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從意識、環境、機制以及結構四個方面對麗水市文藝工作展開分析,總結出文藝工作在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的提出改善意見。
關鍵詞:文藝人才;人文環境
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對文藝精品力作消費能力的擴大,文藝人才隊伍建設“短板”也逐漸顯現。
(一)文藝人才隊伍建設意識不強,缺乏戰略性、緊迫性。一是文藝人才政策囿于條條框框。文藝部門無法從社會獲取優秀的文藝人才進體制內從事文藝事業。
二是一些縣市對文藝事業急功近利,迷信“外來和尚好念經”,舍近求遠,不惜物力、財力到外面引進人才,卻對本地區、本系統的人才視而不見,甚至搞“文藝買辦”,寧愿花較高的價格去到外地買一臺晚會,也不愿意對本地的文藝隊伍投入資金,浪費了財力物力,也挫傷了本地文藝家的積極性。
三是一些領導對人才認識不足,搞雙重標準,只重視實用性的技術人才而忽視文藝人才,認為文藝人才無法帶來經濟的增長,不能像抓經濟工作一樣從一定的高度去抓文藝工作。
(二)文藝人才工作與生活環境不優,對優秀文藝人才的獎勵扶持機制不夠。麗水沒有就文藝人才隊伍建設制訂出比較全面可行的傾斜政策。
一是財政投入低于一些兄弟市,且缺乏逐年增加的長遠計劃。
二是從創業環境上說,一些文藝人才在單位受重視不夠,文藝人才的使用效益不高,文藝人才積壓閑置浪費現象比較嚴重,麗水市目前還缺乏扶持文藝人才創業的相關制度,文化產業發展等問題雖然有規劃,但配套實施的細則還沒有完善,僅有的甌江文化獎等少數獎項,難以支撐起文化強市建設的宏偉目標。
(三)文藝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機制不活,難以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工作的要求。
一是進人用人的機制不活。文化、文藝部門用人自主權太少,引進人才程序繁瑣,難以適應文藝人才的使用實際。
二是人才評價機制不活。一些縣市和部門對文藝人才的評價過于看重身份、學歷、職稱,沒有將文藝人才評價的重點放到文藝人才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工作績效上來。
三是文藝人才扶持鼓勵制度缺失。對文藝新人缺少一定的扶持和幫助,對取得較大成績的藝術家缺少激勵機制,這不利于調動文藝人才的創作積極性。導致優秀文藝人才或調離市外,或從政、或從商、或封筆,影響了文藝拔尖人才的涌現和名家大師的產生。
(四)文藝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文藝部門的人才配置不科學。
一是人才隊伍存在青黃不接的現象,麗水市現有的文藝中堅力量老化現象嚴重,文藝人才出現斷層,尤其有發展潛質的優秀中青年藝術家在現有的文藝家協會會員中比例偏低。
二是麗水市市縣兩級文聯人員編制普遍不足,鄉鎮文聯尚未在全市范圍內建立。
三是各文藝人才隊伍發展不均衡,一些文藝人才,如高層次的舞臺藝術策劃、編導等專業人才極度緊缺,此外,有廣泛影響的文藝領軍人物,特別是在全國叫得響的名家大師也仍然緊缺。
四是與現代文化產業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十分緊缺,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麗水市需要一批精通文化企業管理、擅長市場營銷的復合型的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只有他們才能夠讓文化的無形資產獲得經濟效益,并最后形成強勢文化企業,但是麗水市目前尚缺這一類人才,其主要原因是麗水市對文化企業的扶持力度還很不夠。
五是文藝家隊伍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大部分文藝人才很難接受到良好的專業培訓及技術交流,有些甚至從進入到文藝隊伍起就未曾接受過培訓,這極大的限制了文藝人才專業水平的提升,影響了麗水市文藝家隊伍的整體素質。
就如何加強文藝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提以下五個方面的建議:
一、轉變觀念,提高認識,進一步優化文藝人才健康成長的人文環境。要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有關媒體,開辟相關的文藝作品與文藝人才推介欄目,及時宣傳優秀文藝作品及優秀文藝人才,營造尊重文藝人才、尊重文藝創作的社會氛圍。
二、制定和完善優惠政策,努力優化文藝人才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須提高文藝人才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以適當的待遇留住文藝人才,以濃厚的感情留住文藝人才。一是提高緊缺人才的生活待遇。對發揮重要作用、做出重大貢獻的文藝人才要打破條條框框,實行論功行賞。二是對優秀文藝人才進行重獎。對在文藝領域里取得重大突破(歷史最好成績)、獲得國家級專業大獎和為麗水市文化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的文藝人才,應當給予重獎。對獎勵的資金,除財政撥款外,還可以采用向社會募集等方式,鼓勵單位、個人和社會團體出資設立相關的文藝獎項,對出資達到一定數額的,可以獲得該獎項冠名權,以最大限度吸引資金為麗水市文藝事業發展服務。
三、堅持改革創新,構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機制。一是要改革文藝人才的選拔機制。探索建立適合文藝人才的招考招聘制度,據基層文聯反應,當前麗水市的文藝人才的招考制度不適應實際的需要。文藝人才是特殊的人才,應當根據建設的具體實際,在公務員考試錄用、事業單位聘用等招考招聘工作中,制定適合文藝人才的特殊招聘制度,研究提出一些傾斜于文藝人才的措施,對文藝部門的招考采取更加靈活的方式,以吸引更多優秀文藝人才流入文藝工作隊伍當中。二是要改善用人機制。讓文藝人才在分配中可以體現出優勢,按崗論酬、按績論酬。三是要激活文藝人才隊伍的活力。積極引導有條件的文藝人才向文化產業等行業聚集,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培育和扶持一批文化企業,樹立示范效應,形成文化產業能帶來經濟效益和推動經濟發展的社會共識。
四、切實加強和改進文藝人才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促進文藝人才隊伍綜合素質的提高。一是要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在就地培養上取得突破,依托院校,優化師資配置、合理設置藝術專業,使這些學校成為文藝新人的培育基地。二是加強對文藝人才隊伍的培養力度,制定培訓計劃,定期邀請省級或國家級資深文藝家來麗開展培訓交流活動。對個別緊缺的文藝門類人才,甚至可以采取委托培養的方式,根據發展需要,采取與高等院校合作的方式,從文藝部門在職職工中選派人員進行委托培養,接受系統的學習教育,使這批文藝人才成為該文藝門類的核心骨干。三是要充分利用省級、國家級的人才培養機會,基層人才提供更多的高層次學習機會。
參考文獻:
[1]王子韓.試論中國共產黨領導文藝工作的基本經驗[J].福建黨史月刊,2011,10:45-48.