如雨后春筍般劇增,大尹李歧陽題寫的“杜刺史行春處”六字碑;明郡丞張邦教所建,太守顧元鏡重修的六角杏花亭;清知府李暉建造的杜公祠,杏花村坊、秋浦亭、陸舫、湖山別業、杜塢草堂、乾明寺、回瀾庵、凈林、也罷了庵、宋貢院等也相繼問世,以杏花村為中心的十二著名景點逐步形成,至清代清康熙年間,已有名勝15處、建置35處、古跡25處。杏花村已形成了方圓十余里古色古香、景色如畫、蜚聲四海的名勝古跡風景區。
花、酒、詩、人、景,看似平常元素,但在杏花村集聚、融合后,互為依存,互相促進,構成了一幅色彩靚麗、和諧自然的水墨丹青,促就了這個江南小村名滿四海,繁榮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